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立冬  刘远 《南京社会科学》2012,(9):144-149,156
利用1989-2009年间CHNS调查数据,对江苏省居民个人的收入流动性进行了经验分析,研究发现:(1)尽管在1997-2000年间居民个人收入流动性略有上升,但是整体上考察期内江苏省居民个人的收入流动性呈现出不断下降且趋于稳定的趋势特征;(2)中间阶层的居民较最穷和最富两个收入阶层具有更高的收入流动性;(3)农村居民个人收入流动性始终大于同时段城镇居民个人收入流动性;(4)1993年以后收入流动性不利于江苏省居民个人收入地位的改善,收入顶层居民的收入地位固定化趋势较为明显,同时江苏省尚未形成一个较为稳定的中等收入阶层.最后,本文指出江苏省应将提高居民收入流动性和培育中等收入阶层作为政策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2.
较大的收入流动性能够促进收入分配格局的合理化。学者们对中国居民收入流动性主要在以下几方面达成了共识:首先,中国居民高收入阶层的流动性低于低收入阶层,农村居民的收入流动性要高于城市;从各阶层的结构变动上看,低收入阶层向上流动的概率较大。其次,教育是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流动性变化的推动力量。年龄、性别、地理位置以及农村居民的非农收入是影响收入流动性的重要变量。最后,多数学者认为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流动使得居民的长期收入差距趋于缓解。然而,相对于国外对收入流动性的深入研究,中国对于收入流动性的理论与经验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1988-2003年间CHNS的五轮调查数据,对中国农村居民的收入流动性进行了经验分析。(1)在1999-2003年间中国农村的收入流动性较1988-1992年间显著提高。以1996年为界,收入流动性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特征,且这种趋势特征具有全局性,而不是仅仅出现在特定类型的农户群组中。(2)不同类型特征的农户群组在收入流动性上具有差异性,突出表现在户主年龄、教育程度和家庭收入结构的层面上。(3)教育水平、耕地规模、初始收入地位和地理区位等因素,尤其是非农收入比重对中国农村的收入流动性具有显著地影响。  相似文献   

4.
收入差距与收入流动:国际经验比较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权衡 《社会科学》2008,17(2):4-13
一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并不一定必然会对社会稳定发展带来影响,关键在于社会上不同的收入阶层之间的收入流动性大小.国际经验比较和理论分析说明,收入流动性一方面从效率角度反映出充分的收入流动性是资源有效配置的结果;另一方面,收入流动性对长期内的收入不平等具有明显的缓解作用.收入流动性可以真正实现收入分配领域中的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国际经验的重要启示就是:缓解中国的收入分配差距及其压力,关键是要从制度创新、教育和人力资本开发以及公共政策建设等方面入手,促进收入流动,缓解目前收入差距的社会压力.  相似文献   

5.
中国收入分配问题目前主要集中在收入差距扩大和收入流动性下降两个方面。正是由于城乡居民收入流动性下降,使得当前收入差距问题成为经济增长、社会稳定以及体制机制的最大挑战。从经济增长来看,收入差距已经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生了制约和影响作用;从社会心理影响与社会冲突来看,收入差距扩大与收入流动性的下降会引发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影响甚至阻碍经济稳定增长;从制度挑战方面看,收入流动性下降背后的分配不公,对于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价值观和理念产生了动摇和挑战。对此必须予以高度正视。  相似文献   

6.
以实证研究方法探究收入差距对财产性收入的影响.以城镇居民为视角,选取我国30个省份2000~2013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对收入差距与财产性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得出的结论为:全国总体、东部地区、中部地区收入差距对财产性收入均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然而西部地区收入差距对财产性收入的影响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对我国行业收入差距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学术界普遍认为行政垄断是造成我国行业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近几年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状况并未好转,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本文以机会均等的视角来分析研究我国行政垄断和行业收入的现状,并对近年来影响行业人均工资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说明行政垄断是对市场经济基本原则——机会均等的侵犯,对公民机会均等权利损害必然会导致行业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8.
本文使用2002-2011年省级面板数据,从心理账户的视角,考察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全年分项收入对文化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工资性收入对文化消费具有显著为正的"乘数效应";财产性收入对文化消费的影响显著为正;经营净收入对文化消费的影响为负但不显著;转移性收入对文化消费具有显著的负向效应。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经济社会呈现的两个典型特征是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在我国当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收入差距不断拉大、收入分配过程有失公正的背景下,需要并行不悖地大力推动经济增长和缩小收入差距,不可顾此失彼。从实现国民幸福的终极目标出发,结合行为经济学对人内在公平偏好的揭示以及幸福经济学关于幸福与绝对收入、参照收入和收入不平等的关系研究的新进展,弱化收入差距对居民幸福感负向影响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加强制度建设,促进机会均等,提高社会和收入的流动性。  相似文献   

10.
正如收入分配在不同类型的国家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不同特征一样,发展经济学作为现代经济学体系中专注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的一个分支,其研究对象、研究任务以及研究方式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对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有着区别于一般经济学的特殊视角。本文首先探讨了发展经济学研究收入分配问题的特殊视角,然后梳理了发展经济学收入分配理论随着发展经济学关于贫困与发展问题认识的深化而不断发展的基本脉络,接着简要介绍近年来发展经济学收入分配理论研究微观化的发展趋势,最后作了几点启示性的评论。  相似文献   

11.
纪园园  宁磊 《社会科学》2020,(10):53-66
中国经济正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换,如何扩大消费、促进消费升级、提振内需成为推动经济转型的关键。基于收入差距这一视角,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2016年的微观数据,研究收入差距对消费升级的影响具有积极意义。研究表明:收入差距总体上拖累了消费升级的进程。同时,从区域差异性和区域发展阶段的两个维度探究收入差距对不同地区消费升级的影响效应,可以发现收入差距对东中西部消费升级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对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对中部地区则没有显著影响;收入差距对消费升级的影响效应与地区的发展阶段呈现"倒U型"关系。收入差距的扩大主要对低收入群体的消费升级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关于收入差距研究的著述很多,但都没有从自然收入差距的视角来深入研究。以自然收入差距为收入差距缩小的收敛极限值,建立相关分析模型,对形成收入差距的变量进行分析,进而揭示出有效资源流动、比较优势与收入差距的关系:如果有效资源得不到及时流动或不流动,则经济体不能把有效资源转化为比较优势;而在比较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的条件下,各经济体不能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均衡态势,从而降低经济效率并使收入差距越来越远离自然收入差距。因此,收入差距的拉大是因为有效资源得不到充分流动,缩小收入差距的关键在于建立健全促进有效资源的流动的各种"软性"和"硬性"措施;在有效资源不断充分流动下,收入差距将收敛于自然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3.
在江苏城镇化进程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本文从收入来源结构视角对江苏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状况以及收入不平等的形成机理进行了研究。通过发展一种基尼系数的测算方法,测度了总收入与不同来源收入的不平等程度,并通过构建基尼系数的结构分解方法,计算了不同来源收入对总收入基尼系数的效应,研究发现:不同来源收入不平等对总收入不平等的边际影响程度存在一定差异及动态变化特征。本文研究的政策涵义为:促进江苏城镇居民共同富裕战略的实现需要关注收入增长中不同来源收入不平等的调节,特别是对于不平等程度较高的财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分配的调节。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ina Household Finance Survey,CHFS) 2011、2013、2015年的非农个体面板数据,首先对个人所得税和社保缴费的累进性及再分配能力进行了考察,然后基于最高收入份额方法及Pareto分布系数方法对高收入不平等进行了分析,最后使用multinomial logit和百分数效应模型研究了收入流动性的影响因素.结果 显示:1)尽管个人所得税是累进性的,但其再分配能力非常弱;社保缴费中的公积金呈现出累进特性,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均呈现出累退特性,与个税相同,社保缴费的再分配能力非常微弱.2)非农职业的收入高度集中,各考察期内收入最高10%个体的收入均占总收入的三成左右.3)收入最高的个体一般继续保持在收入分配的最高位置,留在收入分布顶端的个体比例大于留在中等收入阶层的个体比例;在收入分布中向上流动者主要由较低收入个体组成;收入分布中的初始位置、年龄、教育程度、地区变量一般会对收入的向上或向下流动产生显著影响;教育程度为大专以上是所有决定向上流动因素中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自2012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开启以来,西藏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速度。本文基于新时代这一视角,首先,通过2012-2020年西藏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特点分析发现:西藏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在不断缩小,但从2013-2020年西藏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国按收入五等分组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较分析来看,西藏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国按收入五等分组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仍处于中等收入水平之下。其次,针对这一问题,通过2014-2020年西藏人均可支配收入来源与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来源对比分析,找到了实现西藏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的路径,并从中央和西藏自治区政府两个层面提出了具体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流动性过剩:一个基于结构性失衡的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理论上分析了消费投资结构失衡、消费储蓄结构失衡、收入分配结构失衡以及国际收支失衡对流动性过剩的影响,再根据2001—2007年的季度数据,利用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从实证方面论证了消费投资结构失衡、消费储蓄结构失衡、收入分配结构失衡以及国际收支失衡是流动性过剩的根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综合运用财政、货币和外汇政策,实施金融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等解决流动性过剩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中等收入陷阱"问题不仅攸关中国经济的未来,也是众多发展中国家难以回避的挑战。已有的研究主要基于两种理论视角:新古典视角与制度分析视角。新古典视角认为,经济增长的动力来自生产要素,"中等收入陷阱"问题的根源在于支撑增长的核心要素不足。这一解释略显褊狭与静态,无助于理解当前面临的困局和启发改革的思路。制度分析视角则主张,经济绩效与要素供给最终都受制度安排驱动。因此,"中等收入陷阱"问题的本质是"制度陷阱",支撑前期高速增长的经济社会制度,在之后却成为进一步发展的束缚。从制度分析的"路径依赖"视角解读现阶段增长趋缓的问题,则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须进一步进行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8.
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于收入分配差距的研究,经济思想史上可以找出两条研究主线:一条源于帕累托的规模收入分配,一条是李嘉图的功能收入分配.本文沿着这两条主线对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研究的最新进展予以述评.从规模收入分配看,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无论从总体上看还是从结构上看都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从功能收入分配研究看,劳动要素所得逐年下降、财产收入过度集中以及教育不平等是造成差距扩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庞圣民  张永梅 《晋阳学刊》2014,(1):86-96,102
区域收入不平等的持续增大,对个人与群体的尊严、国家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形成严峻挑战。以往研究局限于经济学视角,只关心某一或某几种因素对收入不平等影响,过于碎片化。本文利用1952-2008年国家统计数据,基于结构主义视角,通过随机效应模型考察了区域间收入不平等背后的因果机制。研究发现:经济增长与区域间收入不平等存在微弱倒"U"关系;结构因素是构筑区域收入不平等的主要力量,解释比例达到69.7%。本文认为,"非均衡发展"是中国经济转型与发展过程中必然的路径选择,区域收入不平等不可避免,并将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20.
市场化是中国经济改革的突出特征和重大成果。在市场化进程中 ,中国城市的收入分配格局是否发生了重大变化 ?怎样理解这些变化 ?本文以这一问题为主题 ,从中西学术对话的意愿出发 ,在介绍和归纳美国社会学者关于转型国家市场化与收入分配关系主要论点的基础上 ,提出了“市场发展与政府经济职能转变互动”的观点及相应的研究假设。笔者对 1 988年和 1 995年中国城市住户收入调查数据所做的统计分析结果支持了该研究假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