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马克思唯物论的历史观与福柯话语理论的分析视野出发,对美德伦理学的话语立场与主体意识进行了批判性审视,指出其话语立场与主体意识的等级社会基础,并深入分析了这种美德理想的表层话语与内在利益结构之间的二重性.在现代社会,美德伦理的话语立场与主体意识已经失去社会基础,但其适应现代社会基本价值观的部分美德理想仍有着一定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
姚晓娜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2(2):20-26
环境美德伦理学是从美德伦理视角研究环境伦理,是环境伦理学的新兴视域。环境伦理学在规范伦理学向度建构的困境和当代美德伦理学的复兴方面提出了环境美德伦理学问题;环境美德伦理学的主题是"美德与自然",中西方伦理学有一定的思想资源;美德统摄并反映人的存在,环境美德反映人在生态之维的存在,并且共同体孕育人的美德,故而环境美德是反应人的生态存在并由生态共同体生活孕育的美德;根据拓展主义和建构主义的路径,环境美德的德目包括敬畏、仁爱、简朴、节约、平等、公正、责任等。乡土教育和日常生活批判中进行环境美德教育是培育具有环境美德人格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毛华威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21,21(4):7-12,44
在伦理实践生活中,美德伦理品质有利还是不利于其拥有者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通过学术研究的争论可知,美德伦理品质既能够为拥有者提供评判伦理行为的标准,又可以为其做出伦理行为提供动力,特别是在实际的伦理生活中美德伦理品质能够帮助拥有者获得幸福生活.因此,美德伦理品质有利于其拥有者. 相似文献
4.
5.
周秀莲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7,(2)
和谐社会具有深层的时代特征,体现着丰富的伦理内容,而美德伦理是构建和谐社会重要的主观基础,这就要求我们深刻把握和谐社会的本质内涵,在"以德治国"的基本国策指导下,从美德伦理建设方面找准构建和谐社会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6.
刘桂珍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6(5)
网络传播中自律的主体有三重,分别为网民个体、网络服务提供者与内容提供者、网络传播行业组织。自律的三重主体分别对应着网络传播自律的三个层次,三个层次又各有其自律的原则及途径。三个层次的自律主体共同构成了"自律金字塔"。 相似文献
7.
王爱敏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
中华优良传统伦理道德在历史上起过稳定家庭、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在今天的社会主义家庭道德建设中仍不失其价值。我们要继承其中合理的成分 ,用以为现代家庭道德建设、社会的和谐安宁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8.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2):75-82
阶层划分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实。孔子的阶层美德伦理以士农工商四民的职业划分为现实根据,同时对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的等级划分进行了生产、分配、消费上的经济规定,并为每一阶层的利益追求提供了价值标准,使其在追逐现实利益时,也依然能够保持对义的坚守。以此在规范当时社会秩序的同时,也能跨时空、超阶层地为现今社会结构的完善与义利关系的统筹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随着网络军备竞赛愈演愈烈,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网络军备控制逐渐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并已经付诸实践。然而,从伦理学的视角分析,网络军备控制中却存在着一系列伦理困境,具体包括平等困境、责任困境、诚信困境、人道困境等。为了化解网络军备控制的伦理困境,国际社会可由如下路径进行努力:改变现有的网络治理结构,促进公平正义;缔结网络军备控制条约,强化责任意识;发挥国际组织的作用,增进利益总量;利用世界公众舆论的力量,重视道德评价。 相似文献
10.
梭罗、利奥波德、卡逊:走向环境美德伦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首先论述了发展环境美德伦理的必要性的两个基本理由。继而,以三位伟大的自然主义作家大卫.梭罗,奥尔多·利奥波德和蕾切尔·卡逊为例,详细分析其作品和经历,总结了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诸种环境美德,如梭罗崇尚的"简单"、利奥波德主张的作为大地伦理基础的"超级美德"、被卡逊视为最核心环境美德的"谦逊"等。最后,总结了三位环保巨人具有共性的观点,提出了环境美德伦理的5个基本共识:将经济生活置于本来的恰当位置,信奉科学的同时承认科学的有限性,非人类中心主义,对荒野的欣赏和对保护荒野自然的支持,生命至善的信念。 相似文献
11.
王泽应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21,(1):60-69
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不同于其他民族爱国主义之处在于其有独特的美德伦理支撑,也因此铸就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德性价值,使其呈现出一种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和平主义基质,表现为一种仁民爱物、民为邦本的仁爱主义和民本主义特质,具化为一种天下主义的价值追求,并通过崇尚正义、讲求诚信等品质构成一个有机关联的美德伦理体系,不断生成且促进着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广博义理和精神操守,同时也新造着中华民族的民族品性或民族品格,形成中华民族“旧邦新命”的国德或国家德性。 相似文献
12.
阐明了行政伦理的含义、内容;分析了行政伦理失范的原因,探讨了加强行政伦理建设的有效途径,即制度化自律和道德驱动自律的有机结合。制度化自律实现途径为:完善公务员的任免机制;完善法律、行政、政党、舆论和群众监督机制。道德驱动自律的实现途径为:加强行政伦理教育和行政伦理修养。 相似文献
13.
汤怡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2):234-238
网络传播中的道德建设对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网络传播视域下的伦理失范既有网络技术方向的问题,也与网络中的人性异化有关。解决这一问题须从网络技术、网络传播和社会三个方面和个人、媒体及政府三个层面入手,对不同网络主体提出相应的道德责任,加强网络道德规制,以期促进网络传播环境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新时代女性美德建设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怀伦理视角下新时代女性美德可以概括为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爱国爱家、敬业奉献,明礼诚信、宽容大度,勇敢正直、关怀友善,勤劳俭朴、优雅大方。这是新时代女性道德行为和道德关系的普遍反映,是其在家庭生活、职业生活和公共生活中道德选择的具体化,是对女性独特道德体验的肯定,也是对传统女性美德的继承和发展。新时代女性美德的养成不仅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加强对女性的道德教育,更需要女性自身自觉加强关怀美德涵养,以知养德,以情激德,以意固德,以行履德。 相似文献
15.
环境伦理学自诞生以来,一直以构建客观的自然价值和自然权利为主要任务,忽略了作为道德行为主体的人。面对这种人未到场的环境伦理学现状,学者们开始从美德视角研究环境伦理学。积极心理学是一种研究人类的积极力量和美德的心理学思潮,对伦理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借鉴积极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环境美德伦理强调发挥环境保护中的积极因素,特别是积极的人格品质,从而鼓励和影响人对环境的友好行为。 相似文献
16.
学术道德有规范与价值两个维度,两者区别清晰并天然耦合,产生了学术活动的底线伦理和美德伦理。底线伦理规定了学术活动的现实状态,美德伦理则导向学术活动的理想状态,两者之间存在的张力为学术道德发展提供了动力。学术道德的发展就是要实现学者的道德境界从规范之境进入使命之境。 相似文献
17.
源自于古希腊的公民伦理蕴含着民主的萌芽.启蒙所确定的人的主体性,奠定了现代公民伦理的基本.公民伦理主要是建基于主体性之上的现代公民在宪政社会中所应具备的行为意识和规范.传统道德尽管不可或缺,但它和公民伦理是处于不同的话语体系和文化体系之中的.以儒家伦理为主的传统美德其价值取向是内向度的个人品德的追求,而现代公民伦理是外向度的政治权利的要求,二者在价值取向上颇有相悖之处. 相似文献
18.
王兴尚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21-25
陕西宝鸡是周秦文化发祥地,在这块土地上周人创造了以德治为核心的信念伦理体系,秦人创造了以法治为核心的责任伦理体系。传承周秦伦理文化优良传统,对大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是大学教育义不容辞的义务。宝鸡文理学院周秦伦理文化与现代道德价值研究中心是陕西省教育厅2005年首批立项建设的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之一。基地建立以来,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在校内外产生了很大反响,在国内外获得了一定的学术声誉。同时,用周秦伦理文化的精髓与有益营养对大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取得了公认的良好效果,曾受到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专家的一致认可与肯定。 相似文献
19.
王兴尚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7(5)
周秦伦理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正宗根脉和古老源泉,周秦伦理文化为中华民族奠定了悠久文明社会和政治国家的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理论渊源.周秦伦理文化德目涵盖了中国伦理文化的"轴心范畴",周人的"天命德性"信念伦理以及秦人的"志业理性"责任伦理建构了中国伦理文化的基本架构.中华民族需要"富强"崛起,同时,还需要"文明"崛起.如果中华民族陷入信念迷茫,德性沦丧,责任缺失,理性异化,那就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现代化悲剧"."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让我们回到周秦伦理文化的源头那里去,寻找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通过研究周秦伦理文化中"天命德性"信念伦理、"志业理性"责任伦理的德目,确立大学美德的理论基石,重建大学美德价值观,才能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美好社会. 相似文献
20.
曾维菊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6(1):241-244
学校德育教育长期存在追求道德高标准,忽略道德的低标准的误区,从而造成德育教育实效性低迷,这种低迷是困扰德育界的一个中心话题。如何走出这一困境,学界已经做了很多努力。本文提出一种新的德育主张,即“底线伦理”,为德育教育走出现代社会的精神困境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