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家秀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9,(1)
藏族谚语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彩。它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经验、生活知识和思想感情,寓意深刻,富于哲理。因此,它已成为藏族文化宝库中一笔极为珍贵的财富,是西藏文学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藏族谚语的起源年代,虽然文献没有确切的记载;但在最早的古藏文《敦煌文献》中就录有《松巴谚语》三、四十则。例如: 相似文献
2.
白赛藏草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12,33(4)
近年来,口述史在藏学界兴起,然而在具体的运用中似乎还有一些误解.其实口述史、口述历史和口述传统各自有着独特的范畴和特点.本文简单地梳理了上述三者的定义,并在此基础上认为藏族的口述传统主要有四个,即“仲”、“德鸟”、《格萨尔》以及宁玛派教义的口头传承.这四个口述传统在实践过程中体现了几个共同的特点:再创造、开发智力以及家在这几个传承中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中转站. 相似文献
3.
婚姻家庭作为一种最常见的、重要的社会历史现象 ,历来是人们所关注的话题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婚姻家庭生活状况 ,探讨一个民族、一个区域人们的婚姻家庭生活有助于我们从一个社会角度了解该民族或该区域的历史发展脉络。本文欲通过对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地区藏族妇女婚姻家庭生活情况的探讨 ,以求得到新的收获。 一、介入婚姻订婚。在同仁地区 ,自由恋爱多于包办婚姻 ,然而请人到女方家说亲是一项约定俗成的规矩。说亲者必须是家族中的一位成员 ,以示庄重 ,说亲时不要求带什么礼物。若女方家同意这门亲事 ,即确定日子… 相似文献
4.
近代云南藏族的寺院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大量占有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近代云南藏区寺院的组织结构、收入来源、寺院经济的管理及运行方式,作了系统的概述。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对藏族寺院经济在既往社会结构中的功能作了分析,认为寺院经济是维系既往藏区社会结构的中介,寺院经济的中介作用促成了既往藏区社会结构所特有的要素关联方式。即通过扼制生产力变化的新因素,阻止生产力发展,来保持社会结构各要素之间的相互适应和社会结构的稳定,其结果使藏族社会长期处于封建农奴制阶段 相似文献
5.
6.
毛泽东同志说过,人类基于实践基础上概括形成的科学知识分为两大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则是关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自然科学,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中,经过积累升华而形成的对自然现象、自然规律的科学认识。而社会科学,则是人们在改造社会的实践斗争中,对社会现象、社会历史发展运动规律的科学认识。社会科学是对由众多学科组成的理论知识体系的总称。广义的社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戴天头、送迎姑娘、送迎儿子和抢亲四方面,比较细致地介绍了藏族的婚礼习俗和婚礼习俗歌,对于研究藏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状况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侵权行为法是人类最为古老的法律部门之一,是藏族传统法文化极具特色的内容之一,也是藏族古代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历史发展为线索,分析藏族古代侵权行为法从复仇到赔偿的漫长发展历程,以此为基础阐述藏族古代侵权行为法的凝滞性特点,并讨论造成这一特点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宋、齐文人歌辞创作较多采用相和歌曲和杂曲,梁、陈文人所拟清商曲明显增多.陈代文人则对汉横吹曲兴趣大增.文人歌辞用调的不同反映出南朝拟歌辞徒诗性质创作与拟入乐歌辞创作两种方式并行发展的格局.南朝文人拟歌辞既有乐文化的基因.也有诗体性质. 相似文献
10.
论棹歌的形成和发展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棹歌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棹歌起源于民间歌谣,属于徒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棹歌才有棹歌之名。尔后,棹歌诗题前又加了额头,呈现类似山水诗的趋向。宋代以后的棹歌,逐渐如风土诗。棹歌的产生与发展始终与水乡,尤其是与江南水乡联系在一起;它起初是偏于俗的,在后来发展过程中,一度偏于雅,但没有脱离俗,后来又偏于俗;它受楚辞,吴歌影响较多。 相似文献
11.
清代云南官学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中国社会变化激烈,教育制度也出现根本转折。云南的官学教育同全国一样,在鸦片战争前后分为两个不同阶段。第一阶段,沿袭明代旧制,学校与科举平行,教育为科举服务,儒学、书院、义学在原基础上继续发展;第二阶段,各类学校不断发生变化,新式学堂纷纷建立。此时期云南的官学教育,为云南培养了大批人材,并体现出了自己的某些特点。 相似文献
12.
13.
19世纪末,中国边疆出现了严重的边疆危机和民族危机。云南作为中国西南的重要门户,曾多次遭受英帝国主义的渗透和武装侵略。云南各族人民同仇敌忾,保家卫国,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反侵略斗争。作者对云南各族人民反抗英帝国主义侵略的几个事件进行考察,试图分析其特点。 相似文献
14.
根据语言、风俗习惯、审美情趣及服饰特点等方面的特征,一般将居住在甘肃、青海等地的藏族同胞统称为安多藏族。他们在藏文字、宗教信仰等方面与“康巴”(即四川、云南地区)、“卫藏”(指西藏地区)地区藏族是相同的。但在风俗人情、服饰发展上却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相似文献
15.
16.
藏族的国家认同既是历史形成的,也是由外在和内在因素相互作用建构起来的。明代,中央政府通过在河洮岷地区实施卫所制度、分封与朝贡、茶马互市等军事、政治、经济政策,来加强对这一地区的控制和管理。在"国家"政治框架内,藏族群体在民族重构与整合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国家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建构和强化国家认同。从建构过程来看,既有国家权力的强力介入,也有藏族群体的自觉融入。由外在因素的推动最终内化为一种民族自发意识,体现出藏族国家认同的建构机制具有强制性、主动性和自发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在走过了30多年的历程后,西方发展经济已是步履蹒珊,停滞不前了。然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还在发展、变化,新问题层出不穷,它要求经济学家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找出本质规律的东西。正是在这一背景下,40年代就以《农业与工业化》一书蜚声哈佛的张老培刚,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的卓识和胆略,对建立“新发展经济学”提出了新的看法和构想。受张老的启发,我认为“新发展经济学”至少应有四个新特点: 相似文献
18.
云南大多数地区是从前资本主义各个社会形态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社会经济形态的跨度比全国大得多,从原来的社会形态所带来的痕迹也比较多。这样的历史基础决定了云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起点低,其主要特点是:社会生产力更为落后,多层次、不平衡更为明显;在生产关系上,公有制的发展水平和实现程度较低,其他经济成分尚有很大潜力可以挖掘;在意识形态领域方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已初步形成,但人们的思想觉悟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一些地区的意识形态还处于前商品经济阶段。 相似文献
19.
<正> 青海角仓地区藏族《婚礼歌》是流传在当地的民间习俗歌,它是由许多短歌连缀而成的,一首短歌往往又是一道礼节仪式。它是角仓藏族人民的口头创作,也是当地传统婚礼习俗的忠实记录,不但具有民俗价值,而且具有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20.
壮族民歌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其中流传于红水河两岸的勒脚歌,就是一种章法回异、结构严谨、风格独特的壮族民歌。所谓“勒脚歌”,就是在一首歌里,某些歌句按一定的规律再次出现,前后呼应、连环相扣,形成回旋复沓的歌唱形式。这种勒脚歌又是多种多样,其中流行较广、最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要算五言和七言三节十二句的勒脚歌。它是以第一歌节的上下联分别作第二第三歌节的下联,即第一节歌句分别在第二第三节重复再现。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