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小学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正是心理发育成长的关键时期。目前,不少教师和家长普遍感觉学生难说话,难管教,表现为十分典型的“逆反心理”。比如:老师和家长不闻不问反倒好一些,一旦对其教育老师说“东”,学生偏偏向“西”;你说这件事不对,他反说对,与老师和家长“对着干”。这种现象严重影响着老师和家长的情绪,导致师生之间、孩子与家长之间难以互相沟通理解,更就谈不上建立和谐关系了。中小学生产生如此强烈的“逆反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学校的,也有老师和家长的,又有学生自身原因等等。一是应试教育带来…  相似文献   

2.
构建和谐校园与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伦珍 《南方论刊》2005,(10):46-47
构建和谐校园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涉及的因素很多,就学校内部管理而言,构建和谐校园必须正确处理学校内部学科专业协调发展、教学因素与非教学因素、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教学中心工作与其他多项工作、党的领导与行政工作以及学校发展中规模、质量和效益之间等诸方面的关系。笔者认为,在诸多关系中,坚持“以人为本”,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根本。因为在学校的各种人际关系中,教师与学生发生的关系范围最广、频率最高,因此,它在构建和谐校园中有着举足轻重…  相似文献   

3.
曾杰  周小旗 《南方论刊》2009,(11):35-36,29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学生主体权利意识的提高,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深刻和复杂的变化,学校和学生之间的诉讼也日见报端,严重影响了和谐校园的建设,而学生校内申诉制度则是缓解这两者之间矛盾的一种有力的缓冲器,是维护学生合法权益的有效途径,能推动和谐校园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浅议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高校建设校园文化,必须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必须注意学生的主体性和老师的主导性和谐统一;必须注意大学校园文化的高层次性;必须结合学校实际,开展切实可行的活动。  相似文献   

5.
刘新月 《南方论刊》2005,(9):71-71,25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中,因此要利用数学教学资源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一、创设和谐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热情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和谐的教学情景,营造积极向上的气氛,建立和谐的课堂。老师要保持随和的微笑,以充满期待和鼓励的目光对着学生引导学生启迪学生,使学生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对于学生的大胆提问和超乎常规的回答,无论多么的不切实际、多么的荒谬…  相似文献   

6.
高校学生干部的选拔、培养与使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校学生干部是学生管理措施的执行者,是教师的得力助手,是学校与老师之间的桥梁与纽带,其作用不可忽视。加强对学生干部的选拔、培养与使用有利于学校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所以,高校学生管理者要用心选拔学生干部,精心培养学生干部,放心使用学生干部。  相似文献   

7.
蒋深广 《南方论刊》2007,(12):68-69
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可以使学生进行自我定位、自我调控,以达到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进而达到提高自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在培养自我教育能力的这个过程中,学校、教师、学生三者之间必须紧密联系,建立起良好的和谐关系,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才得以可能。  相似文献   

8.
坚持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校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谐校园是以校园为载体,以内和外顺、同舟共济、政通人和、稳定有序为主要特征,实现学校教育各个子系统或要素全面、协调、自由、充分发展,良性互动,整体优化的教育理念。建设和谐校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的需要、人的发展作为学校管理的重点,让学校管理民主化、科学化,为学校的教学、科研等营造安定、和谐的发展氛围,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支撑的平台,使学校的工作沿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前进。一、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协调发展学生个性协调发展是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标志。和谐发展并不意味着学生各方面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9.
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作为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民办高校应紧紧围绕实现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和谐发展,学校招生、人才培养和学生就业的和谐运作,校风、教风和学风的和谐运行,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的和谐互动这四个着力点,提高治校理教能力,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营造和谐校园和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影响我国高校民族学生之间和谐关系的因素主要有民族的自然属性、各民族之间历史上的交往、目前我国所处的特定阶段、境外因素以及学校自身管理等几个方面。和谐的民族关系将为校园与社会的和谐建设、国家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以及我国国际形象的提升带来诸多积极影响。提高思想认识、加强民族知识教育、创新日常管理制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是构建这种和谐关系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1.
邬丽  周先进 《理论界》2008,(8):167-169
高校的人际和谐包括干部之间、干群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人际和谐,建构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于建设和谐校园,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培养合格的人才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校园文化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校园文化在学校教育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学校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一份重要力量。构建和谐校园同发展和谐的校园文化是有机统一的,发展和谐的校园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途径。通过从校园文化的四个层面对校园文化建设与和谐校园建设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3.
和谐校园是一种新的教育价值取向和教育理念,而日益严重的大学生心理问题直接冲击着和谐校园的构建。教育者应转变常规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视角,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促进学生的自身和谐,优化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实现构建和谐校园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学校教育中的师生互动,既存在和谐顺应的一面,也存在冲突对抗的一面。调查显示,学校教育中师生之间冲突广泛存在。了解这些冲突的现状,分析其原因,提出相应的建议有助于化解师生冲突,使之成为教育的资源,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学校个案工作是个案工作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辅导员充当着个案工作者的角色。个案工作方法的价值目标、专业关系和工作程序对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了解和应用它们有利于提高辅导员工作的有效性,更有利于构建辅导员与学生之间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6.
《南方论刊》2014,(1):116-118
近几年来,深圳市光明新区公明第二小学为了进一步加强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学生之间的密切联系和互动发展,积极推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共同培养孩子的目标,全校教职工在大力加强家校联系,推进学校、家庭教育的有效结合的同时,充分挖掘家庭教育资源,本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谐发展为宗旨,倾心家校共建形成德育合力。致力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学校“家长义工队”全面参与学校的各项管理,家长义工的红马甲活跃在学校的每个角落。学校在家校共创共建中走出了符合学校科学发展的德育新路子,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味。  相似文献   

17.
和谐师生关系在大学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高校师生关系仍然是传统的"主—客"关系或"客—主"关系,消解了师生之间应有的教育涵义。而主体间性的提出,为创建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在主体间性视野下,构建和谐师生关系需要社会、学校努力创造师生交流的机会,加强教师学生的课堂互动。  相似文献   

18.
吴亚梅 《天府新论》2007,(5):160-160,F0003
当前,大学生承受的学业、就业等方面的心理压力比过去都增加了,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增多,极易导致心理不和谐。高校决策者要用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目标凝聚广大师生,实现学校内部管理和周边环境和谐,学校内部硬件建设和软件管理和谐,传统的教育方法与现代教育手段的革新和谐,教育内容的和谐,为学生创造一个公平公正、互信互爱、谅解与宽容的和谐校园。  相似文献   

19.
我在课堂教学中经常碰到讲小话、搞小动作的学生,这些学生自控能力比较差,而且他们年龄处于12到16岁之间,他们的自觉性、自制力等意志品质的能力还处于低级阶段。由于注意力不能集中-,所以主动学习能力欠缺,文化成绩也不好。在现阶段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下,他们很难得到教师和成绩优秀同学的认同。这部分学生由于经常违纪影响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在老师和爱学习的学生心目中没有什么好的印象,还由于现在普遍性的班额过大,在升学率决定着老师和学校的声誉的条件下,老师就更加不会关注这类学生。只要他们不吵,不影响正常上课,就任由他们自生自灭,这也加重了他们的逆反心理,他们经常以这种违纪的另类的方法吸引老师和同学的注意,从而造成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20.
当前 ,给中小学生减负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而且矛头多是指向学校 ,针对老师。殊不知 ,造成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的原因不仅仅是学校和老师 ,而是各种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应该透过学校教育某些现象去探究社会的深层原因 ,不能将减负片面地停留在要求老师提高教学质量 ,把好课堂 45分钟这一关上 ,而是应由社会、学校、家庭达成共识 ,共同探讨减负的良方 ,切实担负起各自的责任 ,真正做到给学生减负 ,给老师减负 ,给家长减负 ,也给学校和社会减负。一、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由来已久中小学生过重负担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即过重的课业负担 ;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