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竞业禁止是保护公司企业商业秘密的有效方式。从各国立法来看,可以分为法定竞业禁止和约定竞业禁止。竞业禁止应限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并且应给予义务人以合理的补偿。  相似文献   

2.
竞业禁止作为保护商业秘密的重要措施,早已被各国以立法形式普遍采用。我国《公司法》亦有竞业禁止规定,用以保护公司的商业秘密。但是,随着高科技经济的不断发展,大量的商业秘密随着掌握其的技术员工或职工离职、兼职而泄露流失,使公司、企业利益遭受重大损失。为此,我国劳动法应设立竞业禁止条款,以弥补《劳动法》第22条的立法缺失。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由于员工"跳槽"给原单位造成利益损失而引发的劳动争议不断,日益引起了人们对劳动法中的竞业禁止条款的关注.为此,2008年公布的<劳动合同法>对竞业禁止也作出了相应的规范.结合我国的<劳动合同法>,文章拟从劳动合同中竞业禁止条款的适用主体、范围、期限及补偿标准等方面来对我国竞业禁止的内容作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4.
关于我国竞业禁止的立法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竞业禁止是对雇员择业权加以限制的一种措施 ,其目的主要是为了保护雇主的商业秘密不因雇员离去而外流 ,防止雇员利用其在工作期间掌握的商业秘密从事不正当竞争。然而竞业禁止所限制的是劳动者的基本权利 ,离职后的竞业禁止涉及到雇主的经济利益与雇员生存上和工作上利益的冲突 ,如何解决好此冲突是非常关键的。一些发达国家对竞业禁止有相关规定 ,我国应借鉴其先进的经验 ,完善我国的竞业禁止立法。  相似文献   

5.
竞业禁止可为商业秘密提供有效的保护,但也会导致多方面的利益冲突,因此,在利用竞业禁止对商业秘密进行保护时,应附加必要的权利限制.而竞业禁止制度的完善,可从立法和司法两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6.
竞业禁止首先是一项约定的法律义务,由于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间关系的不平等,签订合同可能被剥夺"自治"的选择权,而变为统一的、强制性的关系.应当在真实原则的指导下,确定竞业禁止协议存在商业秘密基础,并完善现行劳动合同法,增加竞业禁止协议无效和失效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一、竞业禁止合同的利与弊“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外国 ,目前商业秘密纠纷都主要表现为雇员带走雇主 (单位 )的商业秘密 ,然后与后者开展不正当竞争”。① 针对这种情况 ,用人单位一般都会通过与劳动者签订竞业禁止合同来保护自身利益。竞业禁止合同要求劳动者承担竞业禁止义务 ,虽然可以起到保护用人单位利益的作用 ,但客观上竞业禁止合同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劳动者择业自主权 ,不利于人尽其才 ,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同时自主择业权是我国宪法、劳动法等法律赋予劳动者的一项基本权利 ,《劳动法》第 3条明确规定 :“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  相似文献   

8.
竞业禁止协议法律规制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竞业禁止协议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企业保护商业秘密的有效途径.各国的立法与司法实践对竞业禁止协议的法律规制各不相同,尤其是美国,竞业禁止协议的效力在各州之间处于不确定状态,但大多数州的法院均在合理性原则的标准下判定其效力.  相似文献   

9.
市场经济的繁荣和人才流动的增强伴随着企业商业秘密的流失,人才流动已经成为引发企业商业秘密泄露的主要侵权渠道.针对此问题,许多国家的相关法律规定了劳动者竞业禁止义务,此义务的设定对于强化企业的商业秘密保护具有实际意义.我国法律对此有着相似但模糊的规定.有必要明确商业秘密的内涵、合理化竞业禁止义务的经济补偿标准、规定灵活的竞业禁止期限、规定合理的竞业禁止地域和行业限制、合理对待违反公共利益的情况,在借鉴其他国家有益规定的基础上完善我国的具体规定.  相似文献   

10.
竞业禁止制度是为解决特殊民事法律关系当事人之间各自利益的冲突而产生的一项制度。我国应尽快健全和完善竞业禁止法律体系。应借鉴西方国家的立法经验 ,实现立法上的统一 ;明确竞业禁止合同有效成立的条件 ;修订《劳动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公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11.
岑峨 《河北学刊》2013,33(1):215-219
竞业禁止已成为一种流行的商业秘密保护方式并为许多国家的法律所确认。然而,竞业禁止的普遍使用甚至滥用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劳动者的劳动权。特别是由于中国相关立法的不完善,竞业禁止并未真正发挥保护商业秘密的作用。全球化环境下,在重视商业秘密保护的同时,绝不能简单地把竞业禁止作为商业秘密保护的主要方式,而应从其他途径出发,思考更能兼顾商业秘密权利人与有关利益关系人利益平衡的保护方式。  相似文献   

12.
《理论界》2017,(10)
近年来,各种形式的营业转让在我国已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然而相应的竞业禁止规则在实定法层面的缺失使其难以充分发挥应有的资源优化配置功能。尽管我国《商事通则(建议稿)》对竞业禁止规则作出初步建构,但仍失之粗疏、简略。立基于商事通则现有条款,从比较法视角考察域外营业转让之竞业禁止规则的先进立法例,并在分析该规则应然法理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理论重构,有助于竞业禁止规则在实践中平衡营业转让各方利益、增进社会整体福利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3.
论竞业禁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竞业禁止作为保护商业秘密和维护公平竞争的重要手段,其自身具有合理性、必要性以及限制性等特点。我国的竞业禁止立法应借鉴国外经验,引进补偿给付制度,以求得对商业秘密权和择业自由权保护的平衡。  相似文献   

14.
禁止篡夺公司机会义务是英美公司法通过判例所确定的公司董事所负有的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利用原属公司的商业机会进行谋取私利的活动的义务。该义务属于董事忠实义务项下的一种独立义务形态。其具有广泛的理论基础,并且与大陆法系传统的竞业禁止义务相区别。在介绍英美公司法上的禁止篡夺公司机会义务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理论,以期能有助于我国公司法引入这一义务形态有所参考。  相似文献   

15.
明月 《理论界》2005,(3):106-106
竞业禁止起源于民事代理法律制度,旨在防止代理人对被代理人利益的侵害。我国《公司法》第61条对竞业禁止义务采取了绝对禁止的态度,但对具体的处理却规定得过于原则,不适应我国当前市场经济的要求。本文主要从法定竞业禁止的角度,通过与《德国商法典》和《德国股份公司法》比较分析我国《公司法》第61条的规定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相似文献   

16.
竞业禁止制度作为市场经济中保护商业秘密和维护公平竞争的重要手段,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通常被用人单位用于保护自己的利益,但这种措施同时也限制了劳动者的自由择业权,对于这样的利益冲突,在我国竞业禁止制度完善过程中,应着力解决用人单位商业秘密权与劳动者择业自由权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平衡二者的利益,以实现竞业禁止制度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7.
竞业禁止是现代社会企业保护其商业秘密的重要法律手段,但其中内含雇员的自由择业权、雇主的商业秘密权以及社会的自由竞争需求之间的激烈冲突,为有效实现其法律功能,需要从法理上分析评判,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规制,使竞业禁止中各方权益达到最佳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18.
周志轶  左伟 《兰州学刊》2007,(9):110-112
服务合同可赋予经营者离职补偿费,亦可保障公司营销及其他利益.首先,经营者受公司章程约束,享有经营管理权,属于薪酬雇员,不可以劳动者心态或者情感因素质疑之.其次,竞业禁止不可限制经营者谋生能力,保密限制不可成为单方义务,不得诱聘这头睡狮却可唤醒,并可以禁止令弥补金钱赔偿之不足.再者,公司或者经营者有无理由,或因其他事由的终止服务合同.均应在离职补偿费等问题上促进公司的和谐永续存在.  相似文献   

19.
中关村高科技企业竞业禁止的法治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中关村近7年26件涉及竞业禁止案件的法治考察可以看出:在数量上,自2003年以后呈逐步增多趋势;在案由上,呈现出由不正当竞争到侵犯商业秘密、竞业禁止的状况,对案件的定性逐步多元;在诉讼主体上,原告大多数为民营高科技企业.这些案件的判决体现了法官的劳动和智慧,但也有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  相似文献   

20.
竞业禁止是商业秘密的所有人和使用人为防止在人才流动的过程中泄露商业秘密而采取的一种积极防护措施。但它在有效保护商业秘密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劳动者的自由择业权,与社会公共利益存在着相对的冲突。如何克服雇主与雇员利益之间的矛盾,使此二者与公共利益趋于平衡,则要构建附条件的合理竞业禁止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