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的改革开放结束了几十年的封闭和高度统制的经济文化生活.随着经济文化生活的放开和多样化发展,中国的婚姻家庭领域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同时,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变化,观念的冲突也使婚姻家庭领域出现前所未有的躁动.中国的婚姻家庭生活历史反映着中国的传统文化.研究中国婚姻家庭的历史和现状,建立中国的婚姻家庭理论是当代中国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兰州市社会科学研究所研究人员张德强的专著《嬗变中的婚姻家庭》系统地探讨了中国婚姻家庭的历史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婚姻家庭的深刻变化,对婚姻家庭的发展作了多学科的研究,提出了不少新见.作者试图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婚姻家庭形态的关系中揭示其发展规律,并探讨了中国当代婚姻家庭问题的缘起和未来走向.该书在体例和内容上都有使人耳目一新之感.  相似文献   

2.
现代化进程中维吾尔族文化转型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维吾尔族文化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多元化的特点。维吾尔族传统文化在其发展中,经历了与众多的、大规模的、异质文化的碰撞、融合、吸收,因此,维吾尔族文化具有了一种“合成文化”的特征。文章探讨了现代化发展中维吾尔族文化的转型问题,从实现维吾尔族文化跨越式发展这一视角出发,提出了维吾尔族现代化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新疆社科信息》2008,(6):28-29
饮食文化是在人类社会生活长期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饮食文化在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较色,履行着一定的社会功能。维吾尔族饮食文化是该文化圈的主要代表,它规范着维吾尔族的饮食结构、方式和礼仪,体现了维吾尔族人民的饮食思想,同时也是该民族之民族性格外在显现。  相似文献   

4.
在以往研究鄂温克族婚姻家庭时,过多强调狩猎、游牧民族特性及旧婚姻家庭模式的缺陷.随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变迁,传统社会的"权威制度"被替代,鄂温克族婚姻家庭也出现多重特点.植根于狩猎、游牧文化的鄂温克族婚姻家庭在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演进.基于此,我们借助一个具体的民族聚居点的现实状况及相关数据资料,探讨婚姻关系及家庭所面临的时代挑战.这对更好地落实国家政策、现行的有关法律及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处理好民族关系都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宋学勤 《江海学刊》2012,(2):178-185
建党伊始,中国共产党就十分重视婚姻家庭的建设,其婚姻家庭建设思想与实践是与时代同步发展的,基本上能够适时地根据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婚姻家庭关系的需要引领婚姻家庭建设,并提出新要求,革新传统观念,赋予婚姻家庭建设以新的内涵。中国共产党以婚姻家庭为突破口,在所进行的各项社会改革、改造运动中,重塑新的民族国家和新的社会秩序。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的婚姻家庭建设思想与实践在不同的时期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6.
我国各民族的民俗文化丰繁多样,按大的方面来分,大体包括物质民俗文化、社会民俗文化、语言民俗文化和精神民俗文化四种。婚姻家庭文化属社会民俗文化,它是各民族人民在社会构成的基本单位——两性恋爱、婚姻和家庭的缔结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现象及文化心态。它包括各民族特有的恋爱方式,婚姻形式和家庭组建样式及其形成过程中的思想意识、感情、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 一、少数民族婚姻家庭文化的内涵及其表征 1、少数民族婚姻家庭中的两性缔结文化。婚姻家庭首先是两性的联结及其结果,在它的完成过程中,表现出各民族在特定历史环境下,对该项民俗制度的创造、约定、传承和演  相似文献   

7.
维吾尔族的首饰独具特色,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它不仅体现着维吾尔族的风俗习惯,而且标志着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繁荣的程度,对于进一步深入研究维吾尔族历史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论民国城市社会转型中的婚姻纠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受西方婚姻家庭观念和婚姻家庭习俗的影响,城市人们的婚姻家庭观念,特别是年青人的婚姻家庭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观念变迁不同步,在主婚权、婚姻的目的的问题上容易发生争执。在城市向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男女受教育机会和就业机会上的不平等,使男女职业发展不同步,不同的社会阅历使他们对配偶的要求存在重大差异,很容易引起夫妻之间的纠纷;而女子社会地位和觉悟程度的一定提高,使部分女子在遭受虐待和遗弃时敢于奋起自卫。诸种因素造成民国时期城市婚姻纠纷呈上升趋势,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一些不稳定因素。  相似文献   

9.
文章考察了维吾尔族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和汉文化认同的现状,并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方面探讨了影响文化认同的深层因素,提出了今后培育维吾尔族大学生文化认同的设想。  相似文献   

10.
婚姻家庭关系是所有社会关系的起点,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条件,是最早形成的社会关系。婚姻家庭制度是社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理论系统研究了婚姻家庭现象,认为婚姻家庭关系是建立在两性和血缘关系基础上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是社会关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实现人类自身繁衍的社会形式,揭示了人类婚姻家庭制度嬗变的内在规律,建立起了科学的婚姻家庭理论。婚姻家庭是变化着的历史范畴,婚姻制度的进步和社会文明发展是同步的。作为唯物史观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界理当对马克思主义婚姻家庭理论进行系统梳理。  相似文献   

11.
维吾尔族传统的伦理道德何星亮伦理道德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其中有许多内容是今天必须继承的。弘扬和发展各民族优秀的伦理道德,有利于本民族的社会发展、社会稳定和社会和谐。本文就维吾尔族的伦理思想和道德规范作一阐述。一、伦理思想(一)关于人性的思想关于性恶与性...  相似文献   

12.
婚姻家庭制度是一定社会制度下的婚姻家庭形态,即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通过各种社会规范确认的特定的婚姻家庭模式.每个婚姻关系、家庭关系及亲属关系都是一个复杂、动态的系统,这种分散化的系统在社会基础层面全面辐射,形成一个庞大的社会网络结构.同时,它又和社会系统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系统交互影响.  相似文献   

13.
研究婚姻家庭制度,首先要认识婚姻家庭是一种社会现象,还是一种社会事实,抑或是社会行为.一般理论中,婚姻家庭被当作是一种社会事实,但对于这种事实中社会关系本身,却缺乏细致严密的论证.本文对西方学说中关于婚姻家庭社会事实的契约说、伦理说、信托关系说、制度说、身份说进行了梳理,提出婚姻本身就是人为规定的制度,制度规定则首推法律.在此基础上,文章对婚姻家庭制度的法律发展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4.
婚姻家庭法基本原则是婚姻家庭法的核心内容,不可或缺。随着社会的发展,婚姻家庭法基本原则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变化,本文对社会转型期我国婚姻家庭法基本原则进行了新的梳理和探索,以期有利于和谐家庭与和谐社会的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5.
构建和谐社会与婚姻家庭新问题研究(四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持人语:目前,我国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正在齐心协力构建和谐社会。婚姻家庭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婚姻家庭法则是婚姻家庭和谐的保障。美国学者庞德教授在他的法理学名著《法律史解释》一书中指出:“对过去来说,法律是文明的一种产物;对现在来说,法律是维系文明的一种工具;对未来来说,法律是增进文明的一种工具。”在新的21世纪,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婚姻家庭观念也在发生新的变化,婚姻家庭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地涌现,尤其是离婚率不断上升、非婚同居、同性恋者的结婚权问题以及婚姻家庭纠纷增多的问题等都引起…  相似文献   

16.
影响今后中国婚姻家庭的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一个曾经封闭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才十二年,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大大地冲击和影响了婚姻家庭状况,使之发生了深刻的嬗变。婚姻家庭经过一番骚动,会以其承受力的产生,出现一些能承受经济文化起落的选择、演化。今后中国婚姻家庭的演化仍将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语言认同、民族身份认同、宗教认同和习俗认同四个方面对民考民维吾尔族大学生的文化认同现状做了调查,发现他们对汉语的认同程度比较低;本民族身份认同感有所增强,国家认同意识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伊斯兰教对维吾尔族大学生有很大的影响;这些大学生一方面对本民族文化充满自豪感,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主流文化的认同趋势有所加强。  相似文献   

18.
婚姻家庭法基本原则是婚姻家庭法的核心内容,不可或缺.随着社会的发展,婚姻家庭法基本原则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变化,本文对社会转型期我国婚姻家庭法基本原则进行了新的梳理和探索,以期有利于和谐家庭与和谐社会的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9.
论贞节观对婚姻家庭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贞节观是社会对两性关系的情感及其社会行动的限定与期望,其对婚姻家庭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在传统社会,贞节观对稳固婚姻家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利于家庭经济的和谐稳定,并进而维系了整个社会的安定和秩序。在现代社会,贞节观内涵的宽泛化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女性社会经济地位得以提高,却使家庭缺少了一个重要的稳定因素。要既保证家庭稳定,又提高婚姻质量,贞节观就仍需发挥其约束人性别行为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维吾尔族文化转型所面临问题的解决路径: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实现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增强"四个认同"教育;以现代文化为引领,提升各族人民整体素质;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相适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