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孙玉娟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2):41-45
中国城镇化的研究,多停留在物质文明层面,较多关注基础建设、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等体制和政策方面,而对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的社会主体——农民的研究力度不够。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农民正在经历着一个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角色转换过程。因此,重构农村精神文明,重塑农民的精神世界,用先进的思想观念教育和引导农民,转变农民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树立“大文明”观念,对促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推进中国城镇化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农村社区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新途径,同时也是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有效载体和具体实践形式。近些年,运城市在农村社区的建设中出现了缺乏整体战略规划、社区建设缺乏合力、资金投资主体单一、传统思想观念制约、社区组织服务水平不高五个方面问题。基于城镇化发展的视角研究,试从纳入多方意见制定科学的战略规划、因地制宜的探索社区模式、建立多元化的资金保障机制、建立农村产业链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健全社区组织提高农村社会管理水平等五个方面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3.
农村公共服务对城镇化具有双重作用,在为城镇化提供动力和保障的同时,也增加了城镇化的机会成本。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呈现出家庭小型化、就业非农化、村庄空壳化、村民老龄化、决策民主化、生活信息化等趋势,为农村公共服务带来了许多机遇和挑战。政府应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出发,充分考虑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和规律,科学规划以确立合理目标,创新机制以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与高效化,因势利导以增强农村公共服务决策的群众基础,构建信息平台以确保农村公共服务的公正与公开,进而促进农村公共服务又好又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4.
随着甘肃省城镇化的加快不断对农村教育产生冲击作用,使得实现城镇化与农村教育协调并进的目标成为评判城镇化发展效果的主要内容之一。研究甘肃省城镇化与农村教育资源相关性及其对农村经济及家庭产生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甘肃省的城镇化效果,具有创新意义。通过论述甘肃省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村教育资源现状,并通过相关数据论证分析其相关性,进而论述这一相关性对农村产生的影响,对地方政府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随着甘肃省城镇化的加快,大量农民向城镇转移,进城务工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对城镇化效果产生一定影响.如何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成为农村教育面临的难题所在.地方教育资源供求能否满足农村教育与城镇化发展需要成为问题的关键.文章对甘肃地方教育资源供求及配置现状进行阐述,从而进一步对城镇化与地方教育资源供求相关性进行分析,并论述这一相关性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家庭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新型城镇化是以实现城乡居民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核心、实现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如何能够更好地发展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安徽省作为中部农业大省,对其新型城镇化与农村体育产业协同发展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安徽省农村体育产业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二者在多方面具有互动关系,存在多条协同发展路径.建议通过政策和资金扶持、整体布局、统筹协调、优化路径等手段促进安徽省农村体育产业和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7.
面向21世纪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城镇化持续发展的思考--以苏南地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苏南地区为例 ,探讨了经济发达地区新时期农村城镇化的特点 ,剖析了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影响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 ,最后提出了未来苏南地区农村城镇化持续发展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8.
农村城镇化水平区域差异的实证分析——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 ,江苏省农村城镇化水平发展较快 ,却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该文通过对江苏省农村城镇化动力机制的实证研究 ,认为区域差异的根源来自于动力结构要素水平的差异 ,即各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综合水平上的不平衡。因此 ,各地区在制定各自的城镇化发展战略时 ,必须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单一、固定、僵化的模式将会限制城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许经勇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7(1):131-135
我国城镇化正处在高速发展时期。实践经验表明,用人口的城乡地域分布来评价城市化水平是不科学的、不准确的。居民的生存条件、生活方式、生活质量等指标,才是评价城市化的最本质的指标。我国城市化的重心应当放在强化农村建设上,也就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所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基础性条件。与此相联系,在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发展小城镇的战略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相似文献
10.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城镇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柳钦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1):1-8
制约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有许多.比如:封闭的城乡二元结构、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农村劳动力素质低等.与之相应,我们可以通过农村城镇化、农业综合开发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发展个体与私营经济、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和农村人力资本水平等途径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而其中推进农村城镇化来发展小城镇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江西省农村城镇化综合指标(人口、经济和社会环境)的评估,分析了加快农村城镇化发展有利农民收入的提高。提出了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城镇化建设应合理地确定其功能和发展方向,选择集体和个人投资为主、政府扶助及吸引外资为辅的方式,加强科技教育,提高城镇居民的综合素质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等。 相似文献
12.
朱武雄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3):149-156
民间宗教的语言主要通过它的符号系统来表达。在城镇化农村中,民间宗教的符号系统构建了一套隐性的、非正式的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治理体系。这一体系为农民向市民转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对促进村民自治制度的完善,对城镇化农村的发展稳定,对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都起着重要作用。当然它的过度发展则容易形成特定利益集团,可能控制村民精神,对城镇化农村的正式权威产生挑战,从而影响农村稳定。妈祖信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正确处理民间宗教的语言与城镇化农村治理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利于农民公民意识的培养,还有利于农村的和谐治理。 相似文献
13.
张建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6(4):1-4
城镇化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本文在分析滁州市农村城镇化的现状及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加快滁州市农村城镇化建设与发展的对策: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构筑产业,壮大经济,以农村工业化带动农村城镇化;精心组织,深化改革,努力实现农业人口向城镇集聚;多方融资,加大投入,积极拓宽城镇建设的融资渠道. 相似文献
14.
杨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4):23-27
选取升半Г-分布作为隶属函数,以广州、佛山1986-2007年农村工业产值为样本数据,计算出广州、佛山两市农村工业隶属度;然后,选取农村城镇化系数值计算模型,以佛山市1986-2007年各年份的农业收入和非农业收入为基础,测算出佛山市各年份农村城镇化系数值,并以佛山市农村工业隶属度与农村城镇化系数值作为时间序列进行了协整分析,得出了珠三角地区农村工业隶属度在长期对农村城镇化进程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在短期农村城镇化受其影响的可能性较低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安徽农村城镇化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徽省是农业大省,但不是城镇化大省,更不是经济强省。城镇化滞后,农村劳动力过量剩余是我省经济发展中最大的结构性问题。因此,我省必须大力推进多元城镇化,用城镇化带动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从而解决棘手的“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16.
城镇化是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城镇化的推进必然要打破少数民族地区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发展的惯性,必然会对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文章就此深入分析了城镇化对贵州农村养老方式的不利影响,以求在加速城镇化的进程中,既适应城镇化的需求,又对符合国情和少数民族特色的农村养老模式的构建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薛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6):7-10
城镇化是实现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选择之一。提高城镇化水平,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利于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优化城乡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就业机会,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只有确立城镇化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加强小城镇建设,才能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的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仍处于中低程度,而日益突出的城市化问题的暴露更是引起众多领域的学者们对城市化质量的思考。事实上,城市化最本质的内容在于人的城市化,最核心的主体是农民。本文以更好更快的建设小城镇为重点,分析了新时期小城镇发展契机、现状、不足以及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在推进农村城镇化的过程中更好的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阐述了农村及群众体育的概念,分析了农村城镇化对发展农村群众体育的作用,提出了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群众体育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陈映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6(6):264-267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走过了一条曲折的农村城镇化道路,积累了许多经验,同时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总结中国农村城镇化道路的经验教训,分析中国农村城镇化的现状,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