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运用后现代意义上的"差异"观和"差异政治"观,简要评价了帕依的"多元政治文化分析"和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认为这两种观点是典型的后现代差异政治观的代表--它们从多元文化、文明作为理解差异政治的切入点,为理解多级的世界政治格局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路径,但同时它们也过分彰显和强调了当今政治学中差异与冲突的固有性和不可避免性.只有辩证地理解政治文化中的"异与同",用辩证的观点来审视文化、文明中的差异以及后现代差异政治观,才能真正科学把握纷繁复杂的世界政治图景,弘扬"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相似文献   

2.
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精神本质。本文从价值主流、个人本位、天人观、知识观、交际观等几个方面分析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以期对中西方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避免跨文化交际失误。  相似文献   

3.
李伟 《学术探索》2012,(6):71-73
中西方在对英雄的道德和形象要求、个体与集体关系、亲民与生命观等方面存在显著的观念差异。其根源在于双方的生命存在观、传统哲学、文化、社会主体构成及民族人格等文化异质所致。  相似文献   

4.
中西语言哲学观及语言蕴含的文化特征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宇宙观、认识论角度出发,研究了中西两种语言哲学观在存在范畴、言辨观、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异同,并追本溯源,从文化哲学视角,探讨了中西方语言所蕴藏的文化形态差异与文化特征差异。  相似文献   

5.
色彩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能够折射出社会和时代特征。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不同的国度和民族对同一色彩在视觉上和心理上会产生不同的联想,形成自己独特的色彩观。文章从色彩视角出发,基于白色在中西方文化中象征意义的差异,从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历史积淀和政治功能几个方面探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便更好地了解中西方文化内涵,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6.
从比较哲学的角度对芝诺与龙树的运动观进行系统研究,二者在时间与空间、中道与辩证法、存在与空三个方面存在着根本差异,从这两种运动观可透视东西方文化的分野。  相似文献   

7.
族群身份与国家认同的关系,是西方理论界争论的焦点。多元文化主义提出“差异公民”概念,重申族群身份并不必然威胁公民身份,族群权只是一种特殊的公民权。族群身份内含认同与差异两个方面的张力:族群认同关注族群的文化归属,尊重并承认族群认同是形成国家认同的前提和基础:族群差异侧重族群的权利取向,过分强调族群差异与过分忽略同样不利于国家认同。针对自由主义的普遍公民观、一元文化论和消极国家观,多元文化主义主张差异政治、多元文化和积极国家,倡导“和而不同,多元并存”的族群与国家关系。  相似文献   

8.
这篇文章首先论述了语言学翻译观与文化翻译观的主要特征:语言学翻译观强调对等,文化翻译观强调交流.然后对比、分析语言学翻译观与文化翻译观,总结两者突出的区别性特点,接着以实例说明语言学翻译观与文化翻译观在翻译实践的具体操作中的不同之处,最后得出结论,语言学翻译观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局限,文化翻译观更适合当今世界多元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中国与西方的文化比较研究蔚然兴起,时间观是这种研究的一个重要切入点。透视时间观,不同文化群体的民族个性特征和差异可以获得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对中国与西方的不同时间观的了解,是实现跨文化交际并取得圆满成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的儒家孝道观和佛教孝道观之间存在着差异和矛盾。佛教孝道观为适应中国这块土壤,经过“格义”、“连类”等“嫁接”方法,与儒家孝道观作了长期的、全面的沟通与融合,最终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1.
文化可以分为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两大领域,两种文化的割裂与制衡,是人类文明史上一条醒目的轨迹;近年来对两种文化的探讨多集中在有关两种文化的关系及冲突与融合等问题上。本文将对两种文化的哲学界定做一个简要的梳理,并对这些界定原则作出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2.
词语的多功能性和多义性是长期语言交际中形成的一个比较普遍的语言现象,语言学习者如果不能把握词语复杂的功能和意义关系就不能有效地学习;词典编者不理清这些关系就不能很好地释义.本文从认知语义的演变人手,探讨语词多功能性和多义性形成的机制与词类和义项划分之间的关系,以便词典编者和语言学习者能更有效地进行语词释义和语言学习.  相似文献   

13.
语感是言语形式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语感的对象是言语形式.所谓“言语形式”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语音的层次,一是心理的层次,一是个性的层次,它们共同作用于语感过程,生成声音表象和语意表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形式即内容”,语感直接感知言语形式的过程,也就是直接完成思维中称之为“理解”的过程,其心理学成就即语意表象.  相似文献   

14.
在先秦时期,人们有着灵敏的听觉辨别能力,这是人们长期听觉实践的产物。夏商以后的声音世界里又多了丰富的人造声音。在听觉的社会性认识上,人们注重正常的听觉需要,反对听觉过度,能够描述声音共振现象,注重听觉的情感功能和社会功能。在听觉和社会事象的关系上,先秦时期的人们已经能够从听觉中窥探到政治色彩,充分发挥听觉在战争中的辨别与指导功能,发挥听觉在外交场合的悦宾功能,发挥听觉在法律诉讼中的察觉功能。不仅如此,先秦听觉还存在着听觉崇拜色彩,对于医疗养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有力地促进了音乐文化的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还有着丰富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徐艺玮 《殷都学刊》2010,31(1):99-102
从<情人>和<广岛之恋>这两部作品中我们会发现作者杜拉斯颠覆男权话语、强调女性主体身份的女权主义思想,但在杜拉斯的女性话语背后显露出西方白人身上所固有的种族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16.
词语的情味义是文学语言中具有情感趣味、文化意蕴和审美价值的一种附加意 ,主要有形象、意象、隐象三种表现形态。其中隐象情味义是深层情味义 ,它体现了文学语言的最高审美人价值  相似文献   

17.
张春泉 《浙江社会科学》2012,(7):99-104,145,158
马建忠、孙中山、蔡元培等名家都有丰富的言语作品存世,都有很强的语用能力,都有关于语言及其运用的学说思想,且都力倡科学教育并身体力行。作为某种意义上的元语言和对象语言,马建忠的"规矩说"、蔡元培的"媒介说"、孙中山的"津梁说",形成于1898年至1919年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转型的重要时期,在时间上大致顺接,在内容上互有牵连,分别着眼于语言及其运用的功能目的、关系、结果目标等方面,凸显了相关学说的科学精神、科学方法论和科学认知论意义,强化了语用过程的主体间性,表明并印证了语用能力与科学教育之和谐互动。语用能力与科学教育之和谐互动有助于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  相似文献   

18.
树立全球化时代的健康文化心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今天 ,世界已发展到全球化阶段 ,当代中国的建设和发展 ,已不可能离开“全球化”的总体国际背景。全球化进程呼唤文化自觉 ,新的文化论争需要文化上的自知之明。在并非由我主导的全球化进程中 ,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 ,树立适应全球化时代的健康文化心态。这种文化心态是开放的而非封闭的 ,不是狭隘的文化民族主义 ,而只能是开放的文化天下主义 ;它既不自卑 ,也不自大 ;既有忧患意识 ,又有文化自信。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19.
论英语语感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语语感是对遵循或背离英语既定用法的敏感性,语感的培养对促进英语学习起着重要作用。培养语感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1)模仿语音语调,打好语感基础;(2)朗读背诵听说,逐步培养语感;(3)阅读写作分析,提高语感层次。  相似文献   

20.
语言逻辑与形式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语言逻辑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现代逻辑与现代语言学发展结合的产物。语言逻辑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对于它的研究对象,学术界尚无定论。是否采用形式化方法,这是存在于广义语言逻辑与狭义语言逻辑之间的激烈论争。应当坚持用辩证的观点看待该论争:一方面应该承认形式化方法在语言逻辑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形式化方法在语言逻辑领域具有相当的缺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