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医学人文教育作为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是培养医学生以“医德”为核心的医学人文精神,思政教育的中心环节是立德树人,医学人文教育与思政教育都是关于人的思想和信念的教育,两者是同向同行的。在实现医学人文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效融合的过程中专业教师的素养是关键。文章在梳理医学人文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必要性的基础上,抓住专业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出立足学校和教师两个主体,构建一种利用科学的课程思政体系强化外部引导力,与外部引导力有效转化激发教师内驱力的内外有机结合的综合体系,推进医学人文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中专业教师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近代以来科学的极大成功以及现代科学对人类生活的深刻影响 ,亟待对科学的历史发展给以人文阐释。通过对科学史的考察 ,可以发现科学史具有极大的人文价值 ,科学史可增进对科学的社会影响的认识 ;对科学教育具有重要的人文启示 ;有利于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沟通与理解 ;为理解和解释科学提供人文维度与历史理性 ;有助于揭示科学的属人性与人性界面 ;促成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与哲学精神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3.
“课程思政”已经成为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学科教学结合起来,从而构建常态化、日常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要以乡村振兴战略这一全面布局与新农科建设要求作为导向,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农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把“课程思政”作为立德树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举措。为应对新农科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高等农业院校要加大对植物保护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力求培养出能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需要、德技兼修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沈阳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农药学教学团队深化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在农药学专业核心课程中引入“课程思政”,切实践行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以达到“三全育人”的目的。本研究以农药学课程教学为例,在充分认识“课程思政”融入农药学教学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探讨农药学“课程思政”的设计思路,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农药学课程的实践情况,归纳并提出“课程思政”融入农药学课程的成效与展望。以期为将立德树人内化到农药学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激发大学生家国情怀、兴农强农使命感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在课程思政的建设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发挥课程自身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这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手段。以“普通地质学”为例,立足教学实践,从践行“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重要使命出发,分析了“普通地质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提出“价值引领”和“知识传授”相统一、“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协同前行的原则;探索总结了“普通地质学”课程思政有效教学路径。  相似文献   

5.
回顾人类社会科学史的发展,历史呼唤“技术革命与人文革命齐飞,科技教育共人文教育一色”;以史为鉴,反观我国教育的发展现状,“跨世纪人才工程”应是“科技兴教”与“人文工程”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课程思政改革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在教育改革的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经管类 专业也应加强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 分析了经管类专业实践课的课程思政改革路径,以市场调查与预测这门课为例,介 绍了课程思政理论、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思路,政治教育元素、价值观元素、中华传统文化等思政元素的融入,提出“全员”参与 课程思政、“全过程”融入课程思政、“全方位”渗透课程思政等提升教学效果的措施。 以此实现经管类专业实践课知识教育和 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大学生,为其他高校相关经管类专业实践课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提供一定的 借鉴。  相似文献   

7.
医学伦理学课程思政是把医学伦理学课程与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结合起来,二者统一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其根本任务是立德,核心要求是树人。医学伦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遵循医学人文教育的特点,探索医学生道德教育的新模式,其内容主要包括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理想教育、敬畏生命观教育、贡献和谐社会实践教育。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探索医学伦理学课程思政的设计,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高校的课程思政工作事关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强化政治方向和思想引领,凸显课程的价值引导功能显得尤为重要。结合文科类大学生人文素养类课程的教学经验,在上海理工大学进行强化课程思政要素和环节的“人文物理”课程教学改革。通过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课堂教学内容讨论、思政教育的宣传引导、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等系列措施,有力地促进文科类大学生的课程思政实践与探索,构建具有特色的综合素养类课程的思政育人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研究生英语是对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进行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教材是实现立德树人思政教育的重要依托。研究生英语教材在思政内容上的现状以及课程思政在实施中出现的“硬融入”和“两张皮”的症候使研究生英语教材的课程思政建设成为一种必要。思政内容的系统化?和立体化以及校本化建设可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相统一的思政教育愿景。  相似文献   

10.
新工科为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提出了全新视角,在研究生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是实现“三全育人”的关键途径。在新工科背景下,以《交通景观规划与设计》的课程思政建设为案例,借助CiteSpace科学计量可视化软件,以可视化图谱形式对已有成果进行分析,发掘研究生课程思政研究的热点; 从课程思政育人目标、课程思政培养目标映射矩阵、课程思政元素挖掘、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融入知识点等方面展开研究,提出新工科背景下《交通景观规划与设计》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思路。研究认为,《交通景观规划与设计》具有较强的交叉学科特性,应将知识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意识、家国情怀、社会责任、工匠精神、人文情怀、创新意识、科学素养、时代担当、文化自信10个维度的课程思政培养目标相结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强化课程与课程之间、课程内部结构之间的联动性,从课程知识点、教学内容中发掘解决当前专业领域内的科学问题,及其对社会发展所造成的影响和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意义,任课老师要在教学中自然地融入课程思政内容,实现研究生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1.
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思政教育对实现立德树人总目标、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高校课程思政教育要把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部署等融入其中。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机融入课程思政教育过程中,必须树立正确育人理念、打造过硬政治素质、把握科学育人艺术,建强教师队伍“主力军”;抓好公共基础类课程、专业类课程和实践类课程的课程思政教育,筑牢课程建设“主战场”;进行课程思政内容创新、方法创新、模式创新,守好课堂教学“主渠道”。  相似文献   

12.
如何根据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在有限的学时内结合课程内容开展思政教育是当前课程教学研究的难点问题。此外,当前高校绝大多数课程思政由任课教师离散建设,思政主体与党的建设脱离,没有发挥基层党组织在课程思政建设大任务下的坚固堡垒作用,这势必影响课程思政育人成效。基于“材料力学”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教学团队构建“课程思政=党建引领+思政教师+专业内容+思政元素+学生”的课程思政工作模式,突出四大着力点,从工作模式上保证党对课程思政建设的统一领导,从课程思政源头上保证思政体系的科学合理性,从教师队伍上锻造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坚定执行者,从课堂教学上保证思政效果落地生根。教学模式具备可推广、可复制性,为各类工科课程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举措,既是课程教育理念,也是课程教学方法。尽管“课程思政”的建设与发展取得长足进展,但理工类研究生“课程思政”仍是当前“课程思政”整体布局中的重点难点和薄弱环节。相较于本科“课程思政”,理工类研究生“课程思政”的质量提升仍存在教育主体“二元悖论”突出、群体性工具理性张扬、停留在课堂思政、考核评价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为此,需要通过强化顶层设计、注重内容创新、优化教学方式、加强质量评价等途径,才能实现“课程思政”质量的整体性提升。  相似文献   

14.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渠道,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关键阵地。高校和思政教师要依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统一"任务目标,科学把握思政课程的改革方向与创新原则,树牢价值引领和知识传授相结合的教学理念,构建教材体系与时事热点相结合的教学内容,建立传统课堂和网络平台相结合的教学阵地,完善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流程,形成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相结合的教学格局,以"三全育人"工作机制推动思政课程改革创新,提升教育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15.
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和科学基础对于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至关重要。课程思政不只是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的简单协同,更要真正做到思政知识内化于心,成为影响学生的永恒动力。通过分析内化型课程思政的内涵和科学基础,提出“以学生为中心”包含准备阶段和实施阶段的教学模式,最后以“宏观经济学”课程为例,初步探索“宏观经济学”课程实施内化型课程思政的课程设计与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6.
基于新时代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的核心问题,围绕如何将高等教育从知识与能力的维度推进到价值维度,回归教育 “初心”的宗旨。结合工科学生的特点,针对目前存在的人文思想和专业教育的不匹配,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不够等问题,根据中国工程教育的要求,系统梳理和深度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从科学思维方法、工匠精神和爱国情怀等多角度形成与专业课程知识密切相关的思政教学案例库,融合学校百年历史,改进教学手段,引入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全方位开展课程思政实践,实现价值引领,为国家智能制造装备业培养卓越人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意义】遵循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育思想和坚持主客观统一的认识论,倡导新型建构主义理论,以“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努力探索金融实验课程思政改革路径。【设计/方法】结合课程思政特点,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主渠道。首先,把握“两个维度”,挖掘金融实验课程的思政元素,创设思政情境;其次,深化“三个阶段”,通过实验教学全过程实现意义建构;再次,从“三个方面”入手,打造高校金融实验课程思政教学生态。【结论/发现】以新型建构主义为指导,创设思政情境,把思政元素贯穿实验教学实现意义建构,通过强化师资德育、完善特色教材、采用多维度评价,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最后,分析了金融实验课程思政改革中尚存的一些问题。期望研究成果对高校金融实验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有益参考与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8.
新文科是相对传统文科而言,是对传统文科进行重组,实现各文科之间以及文科与自然学科之间交叉与融合。新文科背景下强化对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思政研究,是新时代我国教育教学目标的内在要求,也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有效途径。本文以英语专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为例,从新文科特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思政建设重要意义以及新文科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的有效路径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究,提出有效举措,为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统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课程思政”不拘泥于各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而是利用课堂这个主渠道,教师通过知识传递实现价值引领,使得各类课程都参与到学校育人过程中,推进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创新,实现“全课程育人”。“课程思政”对各学科教师的素养及能力和水平提出了高要求。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当从理科、工科、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不同类型课程的教学实践出发进行探讨,希望能为“课程思政”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20.
建设高质量的“大思政课”,不仅需要丰富和拓展思政课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资源、教育形式,而且需要从方法论意义上对思政课进行改革与创新,真正做到善用“大思政课”。“大思政课”作为对传统以“学校小课堂”和“思政课”为主渠道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拓展,要实现方法论层面的创新,需要有对“大思政课”方法论根据的理论自觉,即要有坚持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统一、历史事实和道理论述相统一、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相统一的方法论根据的理论自觉。坚持这三个方法论根据的理论自觉,对于提升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确保“大思政课”建设的正确方向,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工作不断走向深入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