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推进青海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社会转型、构建和谐社会的着力点和关键所在。当前,青海正处在经济加速发展、社会加快转型的关键时期,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成为事关全省经济发展大局、社会稳定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重大战略任务,通过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增强基本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逐步缩小城乡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差距,从根本上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全省各族人民平等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开埠是重庆历史上第一次对外开放,对重庆近代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及思想文化诸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重庆因开埠而得风气之先,受西方文明影响,维新思想得以迅速传播,给民众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都带来深刻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方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提升了人们的文化素质和文明水准,客观上促进了重庆文化的近代化。重庆人文精神亦注入新的内涵,日渐凸显出近代色彩。  相似文献   

3.
铁路在中国兴建之后,作为一种新式交通工具促进了人口流动。铁路是近代向南北移民的主要交通工具;因铁路之兴建,大批外国侨民移入中国;在救助灾民、难民方面,铁路发挥了重要作用;其自身修筑也吸纳了大量人口,我们要充分肯定铁路在促进人口流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宋明爽 《东岳论丛》2014,(2):132-136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社会的转型,也可以说是社会类型或形态的变革,中国社会正在走向公共化社会。面对公共化社会的到来,我们必须适应大势重构中国社会。论文通过对公共化社会发展的原因、社会形态论、公共化社会的内涵、公共化社会的结构特征与运行方式的分析,提出了公共化社会与中国社会重构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5.
城市节奏的演进与近代上海公共交通的结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埠以后,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近代上海城市节奏不但明显加快,而且逐渐形成了一定空间和时间规律。正是基于这种日常活动节奏的变化,城市公共交通结构也由传统人力交通工具逐渐向现代机动公共交通方式转变。但由于近代上海长期存在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特征,公共交通结构的转型经历了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现代社会中,公权的私法化和私权的公法化现象使得公私法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公权的私法化是指公权力主体采用私法方式完成公共任务,与社会各类主体平等合作;私权的公法化是指在本来属于平等主体之间的私权领域中,出于某种需要,公权力介入其中,并对私权自治行为进行一定程度的干预.面对公私法相互渗透、融合的客观现实,行政法学的研究应重新调整学科研究内容,并引进其他社会科学的成果,以促进行政法学的理论更新.  相似文献   

7.
城市新式交通工具的普及,在方便出行、延伸出行距离、扩大人们交往范围的同时,也带来了难以避免的交通事故。以人力车、马车为代表的非机动车辆作为城市主要交通工具的时期,由它们所引发的交通事故导致的对人身和财产的伤害,一时间为广大市民和社会舆论重视和关注,但舆论关注的重点、倾向以及两群体本身之间有明显的不同。  相似文献   

8.
赵忠良 《湖南社会科学》2006,(6):105-107,123
研究经济增长、社会不平等和公共支出的相关关系,有助于我们解决经济增长及不平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使社会经济和谐发展。文章第一部分通过对经济增长、社会不平等和公共支出之间两两相关关系的实证分析,得出:增长与不平等相关关系不显著,但从产业结构看,第一产业的增长与不平等具有相关性,而第二或第三产业的增长与不平等并无相关性。尽管公共支出对增长有正效应,但公共支出不能使不平等收敛,反而增加了不平等。基于三者之间的关系分析,文章第二部分提出了改善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社会不平等关系的政策建议,进而提出了我国财政支出工作的重点应从重视效率转向社会公平、改善公共教育支出结构、加强低收入群的医疗保健支出、增加失业救济等促进社会公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贵州辛亥革命前后社会共识的形成及其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贵州地方的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等状况,致使各阶层普遍存在不满情绪。而商品经济的发展,近代通讯业的兴办、传媒手段及新式学校、社团等公共舆论场所的交流整合,致使不满情绪形成为社会共识,这是贵州辛亥革命发生的原因之一。又因为这种共识的局限性,导致革命的失败。  相似文献   

10.
1910年南洋劝业会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全国规模的博览会,它既是晚清社会趋新发展的结果,反过来也推动了晚清社会发展.南洋劝业会通过构建庞大而完整的筹备组织网络和进行民族主义的宣传动员,极大地增强了社会凝聚力.中西合璧的展馆建筑和注重社会趋新发展的展品征集体现了一种求新求发展的愿望.作为一项大型的社会公共活动,南洋劝业会不仅促进南京市政建设,而且拓展了社会公共活动空间,使晚清市民社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培育和发展.此外,南洋劝业会所进行的展品审查给奖和品评研究也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