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实践精神”内涵探析符坚实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问题,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人类拓宽了社会实践的领域,丰富了实践的各种理论。但时至今日,对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提出的“实践—精神”的方式掌握世界命题的科学内涵的理解尚存在不同的看法。有的同...  相似文献   

2.
人对世界的掌握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一是物质实践掌握,如生产斗争、科学实验等;一是精神掌握,如科学认识活动、哲学活动等;一是精神实践掌握,如宗教活动、道德活动、审美活动等等。由此可以确立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这样一个基本观念,即艺术主要不是属于对于世界的“精神掌握”,而是属于“精神实践掌握”,如此划定艺术的位置并进而把握艺术的本质特性,庶几近之。  相似文献   

3.
文学创作中的审美想是想象的一种具体形态。为了阐明文学创作中的审美想象,有必要对各个领域中的想象略加分析与比较。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整体,当它在头脑中作为思维的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这个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世界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104页)这里,马克思指出了人的精神掌握世界有四种方式。即除了“专有的方式”(理论的掌握方式)之外,还有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方式。尽管人们掌握世界的方式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可以从生成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三个维度来理解其演进规律。从生成逻辑来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理论来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文化根脉,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实践基础。从历史逻辑来看,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铸就的。从实践逻辑来看,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能够为中国式现代化赋能助力。从这三个维度来理解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逻辑演进,对于我们省察“从哪里来”的精神基因,领悟“到哪里去”的时代之问,继承与弘扬红色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马克思概括的人类掌握世界的四种基本方式之外,作为这四种基本方式在人的本体论层面上的积淀和结晶,人类还有一种“精神─—实践”方式。首先,这是人类的生存方式,人类历史就是精神─—实践历史;其次,在人类实践活动中,这是一种先行结构,人类其他一切活动,都是建立在此种方式的基础上的;第三,这种精神─—实践方式在人类文明精神史上表现为真、善、美的三元结构。  相似文献   

6.
在探讨艺术的起源时,朱光潜的实践论美学仅就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来论说人对世界的艺术掌握和实践精神的掌握之间的密切关联,未免对人的实践乃是有着多重的价值维度这一人文本体事实有所疏忽,而且就异化不能有所谓美或令人起美感来区别这两种掌握,也不免过分粗略。在这疏忽和粗略的背后,则是朱光潜所理解的实践论方法对以“自由”为根罧的在对象化活动意味上的马克思实践范畴,在相当程度上的偏离。真正的实践论美学的建构尚需回味马克思的“自由王国”之说,因为只有在这个处于“必然王国”彼岸的地方,才可能找到有着“实践”内涵的“美”或有着“美”的内涵的“实践”得以生发的契机。  相似文献   

7.
应当从精神哲学体系和艺术辩证法的高度理解黑格尔的艺术前途观.黑格尔的艺术前途观呈现出精神艺术的开放性特点.但黑格尔置艺术实践的历史于不顾,将精神意识的艺术形式的历史等同于艺术实践的历史,把艺术错看为“完成”型的艺术形态.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家因此发现了黑格尔的局限性,建立起以实践哲学为基础的艺术论,即“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艺术论.  相似文献   

8.
理解、解释与实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理解与解释的关系问题是诠释学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本文对诠释学从“理解或解释”到“理解与解释”的模式转换过程作了历史性的评析。作者指出,狄尔泰为抵御实证主义的侵袭,建立独立的精神科学,将理解与解释严格对立起来,使之分属于不同的研究领域,即:自然——解释,精神——理解。这种观点易于陷入相对主义,为以后的诠释学家所不取。实证主义试图以自然科学来统一理解与解释,而伽达默尔、利科尔等人则着眼于从“对话”、“本文”来统一这两者。作者认为,精神科学与自然科学、理解与解释的基础乃是人们的交往实践;唯有语言与行为(实践)的相互诠释,才能真正达到理解与解释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实践唯物主义的讨论不仅涉及如何理解“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以及如何理解“主体性”这样一些问题,而且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本质、内容这样一些更为,“泛而深入的问题,涉及在当代如何坚持并发展马克思哲学的本质精神的问题。本文试图从马克思的思路上对实践唯物主义的起由、本质及理论指向作一考察。本文认为,对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理解,不能脱离马克思的整个理论主题,或者说,只有从马克思的理论主题上才有可  相似文献   

10.
实践概念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位一体”体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建立唯物主义哲学,有两种途径:一是将精神与物质关系主要理解为本体与属性的关系,二是将其理解为实践关系。前者只能得到自然唯物主义,而后者则必然地得到彻底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以实践概念作为内部地颠倒黑格尔哲学的突破口,由此,必然把整个世界历史理解为“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必然内在地导致物质本体论、认识—改造论与历史观的“三位一体”的哲学体系。人的批判性与建设性实践活动和人在实践中的发展,是贯通整个体系的主线。由此而导致一系列极其深刻、丰富而“管用”的理论结果,构成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1.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致知、共情、诚意、笃行的育人价值。高校应遵循理论灌输与认知启发、情感渗透与思想升华、意志引领与个体内省、行动集成与个性尊重相结合的原则,从构建“灌输—启发”的育人方法、营造“动情—共鸣”的育人氛围、发挥“外砾—内化”的育人功能、创新“集成—个性”的实践教学等路径入手,推进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2.
宗教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写道:“整体,当它在头脑中作为被思维的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这个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世界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一精神的掌握的。”①很显然,马克思在这里主要是从思维方式的角度提出和说明“掌握世界的方式”这个命题的,但是这个命题蕴含着比思维方式更丰富、更深刻的内容。它既说明了人类精神在掌握世界过程中思维方式的多样性,同时也揭示和突出了人类精神在掌握世界过程中的能动特质。从思维方式的角度看,“人对世界的掌握”表现的是人同世界…  相似文献   

13.
道德,长久以来被规定为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原则和规范的总和。道德的约束性被视为道德的本质特征。这样,道德的功能主要地、甚至唯一地被概括为调节功能,道德的一个重要的基本功能——激励功能则被忽视甚至否定了。 道德以实践—精神的方式掌握世界的特征在于它体现着主体对“应有”的追求,它具有直接启动实践的力量,它不会允许掌握对象毫无变化的存在,而要将之转化为符合主体要求的应有状态,或者将之否定。道德要实现“现有”向“应有”的转化,“自在之物”向“为  相似文献   

14.
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三个代表”落到实处,必然会遇到诸多问题,它们同实践“三个代表”相互关联,如果不从理论上把这些问题认识清楚,就必然会影响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贯彻落实。下述几个方面,是我们当下必须解决的问题。一、必须完整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的具体实践。而指导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渊源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这无疑要求我们必须以高度的科学精神去对待这一理论。要做到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它,一个核心的要件是必须完整地理解这…  相似文献   

15.
“实践唯物主义”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两种不同的哲学体系 ,对实践有不同的理解。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中 ,实践是个辅助性概念 ,它被理解为单纯的物质活动、改造世界的手段和纯粹理性的对象 ;在实践唯物主义理论体系中 ,实践是奠基性概念 ,它被规定为物质和精神的统一、目的和手段的统一、理性和非理性的统一。要建立真正的、名副其实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 ,就必须重新理解实践。  相似文献   

16.
郭卫华 《中州学刊》2023,(12):105-110
通情达理可视为中国情理主义道德哲学传统的精神逻辑。在“天—命—性—情—道—教”本体建构中,“性—情”通过通情达理贯通天道和人道:“通情”在己之好恶与他人好恶的理性沟通中形成共同的伦理准则和道德规范,即“理”。“理”要获得现实性,又需要“达”的实践智慧。“达理”虽呈现为理性形式,但其实际展开中始终以理性和情感的互融为进路。由此,通情达理所展现的精神逻辑为:“理”从“情”出,“情”据“理”而通,“情”通则“理”得,“理”由“情”而“达”,并由此开辟了以克己、爱人和万物一体为核心的中国伦理精神传统。这一传统,为提升人性能力、培育向善的人性情感、促进内在道德与外在伦理有机统一提供了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哲学智慧。  相似文献   

17.
论马克思关于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正> (一)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说:“整体,当它在头脑中作为被思维的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这个头脑用它所特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世界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卷104页)对于这段话的理解,颇有分歧,但也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把“艺术掌握方式”放在认识论范围内来加以研究。如不少同志认为这里说的是四种掌握方式,而这四种掌握方式都是指的“思维方式”,艺术只是这种思维方式的一种,是以形象贯穿始终为特点  相似文献   

18.
恩格斯评价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提纲》是“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那么,这一“新世界观”新在哪里,即它与以往全部哲学的本质区别在哪里?实际上马克思对此作出了明确回答:“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以往的哲学家多用本体论思维方式抽象地解释世界的本原问题,而马克思的新世界观的革命性变革的实质正在于突破了传统本体论思维方式,独创了实践掌握论方式,即不是抽象思辩地解释物质和精神何为本原的问题,而是着眼于如何掌握和改变人和自然,主体和客体,精神和物质的关系,这种关系的掌握只能在“改变世界”的过程中,只能靠“实践”,所以我称之为“实践掌握论”.  相似文献   

19.
从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强调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概念出发,尝试性地提出了“文化来源于实践,是指内涵在实践相关事物中的相对稳定的精神内容”这一定义;同时分析了马克思对全球化的理解,提出汇通融合是当今全球化时代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实践的生活世界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三个方面即“生活世界”的实践的理解视角、“生活世界”的实践理解、“生活世界”的现实重建 ,探讨马克思实践的生活世界观 ,以此作为对现代西方诸多生活世界理论的一种积极回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