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翠瑶  黄传崎  汪寅 《广西社会科学》2003,(6):189-190,F003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 ,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越来越依靠知识的作用。知识和信息成为生产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已经不同于工业经济时代。作为专门培养人才和创造、传播、应用知识的高等教育如何应对这一要求 ,如何培养能适应这一社会趋势的人才 ,成为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心问题。本文试图在总结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所取得成绩的基础上 ,借鉴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经验 ,反思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
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这是贯穿于一切社会的最基本的规律。经济体制改革,从根本上说,就是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以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但是,我们长期以来在对这一规律的认识上存在着简单化倾向,没有从较深层次上来全面理解和把握这一基本规律,在实际工作中往往违背这一规律的客观要求,所以不断受到惩罚。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不断对传统的经济理论提出挑战,迫切要求对这一基本经济规律重新加以认识。  相似文献   

3.
职工民主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基础。当前,我国职工民主管理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由传统的职工民主管理向现代职工民主管理转型。这个转型把职工民主管理从理论和实践上都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多种所有制经济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劳动关系问题日益突出,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重新认识传统职工民主管理的理论渊源和实践价值,开创职工民主管理的新篇章。为适应这种新情况,我们必须改革按所有制性质立法的做法,统一规范各种所有制企业职工民主管理的权利,才能在法律上保障和推动我国职工民主管理的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浅谈经济改革与社会基本矛盾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我国目前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对于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对经济体制改革进行理论探讨,用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说明它的历史必然性和发展前途,以提高人们对改革的认识,动员更多的人们自觉地投身于改革的洪流中去,将是很有意义的。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同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是基本适应的,但在某些方面、环节和因素上还存在着矛盾。这种基本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一方面表现了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显著的优越性;另一方面,为了适应生产力不断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也要作相应的变化。就是说,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决定了“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其它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第443页)。社会主义社会的这种变动性,是我国目前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资源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经合组织1996年首次把知识经济定义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即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消费等环节基础上的新型经济”。我们知道,人才是知识和信息的重要载体,知识靠人才去继承去创造,信息靠人才去捕捉去传播,知识和信息又都得靠人才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人才、知识(信息)、经济三位一体,互相包容,这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任何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一定规模和品位的人才资源作支撑,都将无法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随着新世纪的来临,可以预计,经济的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依赖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要求我们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的中心任务。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适应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步伐的需要而提出来的。它的提出,是我国14年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具有客观必然性。  相似文献   

7.
1.现代教育的生产性特征.现代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与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现代教育是在生产力发生巨大变革中,从古代教育体制中脱颖而出,并形成具有生产性的特征.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要求现代教育把培养新型的、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的劳动者和中高级管理者作为中心任务,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管理知识成为学校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教育因此具有了面向生产、为生产服务的生产性特征.同时,现代教育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而发展,教育的结构、内容,以及教育目标和体系,都是在以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而不断变化着,现代教育已成为社会生产力的有机组成部分.2.教育对生产力发展的牵引作用.首先现代生产者的平均熟练程度要取决于教育,提  相似文献   

8.
当代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自20世纪40年代末南斯拉夫首起,至今已波及包括阿尔巴尼亚在内的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并对整个世界的经济、政治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研究、探讨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性,已成为目前东、西方学者共同关心的问题。笔者认为:当代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首先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一般说来,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有两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二大指出,进行机构改革和经济管理体制改革,调整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某些方面和环节,调整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某些方面和环节,是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加速四个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之一。目前,全国正在进行人民公社体制改革的试点。在政权机构和经济组织必然分开的情况下,到底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农村经济组织,各地都在进行探索。我们设想,在河南以供销社为依托建立经济联合社,来组织整个农村经济生活。本文就此有关问题,作如下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作为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应当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服务;应当不断完善和改革,以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常识。几年来,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党和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在党和国家领导体制、人事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向广度和深度的发展,我国政治体制上的许多弊端相继暴露出来,进一步改革政治体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也越来越显示出来。人们从实践中深刻认识到: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保证,不搞好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好;政治体制改革应当同经济体制改革同步前进,互相依赖,互相配合。否则,社会主义优越的政治制度只是抽象的概念,必将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1.
姚江  古丽  王思联 《学术探索》2001,(Z1):75-77
"三个代表"思想不仅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也是指导我们正确认识困难,应对各种挑战的理论武器.作者通过对社会主义运动历程的回顾和21世纪社会主义建设的展望,反映出在经济全球化、文化思想多元化和人民日益增长的政治经济需求的挑战面前,必须努力使经济体制改革符合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符合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确保人民的根本利益在社会主义社会永远得到保护和实现.  相似文献   

12.
一、邓小平文化教育思想的务实性1.文化教育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的意义。邓小平在长期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中,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尤其在我国这样落后的经济文化条件下,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发展生产力,对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更有特殊的重大意义。然而,搞经济建设,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①这是从战略高度上论述了教育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  相似文献   

13.
孙冶方同志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他在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及至“四人帮”倒台后,在周密调查研究和详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对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进行了认真研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用最小的劳动消耗去取得最大的经济效果是加速发展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国民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质是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调整和改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强调在计划经济中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提高利润指标在经济管理中的地位;用资金价值量划分国家与企业,扩大再生产和简单再生产的权限;提高固定资产折旧率,加强老企业的技术改造;等等。这些见解,对促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怀着向冶方同志学习的心情,就冶方同志的有关体制改革的几个理论问题谈点认识,就教于经济学界的同志们。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在创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同时,要努力在全社会形成适应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要求的,文明的、健康的、科学的生活方式,摒弃那些落后的、愚昧的、腐朽的东西;要努力在全社会振奋起积极的、向上的、进取的精神,克服那些安于现状,思想懒惰、惧怕变革、墨守陈规的习惯势力,这样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物质文明建设的巨大力量。”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政治文化的内涵和功能入手,结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我国政治文化建设的要求,提出在和谐社会条件下,我国政治文化的发展要站在战略的高度,大力发展生产力,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促进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转型,培养参与型的公民文化,把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落实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基本方略有机结合起来,得出和谐社会条件下我国政治文化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6.
搞好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体现,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党的十五大指出: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前,我们正面临知识经济的严竣挑战,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剧烈竞争,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都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走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文明建设之路至关重要。一、走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文明建设之路势在必行从理论上讲,物质文明的发展是精神文明发展的基础,精神文明为物…  相似文献   

17.
全国总工会主席王兆国在全国总工会第十四届执行委员会主席团第十三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提出:“各级工会要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推动发展先进的企业文化、工会文化、职工文化,唱响新时代工人之歌。”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此相应,职工文化、工会文化和企业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当前,随着我国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开放的不断发展,认识职工文化、工会文化和企业文化之间的关系,把职工文化、工会文化和企业文化建设好.已成为我们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作了全面说明,这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这表明,我国所要实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包括生产力、社会制度、思想文化和人的素质在内的全面的社会现代化;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文明,是包括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  相似文献   

19.
本文阐明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联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体现了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各项工作的推进,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即要适应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大力繁荣先进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特别关注低收入者和贫困人口的利益,重视解决“富裕中的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20.
<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这场革命首先从农村开始,接着城市也开始了。十二届三中全会又作出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加速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近几年的实践证明,这场改革是推动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