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隅/角”历时替换小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表示“角落”义的词语,在上古汉语中主要用“隅”,现代汉语中用“角”。这个交替过程发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本文详细考察了从上古至中古不同时期的历史文献,从中寻绎“角”替换“隅”的发展轨迹:在先秦时期用例极少;西汉也甚为零落;东汉魏时期才逐渐多起来;占据绝对优势则是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南方与北方均较多使用,尤其是北方口语文献中“角”已代替“隅”完成了历时替换。  相似文献   

2.
表示年老男子的"翁"和"叟"之间存在历时替换关系。先秦时期,"叟"已引申出"年老的男子"这一义项,"翁"在两汉时期才出现这一义项,从先秦至两汉,"叟"是表示年老男子之义的主要词语。从魏晋至唐宋,"翁"和"叟"在用法上基本相同,两者长期并存,是同义竞争关系。到元代,"叟"常出现在散曲及杂剧中,而"翁"在更多类型的文本中出现,后者的使用频率远高于前者,元末明初,"翁"对"叟"的历时替换基本完成。现代汉语时期,表示年老男子的"翁"和"叟"被"爷"和含"爷"的短语取代。自身具有较强的构词能力与元明时期文白兴替的语言潮流是"翁"取代"叟"的主要动因;此外,"翁"替换"叟"可能与同音词有关。  相似文献   

3.
4.
"挖"和"掘"在汉语史上存在着竞争替换关系。"挖"始见于唐代,明代以后用例逐渐增多,在《老乞大新释》中已占据绝对优势。由此可大致推断,18世纪中后期,"挖"已取代"掘"成为通语中"挖掘"类概念场的主导词,这样的格局一直持续到现代汉语。  相似文献   

5.
再论“也”对“亦”历时替换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宗江先生《“也”的来源及其对“亦”的历时替换》前半部分对“也”的来源讨论较详,后半部分对“也”、“亦”的历时替换谈得很简略,只从出现频率的发展状况得出“也”、“亦”完成替换的时间应是元初,未能解释“也”能替换“亦”的原因。本文针对这一论证尚不充足的地方展开深入讨论,通过比较“亦”、“也”各自所在句子的形式及其谓语结构类型的历史发展状况,指出:表层语法形式的精密是“也”最终取代“亦”的根本原因。“也”字句为什么有这些发展呢?这跟“也”的口语词性质很有关系,因为它在口语中习用,而口语的发展比书面语快,口语中的一些新词和新的结构形式必然会先与“也”字句结合,再影响到书面语中的“亦”字句。随着白话势力的强大,书面语渐渐由文言文变成白话文,“亦”也渐渐失去了地位。“也”字句发展基本成熟、“亦”字句停止发展是在宋末元初,正与李文所说的替换时间相吻合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语料的分析,在前人基础上对表示进入义的进对入的历时替换作出进一步补正,认为表示实在意义的进在历时发展中逐渐替代了入;而表示抽象意义的进入时,进对入的替换有很大的局限性,只有少数组合中的入可被进替换。  相似文献   

7.
“短、矬、矮”历时替换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史中表示"身材不高"的常用词有"短、矬、矮"。"短"主要见于上古和中古汉语;"矬"出现于中古前期,但使用范围十分有限,并未影响到"短"的主导地位;"矮"在唐代出现后发展迅速,约在两宋时期取代"短"、"矬"成为此后汉语中表示"身材不高"之义的常用词。  相似文献   

8.
9.
本文通过对语料的分析,在前人基础上对表示“进入”义的“进”对“入”的历时替换作出进一步补正,认为表示实在意义的“进”在历时发展中逐渐替代了“入”;而表示抽象意义的“进入”时,“进”对“入”的替换有很大的局限性,只有少数组合中的“入”可被“进”替换。  相似文献   

10.
11.
在"欺骗"这一义位上"诈"、"欺"、"骗"三个词有历时更替的关系:"诈"、"欺"两词在先秦已经出现,东汉以前文献中"诈"占据优势,魏晋南北朝时期口语中"欺"已经取代"诈"占了主导地位;"骗"产生于宋,明代以后逐渐取代"诈"、"欺"成为此义位的核心词.  相似文献   

12.
论"吃"对"食"的历时替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表示现代汉语的“吃”义,文言一般用“食”。“”作为动词明确地表示“吃”义始于六朝,一般出现在较口语化的场合,当时使用还很不广泛。唐代即逐渐增多,但与“食”相比,仍处于弱势。至晚唐五代“”已在口语中替代“食”,并和原本表示口吃的“吃”混用。宋代以后,“”(吃)有了迅速发展,并且很快战胜了“食”,直至现代汉语中取而代之。从词汇史的角度考察,我们可大致描写出“吃”与“食”的历时替换的轨迹。  相似文献   

13.
汉语历史上的处置介词主要有三个语义来源:"执持"义动词,"给与"义动词,工具介词;文献中使用最多的是第一类;但不是所有的"执持"义动词都虚化成了处置介词,比如"执"和"握"就没有,本文对其原因作了初步分析,并讨论了汉语处置介词的历时替换。  相似文献   

14.
"焚、烧"是表示"焚烧"义的一对同义词,但在战国中晚以前,文献中主要用"焚"而不用"烧"."烧"自战国中晚出现以后,其使用频率、使用范围和语法功能不断增强,到汉初已与"焚"在使用上平分秋色,到<史记>时代"烧"已一跃而大大超过了"焚",尽管在中土书面文献中,东汉以后"焚"的使用仍很活跃,有时甚至超过了"烧",但这主要是出于文人的仿古.结合<说文解字>等以及口语色彩较强的翻译佛经来看,应该说到东汉以后,尤其是南北朝时代的口语中,在表示"焚烧"之义时,"烧"已经代替了"焚".  相似文献   

15.
常用词历时替换是汉语词汇史学科需要探讨的核心课题之一 ,“入 -进”就是一对有历时替换关系的常用实词。李宗江的《“进”对“入”的历时替换》一文对“进”替换“入”的过程作了鸟瞰式的描述 ,很有意义 ,但有些结论还有待补正。常用词演变的研究应以扎实的断代研究为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个"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非常高,在不同历史时期经历了使用频率增加、表量范围扩大、句法功能增加等变化。  相似文献   

17.
通过调查"颈"语义场在不同时期的分布及其发展,"领"在西周至春秋时期使用频繁;"颈"、"项"和"脰"在春秋晚期开始出现;战国时期,"颈"开始替代"领"成为"颈"语义场的主导词;元明清时期,在北方方言中"脖子"逐渐取代"颈"来表示颈部,而在南方方言还一直使用"颈",这种格局一直保持到现在。  相似文献   

18.
贫与穷在缺少财物,贫困义上,存在着历时替换过程,其变化的动因是贫的语素化。演变的大致路径是:先秦由单音词贫表示的缺少财物,贫困这一概念,中古以后逐渐被双音同义词贫穷所取代,宋元时期又被单音词穷所替换,是贫语素化的结果导致了穷对贫的替换。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风险-风险消解为线索,以信息经济学的视角和基本方法考察了制度的信息含义,并探讨了它在风险消解-分工演进过程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本文也是将制度因素模型化和形式化的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20.
"历史"和"历时"是语言学容易混淆却又有根本区别的两个概念。语言学使用"历史"显然是受到别的学科的影响;而"历时"这个概念是索绪尔提出来的,这种时间态与"共时"相对。索绪尔提出"共时""历时"划分的理论原则,这两种时间态既有区别也密切关联。认知分析对像语法化这种历时演变研究有重要意义,但不足以否定语言研究区别共时和历时的原则。基于语言研究的科学化,语言学使用"历时"这个概念比"历史"这个概念更为科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