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宋代《孝经》学研究,取得了一些成就。对《孝经》作者与成书年代进行了一些考订,古文《孝经》学研究有所进展,一些学者对《孝经》进行了新的阐释。这些研究对明清的《孝经》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前传世最早的《古文孝经》是北宋司马光《古文孝经指解》本。南宋以来凡谈《古文孝经》者都依本于此。清鲍廷博甚至将"指解本"经文提出来,冠以《宋本古文孝经》之名以与日本传《古文孝经孔传》一并行世,《四库全书》也照此收录。今人还用传世"指解本"与日本传《古文孝经》相比较,从而得出"日本传本比'指解本'时代更早、内容也更可靠"的结论。本文历考司马光《指解》的经本渊源及其流传、演变等情况,并证以大足石刻《古文孝经》,认为司马光《指解》传至南宋宁宗时,被人与范祖禹《古文孝经说》、唐玄宗《今文孝经注》合并,合编时对《古文孝经》进行大肆改篡,使"古文"原貌尽失,并造成误注为经(《谏诤》章"言之不通也")的现象。后人用传世"指解本"作今、古文《孝经》比较、特别是用来进行后出《古文孝经孔传》真伪研究,是非常靠不住的。  相似文献   

3.
试论大足石刻范祖禹书《古文孝经》的重要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范祖禹书、南宋所刻的大足石刻《古文孝经》是目前最早的《古文孝经》宋本 ,对认识传世《古文孝经》的文献价值、考察日本流传的《古文孝经》及《孔传》之真伪 ,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该石刻《古文孝经》上石时代、历代著录情况、石刻本面貌及其在经学史研究上的重要价值 ,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日本传本《古文孝经》回传中国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文孝经孔传》当是汉魏以后长期流传的《孝经》注本之一 ,未必是孔安国所作 ,其书在梁末亡逸。隋朝开皇十四年以后 ,经刘炫之手又出现了所谓的《孔传》本 ,对于其真伪问题当时即有争议。此本在隋唐时期传入日本 ,而五代以后在中国却已佚失。《古文孝经》在日本的传授源流是清楚的 ,祖本当是隋唐旧本 ,非日本人伪造。日本江户时代学者太宰纯校刻的《古文孝经孔氏传》正是以日本足利学所藏刘炫《孝经直解》本为底本 ,参校众本 ,旁及他书所引 ,更加音注而成。此书回传中国 ,在清朝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 ,也引起不少争议。  相似文献   

5.
清乾隆年间从日本传入我国的《古文孝经孔传》,其间有大量“古文”奇字,曾被近时学人用来论证日传《古文孝经》“系自我国隋、唐时期传入日本”的证据。本文通过考察北宋字形类工具书《汗简》、《古文四声韵》保存唐宋时期所传“古孝经”字形情况,证明日传“古文”与唐宋“古文”在文字上缺少同一性,不是同一传承系统,看不出系“由我国隋唐之际传入”的痕迹。  相似文献   

6.
论刘向对《孝经》文本的整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末年刘向对《孝经》进行整理的文本对象不是历来所认为的颜氏今文本,而是宫廷内府所藏孔壁古文本。经刘向整理后流传的《孝经》文本属于古文系统。由此,历来《孝经》学界关于《孝经》学源流分为今文、古文两个基本系统的根本认识有必要做重新考量。  相似文献   

7.
陈一风 《南都学坛》2005,25(2):22-25
唐玄宗《孝经御注》是唐以后中国历史上最通行的《孝经》注本。与玄宗时代以前最流行、最权威的《孝经郑氏解》、《古文孝经孔传》相比较,玄宗《御注》体现出三个明显的特点:行文风格精练、平实、明白易懂;在学术质量上,博采前代旧注之长,超拔众家;在思想内容上,紧密联系现实,充分贯彻教化天下的精神。这些特点是玄宗《御注》能取代往代一切旧注,成为后世最主要《孝经》注本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孝经》传入日本大概是公元513年百济派五经博士段杨尔去日本之后的事情。《孝经》传入日本后,在日本流传的《孝经》有今文、古文两种,受到了日本天皇的高度重视。日本第四十六代天皇孝谦天皇,曾下诏令让日本每家都藏《孝经》一本,并且号召国民对《孝经》精勤诵习。而后不同时代的多位天皇,也都非常重视《孝经》。《孝经》还受到了日本学界的普遍重视,学者们纷纷著书立说,翻译、校正、解读《孝经》。远藤隆吉著《孝経及东西洋の孝道》(《孝经及东西洋的孝道》),论述了《孝经》在日本自上而下的传播,探讨了《孝经》对“孝道”阐释与西洋文化对“孝道”阐释的异同、阐明了《孝经》的“孝为德之本”创造性转化为日本本土的“忠孝一本”思想。从远藤隆吉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孝经》对日本文化的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 古文孝经孔传》为伪几成学界共识,本文另以 “ 新证”说明这一共识是可以成立的。此 “ 新证”即指 《 孔传》阴袭 《 管子》以解 《 孝经》之内容占 《 孔传》篇幅达5 0 %,而国内学界对此竟茫然不察。据此可为 《 孔传》非孔安国所作而是魏晋时人伪托之说定案。由于 《 孔传》多引《 管子》以释 《 孝经》 ,故其诠释未免带有法家化及糅合儒法之色彩。将 《 孔传》与 《 管子》的援引 关系揭示出来,对于我们重新审视 《 孔传》在 《 孝经》学中的地位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0.
自东汉郑玄提出《春秋》为“大经”,《孝经》乃“大本”后,所谓《春秋》与《孝经》在汉代政治地位并重的看法,似乎便成了定论。其实,在汉代,由于特定历史条件的变化,儒家各经典特别是《春秋》、《诗》、《孝经》、《礼》的政治地位,都有着微妙的差别和变化。本文即试图对此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1.
唐、宋、元三代是中国赋学史上的低潮期,研究赋的学者及其成果均不多,但对赋的认识评价曾出现褒贬两种不同意见。由于唐代科举考试需要,唐宋两代出现过专谈律赋创作声韵格律的赋格书。元代问世的祝尧《古赋辨体》是中国赋学史上一部很有价值的赋学代表著作,该书辨析古赋体制源流、评注历代赋家赋作,值得引起赋学研究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发达的明代出版业造就了无数名人,汤显祖就是其中之一。汤显祖的一生与明代出版结下了不解之缘:繁荣的出版业带来了家族丰厚的藏书,使汤显祖早期慧根得以开发;蓬勃兴起的印刷业,使汤显祖一时间文名远播,为后人留下了较为完整的汤显祖,也丰富了中国文化史的内容;汤显祖为人写序、整理文献、校订《册府元龟》、重修《宋史》、点评并出版《花间集》等大量的编纂活动,都与出版事业有关。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南宋史家眼中的先秦史书编撰的得与失,采用文献分析法,对南宋史家黄震及其撰写《黄氏日抄》进行分析。《黄氏日抄》中除了探讨《史记》先秦部分编纂的内容较为集中之外,考订《春秋》的篇章更多,之中也涉及到历史编撰的认识,因此对《春秋》褒贬思想和“凡例说”的批判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除此之外,还有对《汲冢周书》、《左传》《国语》及《大事记》等书编撰得失的评价。《黄氏日抄》褒扬《史记》先秦史部分的采撰与体例设置,将北宋史家苏辙所撰的《古史》与《史记》进行专门的比较研究,通过两书编撰的优劣得失来总结宋代先秦史编纂的经验和教训,评《古史》之长并对《春秋》“褒贬”和“凡例”说进行批判。这种从比较的视角探讨宋代历史编撰的思想与实践以及时人对这方面的认识和评价,有助于后人了解不同时期史家对古史的认识,以及宋人关于先秦历史编撰的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4.
祝尧<古赋辩体>将风、赋、比、兴、雅、颂等六艺手法引入辞赋批评中,认为古赋艺术手法的特点是比赋合用,情、理、辞三者兼顾.祝尧的古赋艺术论与其古赋本体论、古赋流变论一起构成了他的古赋理论体系.祝尧以情为本、情在理先、理由辞出的文论思想,是对六朝情采论、宋朝情理论、辞理论的总结,开明代以来文论之风气,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试论中古语法的历史地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东汉至隋是汉语史上的中古时期 ,近年来中古汉语的研究开始受到重视。中古语法在继承上古语法的同时 ,词法与句法中均有较为显著的淘汰与新生。这些变化构成了中古语法的重要内容 ,并为近代汉语语法的进一步演变奠定了基础 ,唐宋时期许多流行的语法现象均萌芽发展于中古。中古语法体现了新旧语法形式的交替 ,起着前承上古后启近代的作用 ,在汉语语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都城纪胜>与<古杭梦游录>为一书二名,<都城纪胜>是此书的原名.到明代,文人认为宋人偏安一隅,醉生梦死,其都城虽在杭州而有渎其名,为警醒世人居安思危,故而改其名为<古杭梦游录>.清代修<四库全书>时,收录的清曹寅<楝亭十二种>本的<都城纪胜>远比<说郛>、<说集>等类书完整,因而广为流传,受到更多人的关注与承认,<古杭梦游录>一名也随之逐渐湮灭,不被人所知.  相似文献   

17.
文学发展史应该包括宗教文学发展史。宋代道教文学史一体自足,有一代宗教文学的特殊风貌。宋代道教文学文献体量庞大,不仅《道藏》等教内文献蕴藏丰富,《全宋诗》、《全宋文》等大型总集亦有大量存藏。宋代道教文学的创作主体为道士。从教派归属与空间分布上看,南方内丹修炼者的道教文学创作数量较多,且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18.
书院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独特的文化教育组织模式。流坑董氏家族书院始创于北宋大中祥符年间,鼎盛于两宋,衰落于元代,复兴于明清。千余年间,流坑先后创办了名为书院、书屋、精舍等各类学校40余所,培养出文武状元各1名、进士34名、举人200多名。流坑董氏家族书院教育的发展,主要特点有三:一是教育目标的两重性;二是教育经费来源多样性;三是师资来源的家族性。  相似文献   

19.
回族古籍散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族古籍是历史上保存下来的主要以汉文、阿拉伯文、波斯文、“小经”记录的各类文字和口碑等文献资料。文章从几个方面比较全面地论述了回族古籍的定义、内涵、断限、分类与特点,对回族古籍的收集、整理与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并对今后回族古籍整理与研究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