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李烨  李跃 《城市》2021,(5):61-70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是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重要举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区关联性特征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区域协同发展效果更佳.笔者以京津冀地区为研究对象,从内生和外生两个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区域协同的动力机制进行阐释,对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结构特征和协同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区域协同价...  相似文献   

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职旅游专业教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深化旅游专业教学改革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文章分析了高职旅游专业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重要性,探讨了将非物质遗产引入高职旅游专业教学的重要意义,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深化高职旅游专业教学改革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曹兴华 《现代妇女》2014,(8):356-357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是当前我国民族学、民俗学、旅游学等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研究对象,在分析了甘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甘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认为通过动态与静态相结合、针对不同类型采用不同开发模式以及保护性开发等路径对于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旅游发展都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别金花 《城市观察》2011,(3):110-115
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人类精神的家园",应该加以珍视。在保护的基础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进行适当旅游开发。本文以大都市上海为背景,廓清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优势、作用、影响,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新走入大众视野,焕发出盎然生机,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双赢"。  相似文献   

5.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可供开发的文化旅游资源,应对其进行开发经营和管理,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合理利用",从而使其能够传承后代永续利用。本文结合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旅游开发的实际,探讨如何打造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的旅游胜地,探寻文化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联系,从而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双赢。  相似文献   

6.
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人们收入的提高,旅游消费的个性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本文通过梳理金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状况以及开发和保护现状,基于昂普(RMP)分析,从资源、市场、产品三个方面对金秀瑶族自治县进行系统的评价认证,同时从体验经济的视角提出未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发设想。  相似文献   

7.
白山地区美好的自然风光每年都吸引大批游客来此观光。据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满族人口数量1041.0585万人,约占中国人口的0.77%,少数民族人口的9.28%。(1)在吉林省满族为第二大少数民族,而白山地区的鸭绿江流域是满族人的发源地和聚居地之一。将这一地区的旅游与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既可获得经济效益,又可更好地保护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白山地区的旅游面临转型,打出满族传统文化这张牌可更吸引游客,提高旅游收入。  相似文献   

8.
李烨  王庆生  吴静 《城市》2014,(1):66-69
正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化生存的提出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公约》中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被各群体、团体、有时被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被誉为"人类的精神家园",它的传承与保护对于维持文化多样性和连续性有着重要意义。然而,在全球化席卷  相似文献   

9.
文中分析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困境.进而本人针对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保护与开发应取得协调、平衡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最后总结出实现这一目标应采取的措施①坚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②加强教育,提高认识;③建立科学的保护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展示民族魅力,体现民族情怀的重要载体,保护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应该具有的一种公民素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应用或者说引用到旅游业中,一方面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使更多的民众通过旅游了解到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意义,另一方面这一举措也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荆州花鼓戏戏曲文化价值不菲,本文探讨荆州花鼓戏戏曲品牌与区域文化旅游资源的结合,积极探索荆州花鼓戏的博物馆、艺术馆路径、主题公园路径、节庆旅游路径等戏曲文化旅游开发新出路。  相似文献   

12.
文旅融合视野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文化与旅游协同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可以满足游客在旅游活动中对文化的追求和体验感受。根据对威海滨海旅游与非遗资源实际状况,通过"非遗+民宿度假""非遗+旅游演艺""非遗+节庆品牌""非遗+研学旅行""非遗+旅游文创"等优化路径,可以激发旅游者主动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提升旅游吸引力,实现由单纯景点中心向旅游目的地中心发展,进一步促进威海滨海旅游精品化、品质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建设,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摸底、整理,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相关工作的开展。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和发展是加快黎族地区新农村文化的核心内容,对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阐述了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旅游景区(点)是县域发展全域旅游的基础和关键,如何系统评价不同类型旅游景区(点)综合竞争力成为县域全域旅游发展的核心问题。基于此,笔者以福建省83个县级行政区为样本,选择A级景区、乡村旅游点、自然或非物质文化遗产、地质公园、森林公园、水利风景区、观光工厂、文物保护单位、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10种主要类型旅游景区(点),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旅游景区(点)在发展全域旅游中的权重,系统评价县域旅游景区(点)综合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宫媛  肖煜  张秀芹 《城市》2010,(1):44-47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说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我国于2004年正式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在公约的基础上补充了“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16.
丰富的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高职语文教学提供了优质的课程资源。以甘肃为例,分析高职院校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探讨将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职语文教学的可能性,探索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职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途径,促进大学生对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了解,从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汲取知识,从而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也为高职院校传承和保护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17.
茶艺融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艺术,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茶艺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日益密切,借助旅游开发活动,茶叶本身以及茶艺所蕴含的艺术审美、哲学思想在我国当代社会的价值愈加深刻,在助力文旅产业繁荣发展、构建人民美好生活、推动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均发挥重要的作用。此外,茶艺的旅游开发需着重凸显其文化内涵,注重传统文化与艺术的传承,通过打造沉浸式体验在创新中传承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促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8.
邢台作为河北省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城市,其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然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重点文化保护内容,邢台梅花拳、隆尧秧歌戏、广宗柳编、隆尧招子鼓等民间艺术形式已经成为了固定的文化形式,在全国都有着较为广泛的影响。邢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内容,在文化产业日益发展和壮大的同时,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的发展结合起来能够极大地促进邢台文化产业的传播,从而大大地拉动地区经济的增长,实现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9.
廊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在全面构建文化强市战略和建设幸福乡村战略的背景下,充分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引领作用,加快文化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廊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分析了廊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阐明了廊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廊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略。  相似文献   

20.
自1997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9届大会通过了建立"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决议后,"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引起国内外学界的高度关注。本文主要从国内学者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内涵的理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以及保护措施的研究,分析国内学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成果内容和观点,并指出该课题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