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哈刺赤起源于钦察国,伯岳吾氏.元代形成钦察卫,身兼“近侍、宿卫、主湩”数职.其“近侍、宿卫”二职与鲜卑人的“曷刺真”相同.钦察卫是哈刺赤的本卫,但也有其他部落的成员参与其中.钦察卫的主要任务是镇戍和经营牧业,但也有一定规模的屯田.明军北伐,元军残余逐次北撤.大都周围、上都及北方各大牧场的哈刺赤宿卫军有可能随皇帝和皇宫撤至蒙古本土.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中外历史文献的深入探讨,文章肯定哈萨克族的主要族源为两汉的奄蔡、南北朝的曷萨、隋唐的突厥可萨;次要族源是蒙古汗国和元朝西迁至钦察草原的蒙古人。又在细致分析“迦沙”、“曷萨”、“克普恰克”等突厥语词汇的基础上,认为“哈萨克”族名的含义是“聪明能干的人”、“形质兼美”的人。  相似文献   

3.
前言这里所说的蒙古史,指蒙古帝国史以及从元朝崩溃以后直至清末的蒙古族史。关于元朝史,当另文介绍。13世纪初,在成吉思汗率领下,蒙古族建立了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大帝国。此后,这一帝国虽然继续扩大,但是到了世祖忽必烈时,钦察、察合台、伊利三汗国及其宗主国元朝分裂为四汗国,于是,大蒙古帝国时代便终结了。这个大帝国是如何形成的?这个帝国为什么是单一国家?这个帝国又是如何分裂的?分立诸国又是如何走向灭亡的?这些就是蒙古时代前期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4.
略论元代驿站的职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略论元代驿站的职能李云泉元朝统治时期,驿站遍设辖境,东起高丽、东北至奴尔干、北达吉利吉思、西到伊利汗国和钦察汗国、西南至西藏、南至越南、缅甸,皆有驿站相通,形成以大都为中心四通八达的驿路交通网。据《元史·地理志》和《经世大典·站赤》记载,全国共设驿站...  相似文献   

5.
论11世纪初期欧亚草原上的迁徙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黑海至阿尔泰山之间的欧亚草原在10世纪末期被突厥语诸部落联盟占据着,从东向西,分别有基马克人、库蛮-钦察人、古思人、佩切涅格人。11世纪初期,在欧亚草原上发生了一次大迁徙,这次迁徙改变了欧亚草原上的格局。到13世纪蒙古人西征时,中亚草原西部和东部都由钦察人占据着。这次迁徙运动还使锡尔河草原上的古恩人进入了南部定居地区,其中,塞尔柱人在西亚建立了大帝国。  相似文献   

6.
前言玉典赤(Egndeci)、八刺哈赤(Balagaci)均为元朝怯薛的职掌。虽然二者都是门卫,但玉典赤在成吉思汗、窝阔台汗时期负责守卫宫门,到了忽必烈汗时期负责守卫中书省省署出入口;八剌哈赤则是出现于窝阔台汗时期的法薛职掌,当时负责城门的警卫,在忽必烈汗时期是大都、上都城门的警卫。  相似文献   

7.
察罕脑儿行宫是元朝君主在塞上草原设立的最重要的行宫,在元代又称白海行宫,遗址为河北沽源县小红城。这处行宫始于世祖初年,后不断扩建。《元史》中记载的"阿失答不速皇城"很可能就在察罕脑儿附近。元朝君主在察罕脑儿行宫接见大臣、处理政务、举行佛事活动。此外,还以察罕脑儿地区为中心,举行大规模的鹰猎。鹰房(昔宝赤)万户、昔宝赤八剌哈孙总管府、云需总管府的设置均与元朝皇室的鹰猎活动有密切的关系。研究察罕脑儿行宫建立和发展的历史,对认识元朝帝王政治活动和两都巡幸生活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8.
钦察汗国 ,又称金帐汗国或术赤兀鲁思 ,蒙古四大汗国之一 ,是由成吉思汗长子术赤的封地发展而来。据《史集·成吉思汗的儿子术赤汗传》载 :“成吉思汗把也儿的石河和阿勒台山一带的一切地区和兀鲁思以及四周的冬、夏游牧地都赐给了术赤汗管理 ,并颁降了一道务必遵命奉行的诏敕 ,命令〔术赤汗〕将钦察草原诸地区以及那边的各国征服并入他的领地。他的禹儿惕在也儿的石河地区 ,那里为其京都所在地。”显然 ,术赤当时在钦察草原也有较大影响 ,也是很受成吉思汗宠信的。后来 ,术赤与察合台产生矛盾 ,又在一些军事活动中未合成吉思汗旨意 ,信任度…  相似文献   

9.
乌兹别克人从民族萌芽开始至今经历了长期的战争和艰难的民族迁徙。首先从钦察草原迁到中亚,又由中亚向四周扩散。在乌兹别克人民族迁徙过程中,其民族传统文化、社会生活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本文探讨了乌兹别克人的迁徙历程,并对乌兹别克人迁入中亚和中国后的社会文化变迁做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元朝是蒙古族在中国历史上建立的王朝。如何正确地說明这一时期的社会經济状况,是目前史学界注意研究的問題。在論及元朝的农业时,过去,有些人持以完全否定的态度,往往用“經济的破坏”一语来概括其全貌,甚至說历来先进的中原地区,这时,“人口銳减,土地荒蕪,愈益变成了落后的地区”。与此相反,近年来,有的人在批評上述意見时,对于元朝的統治大加頌揚,說在元朝前期,“生产力确实年年有所增长”,不仅耕地面积大大增加  相似文献   

11.
元顺帝时期党争连绵不断,愈演愈烈,直接导致了元朝末年的政治混乱、吏治废弛、经济萎缩和军事解体,严重地削弱了元朝统治,终于使元朝不足百年而亡。元顺帝时期党争激烈的主要原因,是极端利己主义思想在这些人的头脑中作怪,也是元代中期党争的继续.党争是剥削阶级官僚政治的痼疾。  相似文献   

12.
西北学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西北,在汉唐时期,曾经出现过十分繁荣的丝绸之路,沟通了东方的中华帝国和西方的罗马帝国。在蒙元时期,经过三次西征,西北宗藩,近有察哈台、窝阔台领地,远的达到钦察和波斯。十七世纪,沙皇俄国东侵,八十年代支持噶尔丹割据,并兴兵南进,康熙帝三次回击,粉碎其阴谋。可是鸦片战争之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同谋宰割中国,《北京条约》及其勘界等续约,使西北疆土,大片被沙俄侵占(共五十多万平方公里)。于是清朝一批文人学士,相继从事西北史地之学,打算以此共御外侮,挽救艰危。民国成立以后,中国仍  相似文献   

13.
刘宝童 《社区》2012,(22):48
北京的文化与胡同密不可分,每一个北京人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都在这弯弯曲曲的胡同里上演。胡同,就是北京人的精神家园。说到"胡同"一词的由来,至今有几种说法,但都与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有关。第一种说法是:蒙古语称城镇为"浩特",大家熟知现在我国内蒙古省会名称是"呼和浩特"。蒙古人进入中原后,建元朝,将北京作为大都,便按照自己的习惯,将中原城镇街巷也称为"浩特",  相似文献   

14.
成吉思汗之子术赤的后裔、花刺子模汗阿布尔伽齐(1605—1664年)的《突厥世系》是一部重要的域外蒙古史著作,其书后半部系依据世所难得的公文书牍而成,史料价伍极高。全书用突厥文写成。1874年,戴美桑的法译本在圣彼得堡出版。法译本名为《阿布尔伽齐把阿秃儿汗所著蒙古人及鞑靼人的历史》。全书共分九章,其中第七章讲述了统治钦察草原的术赤后裔的历史概况,其记载可与《史集》等波斯史籍的有关记载相互印证,并补其不足。我曾将《突厥世系》第五章“察合台后裔的历史”译成中文,载于本刊1987年第4期上。现试将该书第七章全部译出,以期对钦察汗国史之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比较特殊的时代,蒙古统治者起于一隅而括地万里,其统辖区域广大,人口繁多,境内民众宗教信仰复杂多样,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宗教是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元朝政府在不同时期分别设置了一些专门机构对这几种宗教进行管辖,如宣政院、集贤院、回回哈的司、崇福司等。这四种宗教中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可以看做是外来一神宗教,在整个蒙元时期,二者一直在冲突与联合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元朝对日本的东征及其失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朝五次遣使日本,二次东征日本,均遭失败。日本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海洋性气候是元朝惨败的客观因素;元朝军队作战部署失当、人民存在厌战心理、元朝对日本东征的非正义性则成为元朝东征日本失败的主观因素  相似文献   

17.
论宋元之际江南士人的思想和政治动向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南宋后期朝政腐败,士风萎靡,多数士大夫平时竞逐名利,临难则但求保全身家性命,非降即走,上下解体,终至国亡。理、度两朝进士中能以身殉国或坚守气节、拒仕元朝者只占少数,却有相当多人热衷于谋求新朝官职。由于元朝对南人的欺压和对南士的歧视,多数南士得官甚难。地位跌落,因而深为抵触和不满。随着元朝尊儒重学、优待十人政策的实施,到世祖末、成宗初,南士的思想和政治态度发生明显转变,趋于“认同”元朝的统治。  相似文献   

18.
元代棉织业的勃兴及其历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两汉时期,我国东南沿海和西南地区已有棉花种植和棉纺织生产,后历经魏晋、隋唐、下迄两宋,它的发展仍然局限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元朝时,我国的棉织业在全国各地得到了迅速的勃兴。元代棉织业勃兴的历史意义是: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改进了衣着质料,丰富了元朝人的经济生活  相似文献   

19.
色目商人和元朝统治者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元朝统治者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对色目商人实施一些管束和惩罚措施 ,虽然是必要的 ,但因触犯其中部分商人的利益 ,同时也会危及元朝统治集团本身 ,所以元朝政府的这些措施最终未能奏效 ,色目商人也始终活跃在元代政治舞台上。  相似文献   

20.
在新疆与祖国中原的关系史上,元代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当时已成为新疆主要民族的维吾尔族(元代典籍中一般称回鹘或畏吾儿),早在元朝建立之前便已归附蒙古统治者,并在元朝建立的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蒙古统治者吸收了大量维吾尔人加入上层统治集团。在近百年的时期内,元朝统治者虽然基本推行了民族歧视和文化专制的政策,但却无法完全改变各民族间的正常交往,无法磨灭先进的汉族文化的巨大影响。在那些统治者的后代中,涌现出了一大批精通汉文化的专家、学者。元代是维吾尔族人才辈出的时期,西域人(包括畏尔儿以外的各民族)的“汉化”为一时之盛。薛昂夫就是其中的一位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