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廉政建设的现代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锴 《浙江学刊》2006,(3):165-168
本文对中国古代廉政建设的规律性现象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为从中国古代廉政概念的涵义中引申其内在要求;从中国古代廉政举措的本质出发阐述其表现形式;从中国古代廉政建设的总体特征探索其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2.
王中田 《日本学刊》2003,(6):124-135
神道教是日本民族思想的根源和民族伦理思想的核心价值。神道教经历了原始神道教、神社神道教、教派神道教、复古神道教、国家神道教等几个发展阶段,在政教分离的今天,对日本政治、文化的影响、束缚仍然很大。  相似文献   

3.
传统公共卫生法主要关注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采供血、卫生监督和计划生育等方面的内容,而现代公共卫生法研究则已经突破了传统的公共卫生法体系,主张借助法律创造各种条件来促进人口健康,愈发强调研究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和健康的公平性。由此,传统公共卫生法与现代公共卫生法的研究领域出现了不少争议。公共卫生法不仅应实现名称上的飞跃,从传统公共卫生法转变为现代公共健康法,而且还应在本质上对传统进行扬弃,着力关注如何营造一个能够促进公共健康的法律环境,研究确认何种政府或公民行为具有正当性,从而最终增进公共健康福祉。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缩小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虽然没有系统进行过缩小再生产类型同其他再生产类型的对比分析,但马克思已经对缩小再生产的含义和范畴作了科学的界定和说明。在当今世界危机四伏的形势下,各国政府和生产部门迫于各种压力,无论从宏观方面还是从微观方面都作了缩小再生产的无奈选择。因此,当前学习和研究马克思的缩小再生产理论,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艺思想史上复古意识极为浓烈,文艺上的退化史观极为盛行.在许多中国古代艺术理论家看来,朴散、法立的文化历史是一部诗性精神日渐凋落、艺术灵性益发枯萎的历史.后世复古诗学所描述的晋、宋以来"真朴渐漓"、"淳朴愈散"这一诗歌淳朴浑融境界日渐散失的诗史现,就是老子"朴散则为器"的"历史哲学"在诗学中的移植.而严羽、七子派所崇尚的"气象混沌",亦更多的沿袭了道家浑一不分、混沌未凿的元古精神.老庄所称道的"朴"、"混芒"、"浑沌"、"大",就是其复古诗学所称"气象混沌"的文化原型.  相似文献   

6.
苟颖萍 《社科纵横》2005,20(4):33-34
邓小平人民利益观是对毛泽东人民利益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人民利益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邓小平重新诠释“人民”内涵,对人民根本利益进行重新思考,对人民利益实现途径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7.
《孝经》伦理道德蕴涵的现代阐释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孝经>是儒家阐发孝道的一部专著,也被公认为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之一."孝"作为必然的人伦关系,是从上下辈血亲关系中引出的一切人都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孝经>之"孝"已经不是纯粹的"养亲敬亲"情感了,而是从"亲亲"的家庭伦理出发,将人与人的关爱之情、责任之心,推而至于整个社会和国家,将其属于父子之亲、母子之情的伦常关系,与上下等级、友朋交谊、君臣之道、夫妇关系等结合起来,从而端正人心,纯化情感,改善关系,迭到和谐.<孝经>蕴涵了其深厚的伦理道德底蕴,它包括:"孝之始"的人伦道德,"孝,德之本","孝"与"忠"的不可分割,"孝"与"义"的紧密结合,"广敬博爱"的道德准则.  相似文献   

8.
生态社会主义对生态危机的现代阐释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社会主义是当代西方一个引人瞩目的马克思主义流派.面对全球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生态社会主义者揭示了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必然联系,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造成全球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生态危机就不可避免.拯救人类生存环境的根本途径就是创建全面发展的生态社会主义社会.生态社会主义者弘扬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对当代资本主义进行严厉的生态批判,为我们认识资本主义矛盾提供了新视野;同时生态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的内涵扩展到人与自然关系的层面,把消除生态危机视为社会主义的重要使命,不仅弥补了传统社会主义理论对生态问题的缺位,而且对我国实践科学发展观也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9.
杜梁 《求是学刊》2014,(3):124-129
新时期以来对"文学是人学"这个命题的质疑与阐释相互缠绕,引起了不同范围的论争。对这一命题学理逻辑的质疑与阐释,从生态文艺学角度提出的自然与人之关系的质疑与阐释,以及对于命题中"人学"理解的歧义与争论等,都既具有启发意义又值得进一步商榷。现代社会人文精神的困厄向我们昭示了新的阐释之维:一方面,追求自由与超越是人的生命本性;另一方面,文学以审美的方式显现着人的自由性,因此人的自由与文学的自由性具有内在的同一性。这是一个文学价值论的维度,从这个维度来理解文学,作家以审美创造的方式实现超越和追求精神自由,而读者则通过文学作品,以审美想象的方式实现超越并获得自由,"文学是人学"的意义正在于此。  相似文献   

10.
对艾米莉·狄金森生死心理的现代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米莉.狄金森在美国诗歌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她写了大量以死亡为主题的诗篇,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阐释她对生死心理的独特理解。  相似文献   

11.
赵民 《社科纵横》2005,20(6):15-16
对《莱茵报》时期马克思的利益观不应有所忽略。在该时期,马克思以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的身份揭露、抨击和谴责了普鲁士国家特别是普鲁士莱茵省议会在利益问题上的言行,从而促使他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转变,至今仍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芒,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当然也有其特有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自1978年以来,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而制定的改革开放策略中,并无所谓的要解决"人的觉醒"的问题,也少有民主、科学的启蒙任务.我们延续了100多年的"强国梦"之信念,在对"物"的追求过程中严重挤压了对"人"本体的诉求,人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被置于获得"物"的手段.即使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人的"自我意识觉醒"现象,也仅仅是改革开放策略的一种副产品.  相似文献   

13.
现代作家关于江南城市的感受、经验、思考与期冀,不能被简单地等同于普通的文学创作;作为一种以人文观照与诗性阐释为中心构筑的话语与文本谱系,它既是现代江南城市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对象,也从一个独特的视角记录与再现了传统江南城市的现代化进程.江南城市细部的、具有微型叙事的特征,是在现代作家的江南城市经验与话语中大白于世的.江南城市研究与现代作家的书写构成了一个"阐释学循环",一方面,作家的感觉、情绪、心理与审美表现固有的模糊性,借助这些对城市历史与传统的"文化研究"可以获得知识上的明晰性;另一方面,也只有深入与准确地理解了不同江南城市在形态与结构上的差异,才能发现现代作家关于江南城市书写所具有的社会史与思想史价值.  相似文献   

14.
今道友信以西方存在主义美学为参照,对中国儒家美学重新加以阐释与改造,以使它具有时代色彩和现代性。他对孔子美学的主要范畴“诗”、“礼”、“乐”重新阐释界说,从而赋予儒家的“诗教”、“礼教”、“乐教”思想以新的意义,显现出现代人文主义的特点。但今道友信对孔子思想的阐释具有非历史主义倾向、非理性主义色彩和非科学成分,暴露出存在主义哲学立场的致命弱点。  相似文献   

15.
范丽珠 《社会》2004,(2):4-6
现代社会的宗教制度、新兴宗教现象以及人的宗教倾向等问题,自古典时期以来一直受到宗教社会学家的关注。在对深圳的民间宗教信徒作了为期约一年经验研究的基础上,我想通过本文提出一些假设性的、尚不及严格论证的观点来供大家讨论和批评。本文所提出的一个中心假设是,现代人的内心深处可能普遍地存在有“宗教性”的因子。围绕这一假设,我进一步探讨了支撑现代民间宗教的社会条件,以及个体“宗教性”对现代社会的影响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公共阐释是一个有意义的研究领域,这一领域的开拓是完善阐释学研究的重要举措,是中国学人试图建构中国阐释学的努力。阐释本身就是一种公共性的行为,它遵循的是人性的共同性,或者是沟通、交流之后业已达成的共同性,其目的是实现意义的澄明。要真正实现这一目的,还应依靠人类理性和感性的公共性。离开公共理性和公共感性,理解不可能,阐释更不可能。公共阐释存在于各种门类阐释学之中,但是,它所面对的却不是门类阐释学的对象,而是一般阐释学的对象。一般阐释学有公共阐释问题,门类阐释学也有公共阐释问题。公共阐释既是普遍的又是特殊的,它是一般阐释学的组成部分。公共阐释的存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有着充分的合法性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蒙德·威廉斯是一位独具理论特点和实践精神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家 ,他的理论思想至今仍在文学及文化批评领域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当前英语文学和文化界风行的“文化研究”热 ,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威廉斯等理论家的努力。本文从威廉斯代表性论著入手 ,评价他对“文化”这一概念的基本理论阐释 ,从中可以看出他作为文化批评家的思考轨迹。  相似文献   

18.
《求是学刊》2015,(4):151-157
柳诒徵立足时代全面考察中国传统史义,指出中国传统史学以道德仁义为原则褒善贬恶,这既是建立人间基本秩序、维护人道的必然要求,又是受命于天的善善恶恶之人性的自然生成,故传统史义上承天命、下涵人道,既获得了超越的天道支撑又具有现实的人道依据;其次,中国传统史学在褒贬具体人事的过程中强调正义与不义相反相成、常义与变义相辅而行,呈现出灵活通变的辩证思维,故柳氏以与时俱变、与事俱变的中庸之道作为中国传统史义的实现模式;最后,柳诒徵又引入权利与义务等现代观念分析君臣伦理,揭示出中国传统史义的普适意蕴,奠定了中国传统史义的现代发展路向。柳诒徵对中国传统史学大义的阐释既饱含浓烈的家国情怀又富有冷静的理性思考,既坚持传统的治学方法又采取现代的学术研究路径,其新旧夹杂的治学风格与著作方式虽有助于传统史学的现代化但也存在一些局限。  相似文献   

19.
穆阿妮 《唐都学刊》2013,29(3):93-97
抗日战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不断成熟与完善时期,随着毛泽东思想的不断完善,毛泽东的群众利益观也在不断深化,走向成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抗日战争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总结经验,提出了一系列群众理论和政策,使毛泽东群众利益观的理论内容更加丰富。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的群众利益观对于今天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是中国共产党群众利益观宝贵的理论资源与实践财富。  相似文献   

20.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性本身就内含一种公共生活的意蕴.人除自己的私人生活以外,不可避免的也要进行公共的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