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面对人口爆炸、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危及人类生存的全球性问题 ,需要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只有弘扬科学精神 ,依靠科技进步 ,才能变人口压力为发展动力 ,才能使资源得以合理利用 ,消除环境污染 ,促进生态平衡 ,并最终超越工业文明模式 ,创造出一种新的更加有利于人类世代生存和发展的生产方式和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2.
人口膨胀带来生态恶化,这已经成为我国各地区把解决人口与生态矛盾的希望寄托于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之上的依据。毫无疑问,就一般而言这是完全正确的,但对于人口与生态关系存在着诸多特殊性的贫困山区来说,计划生育作为缓解人口与生态矛盾的唯一对策,其实施成效与人们的希望却出现了很大的差距,带给人们一系列的困惑:1、人口膨胀乃生态恶化的直接动因,而为什么在贫困山区实施计划生育对于抑制这一直接动因的扩张所起的作用却远不如发达地区显著,贫困山区的人口仍以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速度猛增?2、如果就人口密度而言,贫困山区相对于江、浙等沿海发达地区并不算高,而为什么人口膨胀所带来的生态恶化却不亚于这些地区,甚至更甚?3、贫困山区在目前既成事实的人口压力下,尤其是在庞大的人口基数即使采取控制措施短期内也难以完全遏制其膨胀的情况下,如何尽快缓解已经严重存在着的人口与生态的矛盾?面对这些问题,如果我们只局限于对“人口膨胀”这一几乎是导致所有地区人口与生态矛盾激化的直接动因的分析,那就很难寻找到打破贫困山区人口与生态恶性循环怪圈的良方。为此,笔者从贫困山区人口与生态关系的特殊性出发,认为造成其人口与生态矛盾激化的深层原因,可以归结两个重要的方面:  相似文献   

3.
木材和燃料的供应是关乎我国古代城市建设和居民生活的大事。北宋定都开封时期,都城人口超过汉唐,而附近却没有森林,因此,东京的木材和燃料供应便成为紧迫的问题。文中认为,北宋东京的木材供应仍远求于隋唐以来就在不断利用的西、西北山地,因而延续了对那里森林资源的破坏局面;燃料供应在北宋初期还以薪炭为主,但随着煤炭的大量开采和使用,北宋中后期东京居民和部分手工业作坊开始把煤炭作为主要的燃料来源。这标志着我国燃料应用的一大进步。  相似文献   

4.
一、“人口苗圃”现象及其研究的现实意义在研究人口迁移历史过程中,我们惊奇地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即在人口发生迁移后,迁入地人口增加了,而迁出地人口并没有减少,迁出地象一个苗圃一样,起了生产人口、输出人口的作用。我把这种现象叫做“人口苗圃”现象。值得注意的是,“人口苗圃”现象在我国目前的人口迁移活动中仍然存在。我国是一个人口严重过剩的国家,人口压力一直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特别是贫困地区。有人对我国农村地区做过调查,发现农村地区虽然大批人口外迁,然而人口数量并没有减少,这显然是“人口苗圃”现象…  相似文献   

5.
深处欧亚大陆腹地的中亚国家,不仅是贯穿欧亚大陆东西南北的结合部,还是世界多样文明的聚合部。中亚国家属绿洲性经济,尽管自然资源较为丰富,但经济承载能力十分有限,加之苏联时期生态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独立后该地区又人口激增,导致生态文明治理的难度很大。中亚地区是世界大国激烈博弈的角斗场,各方力量犬牙交错,多种全球、地区国际机制相互重叠,使包括生态文明在内的中亚国家智库具备“外国强、本国弱”等“嵌入式”特点。鉴于中亚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高度关联,有必要客观评估中亚国家生态文明智库的发展脉络和基本特点,由此提出有利于多方合作、多方获益的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在人口学界,流行已久的一种看法是:人口压力引致生态危机。本文篇幅有限的讨论,试图阐明人口增长过快确实是破坏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但是将资源、环境问题的产生完全归咎于人口增长的压力是片面的;因此不能将“控制人口”视为阻遏生态危机  相似文献   

7.
人口流动是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需要 ,也是经济资源合理配置 ,实现地区和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本。就我国而言 ,作为社会资源重要组成部分的人口资源只有得到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 ,才能解决长期以来因人口压力带来的各种其它问题 ,才能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最终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当前,全球性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存、阻碍社会发展、制约现代化进程的一个政治性问题。而我国生态环境问题也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生态文明建设是党对发达国家正反发展经验与我国改革发展实际系统总结并深刻反思的结果。政治思想与政治理念只有转化为政治实践才具有现实意义,因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更需要从"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角度去考量生态文明建设与我国社会政治发展的关系,去研究生态文明建设中政府的角色定位与职责,去探索在政府主导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未来路径,这事关我国长治久安、永续发展的政治问题。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大以来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大以来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从准备孕育到提出概念再到明确定位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在党的十六大以来正式形成,是破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面临着的诸多难题的紧迫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紧迫需要,是我国和广大发展国家跨越式进入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并驾齐驱新阶段的紧迫需要。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主要渊源,包括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党的三代领导集体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论述和前期经验,国外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和经验,中华文明中的生态文明智慧。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主要框架包括,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科学发展观,本质特征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价值目标是可持续发展,实践平台是两型社会建设,关键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实践路径,是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指引,搭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平台,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保障,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体制机制,营造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氛围,妥善应对全球能源和环境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的状况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直产生着很大作用,而我国目前的生态状况不利于我国社会的发展。十六大以来我国社会发展文明观从“经济文明观”转变为“生态文明观”,生态状况发生了很大改观,但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要促进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切实实施新型的“生态文明观”,建立新的社会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1.
本世纪以来,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极大地推动了文明的进步。但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口膨胀、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又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在这种形势下,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所走过的历程,不得不寻求一条人口、社会、经济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人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成为当今各国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一、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要想充分发展经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2.
弘扬生态文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文章首先论述生态文明的作用。弘扬生态文明 ,反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接着分析我国近年来生态文明遭受破坏的情况和问题 ,提出弘扬生态文明的主要措施 :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治理并培育优美的生态环境 ;发展绿色消费 ;运用法律、经济手段 ,促进生态文明 ;加强生态环境教育。最后强调 :坚持“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13.
试图对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新思路和新起点。在长期从事实地研究基础上,站在经济学、历史学、环境学、生态学和文化人类学的高度,运用社会学独特视角和大量经验性材料,重新审视人类发展历程,探讨以智力资源为基础,以人与自然生态统一为核心的新发展理论。并界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在人口与可持续发展诸因素中,论证人口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条件,可持续发展,在终极意义上可归结为资源的物质变换。寻求同短缺资源与过剩人口矛盾加剧相适应的适度消费模式。人口与环境是总体可持续发展前提,可持续发展由环境问题而生。力图以全新战略,重组工业文明。经济是可持续发展基础。分析总体人口与生活资料增长、人口质量与经济技术进步、人口结构与经济结构及其生产力合理布局的可持续发展。从社会关系大分化角度把握市场经济,完善社会运行机制缩短社会转型期“阵痛”,培育社会文明因素。注重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文化力的生长和人文价值的重塑,把全面进步和国民全面发展作为可持续发展最终价值取向。分析市场经济给消除贫困带来的利弊,思考有效地反贫困与可持续发展计划,协调经济转型与社会发展关系。解剖影响农业粮食保障及乡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人口压力问题,为人口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设计  相似文献   

14.
人类文明史演化的规律证明,人类历史由低级到高级进化的过程,正是人类能力也即人口素质不断提升的过程。当今时代,生态文明正以一种主导性的思维模式和生存方式影响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换言之,几近"伤痕累累"的工业文明正被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生态文明以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悄然替换着。毫无疑问,新文明的缔造呼唤高素质的人口。文章拟在深入分析生态文明对人口素质的要求,探寻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人口素质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生态文明视域下的人口素质提升路径,以期益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5.
历史在前进,人类即将跨入21世纪,到21世纪中叶,中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且国人民正向着这个目标迈进。工业、农来与科技的发展以前所求的的速度发展。人类活动对地球表层的影响越业越广泛而深刻。我们赖以生存的空间存在着环境和发展的一系列问题。由于人口的迅速增长,生产的不断发展和工业的不断集中,使得自然界的财富被索取的越来越多,同时设向周围环境垢废弃物和污染物也越来越多。尤其是本世纪50年代以来,人口压力,过渡消费、能源紧张、资源破坏、环境污染、气候变化和生物种业锐减等日益恶化,当今世…  相似文献   

16.
北宋初年山西向外移民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初年山西向外移民考安介生谈到历史上山西地区的向外大移民,人们自然就联想到明朝初年以“洪洞大槐树”为标志的山西居民的外迁。其实历史上山西地区人口迁移活动相当频繁复杂,就人口迁出而言,北魏孝文帝改制迁都实际上导致了一场山西北部(主要是雁北地区)人口大...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在充分吸纳中华传统文化智慧并反思工业文明与现有发展模式不足,对人类文明进程作出的创造性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已经形成,生态文明建设正在成为“新常态”。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环境的恶化以及资源、能源的约束,使我国经济到了转型发展的重要关头,生态文明建设是引领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目标指向和必经途径。  相似文献   

18.
生态是人与环境之间的系统关系。资本主义破坏了生态环境,导致了全球性生态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马克思生态思想形成于工业革命的时代,经历了萌芽、形成和成熟等阶段,关注了资本主义生态问题,分析了生态危机的制度根源,探索了解决生态危机的路径,要求从实践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有着天然联系,资本主义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对立,让人类不断向自然索取,提高了生产力,也破坏了生态平衡。马克思生态思想具有预见性和前瞻性、整体性和系统性、可持续性和实践性,能指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建立美丽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清远市人口、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分析及对策研究丁培强一个地区的经济要获得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在抓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亦要十分注意生态文明建设。本文以广东省清远市的人口、环境、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其与邻近...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与当代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以来,劳动生产力成倍提高,社会物质财富也空前丰富。与此同时,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也相伴而来。概言之,工业文明暂时缓解了生产和需求的矛盾,却激化了生产与自然的矛盾,给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潜在危机。消除这一潜在危机的,显然应该是比工业文明更高级的文明,即既能保留甚至超过工业文明的巨大创造力,又能消除工业文明在生态环境的负面效应。生态文明就是符合这一条件的人类新的文明,因此,它必将成为继工业文明之后的下一个人类文明。生态文明是基于生态学原理,综合协调人类与生态环境诸要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