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完善侦查讯问的程序控制,有利于维护侦查和保障人权的关系平衡。根据我国侦查讯问的法律规定现状,借鉴国外经验,应当从讯问地点、讯问主体、讯问时间、讯问前的权利告知、讯问方法、讯问对象、讯问结果的固定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程序控制。  相似文献   

2.
我国新<律师法>中对于律师的会见权、阅卷权、调查取证权等权利的新规定,促使侦查讯问工作进一步走向透明、公开,也增加了办案的不确定因素,加大了收集、固定证据的难度.这对于侦查讯问观念、方式、能力等是一个重大的挑战.对此,侦查讯问部门应更新观念,积极应对挑战,为新<律师法>的实施创造条件,并根据新<律师法>及时调整相关制度,依法行使职权.同时,应尽快修定与新<律师法>相对应的<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以确保新<律师法>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3.
现行的侦查讯问程序存在着一系列的结构性缺陷.对此,《刑事诉讼法》再修改时可考虑对讯问前的权利告知、讯问地点、询问时间、讯问步骤、讯问手段、讯问过程中的律师在场、讯问笔录的制作以及羁押性讯问的同步录音、录像等问题作出明确和合理的规定.  相似文献   

4.
侦查讯问中犯罪嫌疑人的人权保障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健 《中州学刊》2004,(5):206-208
侦查讯问是刑事诉讼中一项由公权力主导的侦查措施,它具有潜在地损害犯罪嫌疑人的权利的可能性.要加强立法改革,完善相关法律规定并做好法律解释;建立侦查讯问程序,加大对犯罪嫌疑人人权的保护力度;转变观念并强化侦查讯问中的人权保障意识.  相似文献   

5.
陈利 《理论界》2009,(11):69-70
从犯罪经历出发,个体犯罪的发展变化过程大体上经历了初犯阶段的恐惧心理、进入再犯阶段的侥幸心理和发展到累犯阶段以及职业犯的平稳心理。本文结合侦查实践,根据初犯和累犯在侦查讯问中的心理活动特征,提出具体侦查讯问对策。  相似文献   

6.
侦查讯问程序在刑事诉讼中存在价值之一就是获取犯罪嫌疑人的口供,为查明犯罪事实提供一定的依据.正是这种价值取向导致了侦查人员在讯问过程中为了取得口供而不惜采取非法手段,侵害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我们应该尽快完善同步录音录像制度,将其推广到整个刑事侦查讯问领域.  相似文献   

7.
《江西社会科学》2014,(8):226-231
强制性追随是指在领导者非正当的直接或间接要求下,追随者被迫表现出的一种角色内行为。通过与强制性公民行为、服从、强制性说服理论、从众和被动追随等相关概念之间的比较可以看出,强制性追随作为一个概念,具有独立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在强制性追随概念界定及实证研究等方面仍有待今后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对强制性行为的探索,不仅有利于深入了解企业中影响员工身心状况的因素,而且对于如何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和谐共生,如何推动企业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侦查讯问程序中的犯罪嫌疑人知情权是实现犯罪嫌疑人基本诉讼权利、维护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的重要保证.知情权的实现与权利告知制度密切相关,要完善侦查程序中的犯罪嫌疑人知情权,就必须科学构建权利告知制度.  相似文献   

9.
讯问是指侦查或调查人员依照法定程序以言词方式向犯罪嫌疑人或被调查人查问案件事实和其他与案件有关情况的侦查行为。讯问存在实践必要性,也具有认知错误、权利侵犯和价值偏差的风险。讯问规范主要是权利抗衡和分权制约。权利抗衡集中在打破讯问人员"绝对优势",塑造平等对话的"权利-权力"格局。现代社会普遍适用的侦查、起诉和审判相互分立与制约的模式,是司法领域分权制约的基本形式。事实上,监察委员会对讯问功能定位和讯问要素把控具有较大自由度,分权制约也难以突破结构性认同和封闭式设置。应在监察委员会内部建立起既涵盖讯问运行全过程,又兼容调查人员讯问活动的细密讯问流程,并通过对讯问动态的控制,实现讯问规范化和法治化。  相似文献   

10.
徐凌 《理论界》2010,(10):79-80
强制性措施在刑事案件的侦查、诉讼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概括介绍外国刑事强制性措施的特点,分析我国刑事强制性措施存在的问题,从而对强制性侦查措施的监督机制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1.
道家的天人之学在与现代环境论对话中具有较多的“话语权”。正视环境问题,探明环境问题的真正原因以及寻找解决环境问题的道路构成现代环境论的三大要素。道家天人之学的建立,正是源于老庄首先洞察到人与自然处于对立和矛盾之中。这种将“问题”本身作为反思对象的“问题意识”,对于现代环境论的建构无疑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道家在天人合一思维模式下倡导的道法自然、人道法天、任其自然、法天贵真这一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最高原则,在最深层意义上给人类提供了一条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方法与道路。道家天人之学和现代环境论所呼唤的人的存在方式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应当共同成为人类追求的终极关怀和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2.
要切实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必须准确的把握教育对象,即是对人要有科学客观的认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人的科学理论与方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认为:人的本质的两条主体性规定尺度是生产实践和社会关系的总和。通过分析认为:从认识人的具体操作层面来看,社会关系的总和应该作为认识和分析人的首要尺度。以此为据,在把握现代政治关系、经济关系和文化关系主要特点基础上,进而分析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和行为。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意蕴及其当代诉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础的人化自然观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在实践活动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应坚持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的统一.这种自然观所蕴涵的生态哲学意蕴在于:要解决和克服自然异化问题不能从自然界中找原因,而应从人类社会找出路;突破了人与自然之间要么是征服、要么是服从的思维倾向,确立了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促成的认识基点.  相似文献   

14.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体系 ,现代城市环境建设可借鉴这一理念 ,有所为有所不为 ,缓解城市环境带来的人与自然规律的矛盾。  相似文献   

15.
孙杰 《学术探索》2013,(3):75-78
摘要:不能犯的可罚性问题历来是刑法理论中争议较大的问题之一。而其中的核心则在于如何理解“危险”的含义。危险不仅仅是一种引起侵害结果的事实状态,更是人们对这一状态的价值判断。应从行为人与行为两个层面,并结合刑罚的预防目的来把握不能犯中的危险含义。  相似文献   

16.
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著作和近代物理学都是physics,但却是两种有根本区别的研究。自然哲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不是近代意义上的“科学”。自然哲学较多依赖于一般的经验与观察,而近代科学更多依赖于借助仪器进行的观察和通过实验产生的事实。自然哲学的目的是理解基本事物一现象的所以然,主要通过对自然概念的梳理来理解自然现象;近代意义上的物理学则以建构技术性概念来说明自然现象。自然哲学以形而上学为原理,而物理学则最终要抛弃形而上学。要读懂自然哲学著作,读者需要有良好的思考训练,但无须任何特殊学科的技术准备和专门的数学训练。自然哲学每个体系更多地展现出某个哲学家首创的总体解释,而不在于为这一学科的知识积累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西方文学批评用宗教或理性的态度批评文学 ,是一种存在先入之见的批评。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是摆脱了成见的批评。这是古代文论的基石。对言、象、意的关系的认识是古代文论的另一理论基石 ,古代文论于此之上建筑建立了自己的独特理论体系 :言不尽意 ,立象以尽意。这两块基石也是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的基石。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分期及其性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茂民 《齐鲁学刊》2004,(2):143-146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分期应当根据文学发展的内在逻辑,这种内在逻辑主要体现在文学的叙事结构的断裂上。中国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在叙事结构上的断裂是20世纪初的1902—1905年,中国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在叙事结构上的断裂是1985年,因此中国现代文学始于1902—1905年,中国当代文学始于1985年。中国古典文学具有前现代性,中国现代文学具有现代性,中国当代文学具有后现代性。  相似文献   

19.
一种新的现代自然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自然观不能对自然界做出全面系统的概括说明 ,不能对构成自然界的基本存在及其相互关系做出科学的概括和说明 ,不能反映自然科学的新近成果 ,没有从根本上揭示自然界发展的内在逻辑等一系列的问题。现代自然观从自然界由低级到高级 ,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历史揭示了自然界物质、信息、意识以及非生命、生命、人体的存在及其进化发展的基本规律 ,全面而系统地勾画出了整个自然界各种事物及其发展的完整图景 ,从根本上克服了传统自然观的各种缺陷。  相似文献   

20.
陈学祖 《江汉论坛》2001,3(2):72-76
本文论证了50年代中国格律诗理论的基础及其理论内涵,认为它继承了新月派、中国新诗派对格律诗的可贵探索,体现了当时的诗歌理论家对于诗创作实践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