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许春华  Hou Jian 《孔学堂》2022,(4):49-60+156-165
《论语》与《史记·孔子世家》关于孔子对《诗》《乐》所做工作的记述,显示出孔子诗学思想的两种不同面向:第一,从《诗》之结构看,《论语》“兴观群怨”是对人生意义的全副涵盖,《孔子世家》“四始说”突出了人伦之道与政治教化。第二,从“乐”之功能看,《论语》侧重于涵养君子的道德人格与审美人格,《孔子世家》着重于维系天下的政治秩序与伦理秩序。第三,从孔子师生之间论诗的对话看,《论语》是对《诗》的哲学阐释,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思想特质;《孔子世家》突出了孔子为天下修道的使命感与担当精神,其政治哲学倾向非常明显。两种文本中,孔子诗学思想的不同面向,是理解孔子儒学与汉代儒学不同旨趣的诗学维度。  相似文献   

2.
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12月出版,王滋源编著《论语新译评述》一书,对《论语》予以注释与评述,很有新意。该书除《论语》原文外,由注释、译文与评述三个部分组成。这三部分中,以译文与评述为主,其中的重点则是评述,这种别具一格的著作,体现了作者多年来辛勤劳动与耕耘的成果。《论语》系孔子言行录,属于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往今来,为众多的学者、  相似文献   

3.
从《论语》看孔子的慎战军事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清津 《社科纵横》2009,24(6):103-104
从《论语》可知,以礼为目标,孔子重视军事,但不好战,主张珍惜民力、严肃对待战争。孔子具有鲜明东方伦理特色的慎战思想,是儒家战争观的重要发端,对后世具有深远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论语》曾对中外一些大企业家产生重要影响 ,作为现代企业在吸取西方现代管理科学的同时 ,还应从传统思想 ,特别是集中了孔子思想主要内容的《论语》里寻找源泉。《论语》中“学而优”、“己身正”、“人为本”、“施仁德”、“义利兼”、“重诚信”、“和为贵”等思想可以给现代企业家以启示 ,是企业经营中的法宝。  相似文献   

5.
一、引言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伦理学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生前“信而好古,述而不作”,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创办教育,传授知识,对保存中国文化遗产和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孔子生前的一些重要言论,由他的弟子或再传弟子记录整理成书,这就是《论语》。《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著作,在我国古代的先秦文学中占有一席地位,但在我国思想发展史上,其地位却极为重要。一部《论语》,把孔子的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以致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的思想文化达两千余年之久;同时也把孔子推上了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所尊崇的“圣人”的宝座。  相似文献   

6.
《论语》是我国第一部以“论”立名的说理性散文著作。它主要通过记述孔子的言行及其少数弟子有关的言行,表述儒家的政治哲学思想。全书五百一十二章,属于说理性质的计四百三十九章。《论语》虽是语录体,还没构成整篇的论说文,但其中有精警的论断,有扼要的说明,有剀切的议论,也有针锋相对的辩驳。它在说理方式方法和语言艺术方面对我国古代说理散文的写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现今学术界论及《论语》写作成就的文章,多只从对孔子的人物描写的角度肯定其文学艺术价值,而对《论语》说理方面的成就却很少进行深入的讨论。本文试从说理散文发…  相似文献   

7.
黄溪  宁镇疆 《唐都学刊》2024,(1):104-110
《论语》礼制的诠解为古代经师看重,近代论语注本却往往忽略。《论语·八佾》载孔子云:“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此句的诠释很能体现礼制在经典解释中的重要性,历代诠解主要有三种:孔安国、邢昺等认为鲁国吉禘举行时间违反礼制;清人认为孔子讥讽当时宗室僭越大禘之礼;郑玄、马融从禘礼内部进行解释。分析三种诠解的方式,结合禘礼的内在仪式与外在历史背景,可以看出,孔子不欲观禘是其对传承周礼、谨遵礼制的坚守,也是对鲁国现实政治的忧虑关切。重视《论语》礼制诠解是解读经典文本、理解孔子圣人之意的关键方法。  相似文献   

8.
神态描写是人物肖像描写的一个方面。《论语》作为孔子及其弟子的应答之作,尤其善于着力刻画孔子和应答者的神情姿容,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9.
《论语》是孔子教育学的忠实记载。虽然后人对《论语》中“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自行束脩以上”“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有教无类”这五句孔子教育名言有传统的主流理解,但事实上也存在一些不同见解。对于五句教育名言的确切解读,应该从孔子整体的教育教学思想、理念、智慧、态度、方式方法,以及词源学、语法、训诂和常识等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判断,以获得更为科学的新解。  相似文献   

10.
“恕”,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一个重要规范。古人历来将恕视为美德。如汉代的董仲舒曾说:“圣人之德,莫美于恕。”《春秋繁露·俞序》先哲们认为恕是孔子仁学一以贯之的思想。在(论语》中有这样的记载: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回:“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7’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怒而已矣。”《论语·里仁》恕德的主要内容有两方面,一是“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另一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员公》。恕,作为为人之则,是处理个人与他人道德关系的基本态度和要求,也是现代人际交往…  相似文献   

11.
董晔  李妍妍 《唐都学刊》2006,22(3):131-134
孔子在《论语》中用“思无邪”对《诗经》作了整体性的评价。毋庸置疑的是,无论后人对“思无邪”作何种解释,它的意思仍是说:《诗经》中的所有篇章都合乎孔子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和审美标准。由于《诗经》的内容和思想倾向相当复杂,所以要想准确把握孔子之“思无邪”、“一言以蔽之”的原因,就必须考察其在《诗经》和《论语》中所处的不同文化语境,以及由此造成的两种含义之间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2.
杨雄  杨春雨 《社科纵横》2011,(8):99-101
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冉有》有冉有的姓名、年龄等基本信息,有孔子对冉有的认识和评价等,但过于简略。《论语》等典籍中有许多冉有的相关材料,可以对照、补充《仲尼弟子列传.冉有》,以丰富我们对孔子著名弟子冉有的了解。  相似文献   

13.
《论语·季氏》“均无贫”本意辨析王铮《论语·季氏》是一篇先秦时代的散文经典,后世学者注解颇多。原文记载有孔子这样一段话: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故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今人通常认为“均无贫”一语,是指财富分配及结果而言,如...  相似文献   

14.
《史记·太史公自序》说: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巳矣。子曰:“吾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以上所引孔子的话,并未见于《论语》中。故司马贞的《索隐》说:  相似文献   

15.
郝洪涛 《社科纵横》2012,27(12):131-132
文章通过对《论语》的解读,探讨了孔子的思想、治学精神和处世哲学等.  相似文献   

16.
蒋鸿青 《阅江学刊》2011,3(4):105-109,131
马融《古文论语训说》是东汉《古论语》的重要注本。该书审慎的史事考补,精当的字词及名物训释,思虑缜密的文意绎解,以经解经的鲜明特色,在《论语》诠释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援道入儒的学术趋向,则可谓六朝学者以玄言解经的先声。  相似文献   

17.
孔子之"德"在其"政"面前,是方法而不是基础,"德"以"政"为取向和目标,"为政以德"不是政治伦理而是伦理政治。因此,对于《论语》中的政治与道德,我们不能从道德的视角去观察政治,而要从政治的视角去观察道德才符合孔子的思想逻辑。具体到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仁",我们可以说"仁"的思想是孔子的伦理思想基础,而不能由此推论说"仁"的思想是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8.
武砺兴 《社科纵横》2002,17(1):56-56
孔子乃万世师表 ,其生卒时间不可不详。现今通行的说法是 ,孔子生于公元前五五一年 ,卒于公元前四七九年。 (见王力《古代汉语》、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杨伯峻《论语译注》说 :“孔子 ,名丘 ,字仲尼 ,一说生于鲁襄公二十一年 (《公羊传》和《谷梁传》) ,即公元前五五一年 ) ,一说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 (《史记·孔子世家》) ,相差仅一年。前人为此打了许多笔墨官司 ,实在不必。死于鲁哀公十六年 ,即公元前四七九年。终年实七十二岁。”关于孔子生卒时间 ,公羊高《公羊传》载 :“襄公二十一年十有一月庚子 ,孔子生。”谷梁赤《谷梁传》载 …  相似文献   

19.
刘强  Wang Xiaonong 《孔学堂》2023,(3):60-68+153-168
古今学者对孔子之于“心学”的开创之功,一向注意甚少而论述乏人。事实上,孔子之仁学,本与心学不二,《论语》《孟子》中所见孔子论“心”诸说,早已为后儒埋下建构心学之种子。本文从“仁”与“心”的即离关系、《孟子》所载孔子“论心四句”的心学价值、孔子忠恕之道的心学内涵、孔子“用心”说及其余绪四端加以论析,认为孔子论“心”,乃有显、隐二端,显者出之以“仁”,隐者证之以“恕”,二者本同而末异,殊途而同归,对于后世心学之本体论、认识论、修养工夫论之建立,实有先导发轫之功。  相似文献   

20.
徐源 《社科纵横》2012,(5):155-159
在《论语》中孔子及其弟子在教育实践中践行着这样的理念———将"仁"、"义"、"礼"、"信"、"孝"、"悌"等为核心的德育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以有教无类,注重教育公平作为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以丰富的教育内容为手段,通过师生间情感的交流,以因材施教的差异性教学方法,培养"仁"和"智"统一,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论语》中的和谐教育思想对于当代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