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韩愈“疑经”问题,有关史料很少,经学史上也似乎早有定论:韩愈否定《诗序》,改字解经,开创了宋人“疑经”风气。如果我们就现存很少的一点史料重新加以考察,则此问题似还有作进一步探讨的必要。笔者的看法是:韩愈并没有否定《诗序》,“改字解经”也仅仅是对当时盛行的古文经学的反动, 相似文献
2.
《道德经》是一部有着宏伟完整思想体系的智慧之作,它以其特有的视角,探究了宇宙的形成、万物的本源、国家的治理等一系列重大的哲学和政治问题。“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概念,也是老子哲学中最根本的概念。就整个中国古代哲学而言,对于“道”的解释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哲学特质。因此,要了解老子的思想及影响,必须首先探讨老子“道”,揭示老子“道”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3.
4.
韩愈一生旗帜鲜明地反对佛道,直斥佛道两教为异端邪说,以维护儒道自任,但同时又与僧侣、道士勤于接触唱和,交往频繁,表现出明显的矛盾性,这说明他对佛道两教带有一定的妥协调和色彩,在思想上不免受到了佛教和道教的影响。其名篇《师说》在一些重要观点上就分别受到了儒、佛、道三教思想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传儒教之"道",二是解佛教之"惑",三是倡道教之择师观。 相似文献
5.
物理学和几何学的原理都告诉我们:“身正影不斜”;“身斜影不正”。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身”与“影”的关系却出现了两种反常现象。其一:“身正影子斜”;其二:“身斜影子正”。如君不信,有例为证。先说其一。某公司的党委书记,为人正直,公私分明,坚持原则,扬善祛邪。正是因此,他“得罪”了身边不少营私舞弊者。于是乎一串串恶语谣言,无情地向他袭来:什么“此人是伪君子”啦,“有政治野心”啊,“生活作风有问题”呀……一个面端身正的堂堂男子汉,竟被谣传玷污得不是鼻子不是眼。你瞧瞧,这不成了“身正影子斜”了吗?再说其二。某企业一名党务干部,长期以权谋私,贪污受贿,大吃大喝,请客送礼。正是这样一个党务干部,因其有多种多样的“变身法”和独特的“公关之道”,先后两次提升晋级,连年受到上级表彰,还被树为“先进典型”。此情此景,周围的知情者们诙谐地称之为“身斜影子正”。 相似文献
6.
7.
8.
《缅甸的竖琴》被誉为日本儿童文学的经典之作,曾两次被搬上银幕并获奖。小说及同名电影的背景是刚刚经历过二战的缅甸,作者和导演对这片红土地上的战争和文明有自己的思考和反省,但他们投向缅甸的视线是单向和居高临下的。尽管如此,作品提出的宗教救赎、秩序冲突、现代化脚步等诸多问题至今仍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9.
通过文字训诂可以发现,"道"的原始意义并非"道路"而是"引道"或"引導"活动,对此活动的现象学分析表明,引導活动令被引導者追随引導者而进入和展开一个世界,潜在地蕴含着世界经验的生成。对于引導的崇敬,来自于巫觋传统的神灵信仰,但神的引導功能又消泯了神本身的对象性和超越性,令神退隐到世界万物中。当引導与天象结合,就成为天道(導),而天道思想的演变,将天原本的神性赋予道(導)的功能,逐渐演化为一个普遍引導所生成的世界。更为重要的是,引導也被用以描述人的活动和发生内外交感的原始体验。现象学的还原揭示出"道"与"气"一体两面,是深于意向结构的身体性动态发生。 相似文献
10.
11.
12.
一 中国传统文化可谓浩瀚的海洋,深奥无比,再将苏轼与此相连,显然是个肃然 起敬的命题。许多人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并得出一个较为大多数人承认的结论,这 就是:苏轼一巨儒政治家。由确认而推出一个命题:因为儒家是入世哲学,因而儒家 对苏轼一生起着积极影响。命题进一步又推出另一个命题:苏轼一生屡遭非难,但仍积极进取,这皆由儒家积极入世而使之。而所谓“人生如梦”的抑郁感伤等悲观的封建士大夫颓废情绪皆由佛、道消极厌世之所为。 显而易见,其“功”是儒,其“罪”在佛、道。事实果真如此?其命题果真客观、公允? 我无意于一概否定,亦不想众… 相似文献
13.
“中道”思想是佛教的重要理论,它虽然是在中观派出现后才在佛教中占有更为显要的地位的,但其最初思想的形成却很早。从原始佛教到部派佛教,到大乘佛教,它的发展贯穿整个佛教史。此外,佛教“中道”思想的产生与印度其他思想流派(先于佛教或与佛教同时出现的派别)也有不少关系。大乘佛教的“中道”思想是在佛教早期“中道”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因此,搞清楚佛教早期的“中道”思想,对理解中观派等大乘佛教的核心理论,从总体上把握佛教的基本学说,有重要意义。一、与婆罗门教哲学的关联佛教在印度不是最古老的宗教派别。在它之… 相似文献
14.
思想转化为行动,有一套复杂的传导机制,也伴随着思想本身在操作上的现实改变。由于孝的观念及其实践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极为重要,故可以作为一个重要范例加以考察。从社会学角度来研究孝,主要任务是探讨其运行的社会方式,包括它如何从儒家思想转化为中国人的行动并对社会产生真实的影响与建构。孝的本意在于事亲,但儒家将其同仁连接,进而成为仁的实现路径。至此,从仁至孝,可以看作一种从思想到行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孝所承担的社会学意义在于其因“报本返始”的含义而构建起的天人认知框架。这一框架的基本运行方式即是由亲子关系形成的互报模式与情感的角色化。其基本核心依据在于其关系设置上的不对等性所产生的下一代对上一代的歉疚与报恩。孝一旦运行,会导致中国人将整个社会生活集中于家族谱系、社会温情化、伦理导向、关系网络、权威至上等方面,进而可以起到整合社会的作用。可以说,孝所形成的社会特征是中国社会最稳定的传统。虽然说新文化运动以来,其主导性已经式微,但其社会底色依旧。 相似文献
15.
随着"富二代"肇事的不断出现,人们越来越担心下一代是否有独立生存、自由发展的能力,甚至更引起了人们对民族发展的未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担子能否放心地交接问题的思考。在现实生活中,以往社会所形成的使人格扭曲的力量还有着它的市场,这主要表现在:一个是基于人的依赖关系而形成的权利迷信,一个是基于对物的依赖关系而形成的拜金主义。因此,要在教育与实践相结合、深化改革开放、培养青年人的责任感等方面就人格的健康发展途径做出探索。 相似文献
16.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建立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富强、民主、文明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概括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这三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统一,缺少任何一个方面,社会主义就不是完整的,即称不上是“够格”,显然,“够格”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或社会主义现代化,其内在要求基本是一致的,都可以从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作出框架式的界定。 一、共同富裕是“够格”的社会主义本质的最集中体现 列宁曾经指出,“我们要争取新的、美好的社会制度:在这个新的、美好的社会里不应该有穷有富……这个新的、美好的社会就叫社会主义社会。”(《列宁选集》第1卷第391页)从列宁的论述中明显看出,共同富裕蕴含于社会主义之中。马克思在谈到未来新社会特征时作了一个简明的概括:“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我们提出“消费意识”概念是基于以下几个根据: 第一,人的活动是有目的的活动,生产和需求是人的活动的两个最基本环节。包含在需求范畴内的消费行为显然也是有目的的活动,这种活动的目的性对人来说也就是有意识的。因此逻辑地推定,存在着“消费意识”。第二,从经验事实中我们发现,现代生产力能提供满足人们的自然需求之外的大量剩余产品,这些名目繁多,数量可观的社会产品被不断地消化,这只有当人们去有意识地进行消费时才有可能,而有意识地消费证明了“消费意识”的客观实在性。第三,马克思认为,生产的发展一旦超过自然需要的界限,一种历史形成的需要就代替了自然需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