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公共政策的公共性一直被视为公共政策的本质属性,并且正在成为公共政策研究的重要领域.而公共政策公共性的研究经常受到各种问题的困扰,从而使公共政策公共性的研究面临诸多困境,包括公共政策主体的自利性和公共性之间的矛盾问题、公共政策目标的虚无性和公共性之间的关系问题、公共政策问题的主观性和公共性之间的冲突问题以及公共政策价值中效率和公平的两难选择问题.科学梳理公共政策研究中的公共性困境,有助于加快公共政策科学化民主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国内外学界普遍认为,公共性是国家(政府)和公共政策的本质属性,是其应然状态.国外学者认为,造成公共政策公共性偏离的因素主要有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公共政策公共性偏离的主要表现是:一方面,政府应该作为,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政府迟迟不作为和作为不到位;另一方面,政府作为了,但是由于主客观原因,偏离公共利益的方向,导致公共政策公共性偏离.造成公共政策公共性偏离的直接原因是:政府角色错位,社会转型期法制的"软约束",公共政策的供求关系失衡,在公共政策议程的确定、制定、执行、评估中公共性偏离等.克服公共政策公共性偏离的对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创新政府文化;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建设透明电子政府;完善行政责任追究机制,建设道德责任政府;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为公共政策公共性提供物质保障.  相似文献   

3.
公共利益:公共政策伦理精神的核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政策是为公共所作的政策安排,公共政策必须体现公共性、公正性、合法性的伦理诉求.公共政策必须从公共利益出发,为公共利益而作.公共利益的诉求体现了公共政策的公共性、公正性、合法性,因而是公共政策伦理精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规范分析方法侧重于对公共政策应然属性的研究,而作为实然属性的公共政策的非公共性一直游离于研究视野之外。公共政策的非公共性表现在公共政策主体的垄断性、公共政策信息的非共享性、公共政策问题的主观性和公共政策目标的非公平性。用实证分析方法将公共政策的非公共性纳入研究视野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哈贝马斯的公共性概念出发,以《南方周末》关于医疗事故处理政策论辩为案例,对大众传媒及公共政策之公共性问题进行考察。在该大众传媒个案中,传媒的公共性得以很好彰显。而在该公共政策个案中,公共政策的公共性也充分显现。本个案的剖析,可以为当前中国大众传媒、公共政策之公共性问题的研究提供一个微观视角。  相似文献   

6.
公共政策的设计是贯彻和体现设计者价值目标的一种价值行为,设计者的价值目标决定和引导着公共政策的制订、执行和评价的过程性质和发展意向。民生幸福新时代,公共政策设计的价值目标和价值本质必然要贯彻民生幸福最大化的价值理念,这不仅与公共政策的公共性本质相一致,而且是由当今时代的主流价值基础和社会文化基础决定的,还是我们党和政府价值追求的现实体现。  相似文献   

7.
大众传媒作为公共政策主体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连接政治体系和社会公众的重要中介因素,也是确保民主政治正常运转不可或缺的环节。本文对公共政策的根本属性——"公共性"作了深入阐述,根据"公共性"的几个维度,即公有性、公治性、公益性和公开性等,分析了我国公共政策的"公共性"现状,并就大众传媒对公共政策过程的作用和影响,提出了增强政策"公共性"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8.
随着利益集团的兴起,公共政策的公共性日趋受到不断冲击。利益集团作为集团利益的代表,在世界各国的政策制定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集团利益通过集团行动完成着与公共利益的博弈,在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公共政策的公共性。在中国,公共政策的公共性也在遭受着既得利益集团的剥损。  相似文献   

9.
教育的公共性是指教育是一种涉及社会共同利益、影响社会整体的事物。只有把其放到公共政策的语境下进行解读和透视,才能真正地实现教育的公平,才能建构起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和主体人充分发展愿景的教育公平体系。教育的公共性特点决定了教育应受到公共政策的干预与调节,而公共政策干预与调节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实现教育真正的公平。  相似文献   

10.
自政策科学产生以来,公共政策分析作为一种新兴研究领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在其基本分析单位——公共政策的认知及本质上仍存在着巨大的歧异。从公共政策内涵的界定入手,对公共政策的主体、客体、性质、目标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认为公共政策的本质在于它的公共性,并对政府制定公共政策时如何实现公共政策的公共性提出了设想。  相似文献   

11.
电子政务对公共政策制定有着深刻的影响。积极的影响包括电子政务有助于促进公共政策制定的民主化、保障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增强公共政策制定的回应性、提高公共政策制定的效率和强化对公共政策制定的监督;消极的影响是信息爆炸可能导致公共政策制定的盲目性、数字鸿沟可能影响公共政策制定的公平性、电子决策可能造成公共政策制定的不科学、网络风险可能产生公共政策制定的不安全。分析提出通过转变理念、优化体制、完善程序、改进方法、提高素质等方式,来规避电子政务对公共政策制定的消极影响,发挥电子政务对公共政策制定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2.
公共政策价值目标经历了效率至上的传统公共行政决策时期、公平为主的新公共行政决策时期和市场导向的新公共管理政策时期.上述各时期的公共政策价值目标囿于特定的时空条件,均未能科学地反映并解释公共政策的理论与实践,因此,对当代公共政策价值目标的考察任务,就是要透过复杂的政策现象,超越具体的决策过程,于其中提炼旨在主导一切政策与决策的基本理念.基于公共政策的本质和特征,基于社会发展的态势与规律,当代公共政策的价值目标取向,只能是社会属性与利益属性交融统合的公共利益.公共利益的实现有赖于当代公共政策制定与运行机制的变革.公共利益的评价及其标准则无疑是当代公共政策价值目标的现实回应.  相似文献   

13.
公共政策作为政府用于管理公共事务的重要工具,在导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中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在公共政策的目标、公共政策的制定、公共政策的执行方面存在着种种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共政策在导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作用的发挥。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公共政策公共性价值偏离、公共政策制定过分强调经济建设以及公共政策监督考核体系不健全等因素。为此,应着力制定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的公共政策体系及其评估机制,同时注重完善公共政策执行路径和监督机制,确保公共政策导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作用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  相似文献   

14.
公共决策是一个选择的过程,是为了实现公众目标而做出的选择,代表了公众或是绝大多数民众的合法利益.公共决策者代表公众行使决策的权利,但决策者是具有主观意识的人,他们是政策的制定者,亦是政策所指向的对象之一;这两者的利益不是永远等同的,因此代表着利益分配的决策便有其较为深刻的伦理前提.民众的合法权益是他们最终的衡量标准.决策者的伦理缺失将不可避免造成公共决策的失误.  相似文献   

15.
政策终结是公共政策实施过程的重要环节。在现实公共政策实践中,存在着常态式的政策终结和非常态式的政策终结两种情况。从公共选择理论的视角对非常态式的政策终结进行分析,有助于探究非常态式政策终结的原因和克服非常态式政策终结的对策。在我国公共政策终结的实践中,应当注重与公共政策各个环节协同配合,进行科学的政策论证,推进公共政策终结的科学化、民主化与法制化。  相似文献   

16.
公共政策应该持何种伦理标准,国外学者争议颇多。功利主义者认为公共政策应当坚持功利原则,也就是最大多数人幸福原则;诺齐克则坚持认为正义就是正义的持有,公共政策应当坚持这一原则;罗尔斯从社会合作理念出发,坚持认为公共政策制定必须合乎从远处状态推出的两个正义原则;阿马蒂亚森从自由的发展理念出发,坚持认为公共政策的伦理标准是基本能力平等原则;德沃金从接受市场的不平等出发,认为公共政策制定必须坚持资源平等原则。这些争论都只考虑了政策的一个方面。公共政策必须坚持公共利益为基本价值导向,这才是公共政策的更为基本的伦理原则。  相似文献   

17.
刑事司法政策的批判性源自公共政策批判理论。不管是作为一种公共精神还是作为一种方法论,公共政策批判都为公共理性在公共福利的追求中保留了相当的地位。根据公共政策批判理论,刑事司法政策批判,不仅主张多元的刑事司法利益,而且将多元、普遍的刑事司法批判作为刑事司法民主、进步的标志。因此,现在的刑事司法政策研究(包括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仍然存在突出的批判不足问题。尤其是风起云涌的群众司法批判经常越界,这应当受到法律知识和法治原则的严格规制。  相似文献   

18.
公共政策执行障碍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公共政策执行得好坏与否 ,直接关系到公共政策目标能否实现。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 ,存在着一些公共政策执行的障碍 ,主要表现为公共政策本身的障碍、公共政策执行主体的障碍以及公共政策执行环境的障碍。对这些障碍进行研究 ,并寻找解决的对策 ,是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公平的公共政策是利益整合的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平是公共政策的核心价值,利益整合是公共政策重要功能。公共政策存在某种程度的公平价值缺失和偏差是我国目前利益冲突、利益失衡的主要原因。应在公共政策的整个过程中贯彻公平的价值观,制定有利于公众享受到权利、规则、机会、分配公平的公共政策体系并有效实施,以达到利益整合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