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魏城 《华人时刊》2006,(4):13-16
2006年春节,在伦敦的一辆巴士上,一位黑人妇女对我说:“Gung Hey Fat Choy!”见我一脸诧异,她马上改用英语说: “Are you Chinese?”(你是华人吗?) 我点点头。她这才放心地说:“Happy Chinese New Year!”(春节快乐!) 我们聊了起来。我最终才搞明白,她说的第一句话是粤语的“恭喜发财”。我粤语原来基础就不好,再加上她走样的发音,所以没听懂。她告诉我,她是当天下午在伦敦市中心的特拉法加广场学到这句话的:当时广场上正举行英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中国春节庆祝活动,一位华裔主持人用粤语不厌其烦地向广场上的英国人传授这句  相似文献   

2.
在说话或写作文时,我们常常用到“自己”这个词。比如“我认为自己的数学推理能力比较差”,这句话中的“自己”是指谁呢?许多同学一定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是指‘我’啦}”的确。这句话中的“自己”就是指“我”。但是,“自己”就一定是指“我”吗?不一定。  相似文献   

3.
北极熊敲门     
“黑瞎子敲门——熊到家了”,这是流行于民间的一句俗语。黑瞎子是东北人对熊的别称。这句话,意思是形容人无能、窝囊,本来也就是借用“熊”的谐音而已。可是,我却真的经历过熊来敲门的险情,当时,差点没把我吓死!  相似文献   

4.
“老师,您要管我!”这句话出自一个已被列入无可救药一类的学生之口,给了我极大的震撼。在一个星期六的午后。 当时,他期期艾艾地嗫嚅着,说出这么一句话,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瞪大了眼睛认真地看着他——他红着脸,低着头,两只光脚丫不安地互相搓来搓去,可以看出此时的忐忑  相似文献   

5.
忘了是在哪里看到这句话“I went there, hoping to change the world, but the world changed me(我去那里,希望改变世界,但世界改变了我)”,用来诠释我的斯里兰卡义工旅行,非常恰当。  相似文献   

6.
“绝四”析     
《论语·子罕》中说:“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句话,今可译为:孔子认为要戒绝四样东西,即不要妄自臆想,不要个人独断,不要固执己见,不要唯我独尊。孔子这个人,我们对他究竟作何确当评价,还有待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继续研究;但象过去那样地把他说得一无是处的情况,看来是不会再泛滥了。在孔子的思想言论中,只要人们不戴“‘左’视镜”,就不难发现有不少至今还可怍为借鉴之处。“绝四”这句话,即此一例,倘若我们对它从积极的方面去品味和领会精神,则无疑会感到这是掷地有声的良言。为人处事,是应当“绝四”的。孔子指出的这四样东西,用今人的眼光和语言来分析,其核心就是“我”字膨胀——“我”可以主观地乱思乱想,“我”是不能容人说不的权威,  相似文献   

7.
二叔说过的第一句话是:“我是党员,这样的便宜我不能占。”那是1987年的中秋节,在乡下信用分社工作的我到大社报帐,由于当时是农行营业所与信用社一起办公,我报完帐很自然跑到当时任营业所主任的二叔办公室里,对二叔说:“你们营业所对供销社支持  相似文献   

8.
“我觉得数学只要学到初一就可以了”,还记得这句话的出处吗?我想很多人都已经想到了。他就是韩寒。我曾经因为他的这句话而非常崇拜他,理由是:我从小一直觉得数学与我没什么缘分,很犯冲的! 初中每每考试,我的数学成绩总是不上不下的。对于数学,我总感觉自己好像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我从小数学就不太好,一看到数学题目就没了心思,当时就想:干吗浪费  相似文献   

9.
私秘博客:当论坛开始降温,当OQ开始沉沦,2006年我们还有什么?博客!今天你博了吗?私秘博客每期为你推荐一篇最隐私、最真实的博客文学,你们需要的,我们给你! (本栏目旨在博喜浏览,其中语言与《许愿草》立场无关)“我年轻的时候”,用这句话做开场白的时候,我忍不住想笑,这是一个小P孩夸我时的开场白:“你年轻的时候……”后面说了什么我一点都不记得了,只记得这句。当时就愤恨地说:“我现在也很年轻。”她急急改口:“我是说你更年轻的时候啦!”我年轻的时候,纠缠在一些感情里,爱上过别人的老公,和已经分手有女友的前男友纠缠不清,  相似文献   

10.
“人走茶凉”,是不少离退休干部的感受,对这点我早有思想准备。因此,离休后我写了4句话:“从头做起,不要妒忌;不发脾气,养好身体”,把它贴在墙上,作为座右铭。成天除了看报、瞧电视,就是种花、玩麻将,很少到原单位去。  相似文献   

11.
“班门弄斧”,这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一句成语,是对不自量力的“拙匠”的讪笑。但你可曾听过“弄斧必到班门”这句话?这句话是数学家华罗庚教授说的,是他的为学心得。当时,他接到西德、法国、荷兰、美国、加拿大……的许多所大学邀请前往讲学。  相似文献   

12.
在有的地方党校学员中,流传着这么三句话:养养神、认认门、找找人。这三句话的意思是说:学员们原来在单位工作忙,到党校来学习,可以暂时摆脱原来的工作,可以轻松轻松,养养精神;利用在党校学习的机会,去认认门子,认认将来“用得着”的人,为以后“私事公办”、“公事私办”以至跑官要官作准备;甚至一面在党校学习,一面就去跑官要官。我听了以后,甚感震惊。我以为,这虽不是普遍现象,但也应该引起重视。党校是党培养提高干部的场所。学员在党校学习,应该认真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学习现代科学知识,改造世界观,增强党性修养,提高政治思想水平和业务…  相似文献   

13.
张志公先生在《语境研究论文集》一书的序中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来说明语境对语义的关系:如果孤立地说:“我是牛皮的”,这句话令人不解而且滑稽可笑,是个“病句”;如果放在一个语言环境里,甲指着乙对丙说:“你看我俩的鞋很相像,但不一样,他是羊皮的,我是牛皮的.”这句话就通了,不发生疑问,也不觉得可笑,只觉得说得简洁.的确,语言符号好比是鱼,语境好比是水.鱼儿在水中生气勃勃,活力活现,离开了水则活不成.语言符号是属于人类社会的,人们用它来交流思想、传递信息.语言符号的信息负荷,必须放在整个社会环境中去理解…  相似文献   

14.
《北方人》2006,(2)
崔健挽着裤腿在工体大喊“一无所有”那年,男朋友对我说:“我们一毕业就到各地去流浪吧,这是我的梦想。”当时我脑子里闪现出这样的画面:在某个天涯海角,一个怀抱吉他的落魄少年,卖力地对我唱着“脚下  相似文献   

15.
我和奥运     
今年是奥运年,“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这句话时常在我耳边回旋。每当听到这句话我就有一股说不出的兴奋和激动。  相似文献   

16.
“我很忙,我没有时间”,这是生活中大多数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人们一遍遍地用它作借口,为一切没有完成或未能做得更好的事情做出“合理的解释”。而事实上,这句话常常成为人们偷懒、推托之词,也成为他们阻碍自己进步、成功的绊脚石。  相似文献   

17.
要细辨近义词近义词虽然词义相近,在有的时候可以相互替换,但在多数情况下,它们却是各自有着自己特定的语言环境,如果不加分析,不仔细辨别,只是笼统地去使用,就会造成语言混乱,更谈不上用词的准确性。如下面这句话:听了她的话,我感到十分后悔。因为我身为班长,还不如一个一般同学。这句话中的“后悔”就用得不准确。“后悔”是事后感到懊(ào)悔的意思,而按小作者所述,是要写出自己因认识到在某个问题或某件事情上没有一般同学做得好,不配当班长而感到羞耻和惭愧的心情,用“羞愧”最恰当不过了。要弄清词的色彩有不少词都带有一定的色彩,写…  相似文献   

18.
愿永远追随     
意大利诗人但丁曾这样说过: “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难以用知识去弥补。”这句话十分精辟。知识不足,勤奋,认真,负责可补;而道德不全,做人的底线丧失,用任何知识都是无法弥补的。胡锦涛总书记关于以“八荣八耻”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正是当前道德建设的指针。它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  相似文献   

19.
第一个感受,我觉得文化是个大概念。这是关于法治文化的会议,有学者说文化是大海。我想起曾经到南京师范大学去交流,南师很重视,让我们做个讲座,夏锦文教授在主持讲座时说:你们是专家,我们是学者。其实,学者比专家有学问,专家只是一专之长,学者则是大家。如果能是文化学者,那真是大家的大家,大师级。我真觉得文化是个博大精深的东西,有知识不一定有文化。过去我们在北京时,听过“清华没文化”。我昨天坐在文显旁边时,收到一个微信,看到一篇“美国为什么那么强大”,里面说到,文化可以用四句话来表达: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这四句话令人奋醒。  相似文献   

20.
求学的价值应当是多元的,我们不能把专业所学当成“我不会”“我不行”“我做不了”的挡箭牌。“我是文科生,所以不会连打印机。”这句话,出自公司里一位刚入职的新员工。因为在两天内都没把打印机连到电脑,这位新员工挨了领导的批评,随后立即这样为自己辩驳。可想而知,这句话起到的作用有限,且反让领导觉得这人在推卸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