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是我国高校所有课程都应当遵循的价值导向。“课程思政”作为当下高校教学改革与创新的重要场域,其成果也正日益显现。但也要看到,高校在“课程思政”的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诸如“大水漫灌”、追求“短平快”等误区,特别是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推进起步晚,加上在人才培养目标、各专业课程设置、师资配备、课程实践教学等方面与本科院校的不同,在“课程思政”的建设中如何能体现高职院校特色,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有机融合,达到两者的同心同向同行,形成立德树人合力是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蕴含“融合”“整合”理念的“新医科”,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应运而生,医学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融合对推动“新医科”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和鲜明特征。在建设举措上要完善学校顶层设计、学院布局统筹、教研室有效践行的体制机制维度;要优化全员参与、全程连续和全课程协同的“三全”路径维度;要提升悟思想、厚学术和强修为的师资建设维度。  相似文献   

3.
新时代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是传承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优良传统的必然要求,是构建新时代"三全育人"新格局的现实需要,是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客观诉求.当前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方面取得一些重大成就,但是从反思的视角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采取相应对策加以解决.新时代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策略包括学校...  相似文献   

4.
为顺应时代发展、高校安全与稳定、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的需求,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改革必须转换教育理念,建设一支综合素养良好的师资队伍,全面系统地发掘思政育人元素,采取多样化的教育方法,结合信息化技术与平台的使用,设计“以学生为中心”“以课程为基础”“以网络平台为载体”“以协同育人为目的”的课程思政建设方案,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与技能。  相似文献   

5.
客观性、真实性是档案的天然属性。随着数字化、现代化新型技术的不断发展,档案叙事逐渐呈现影像化、场景化、多元化趋势,可为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提供可视性、互动性强的案例素材,契合新生代大学生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和阅读习惯。利用新技术手段,挖掘档案中蕴藏的优质教育资源,有助于实现档案叙事与课程思政的共享融合,推动数字教育技术、模式和业态创新,以教育数字化引领教育现代化,让数字教育惠及更多学习者。  相似文献   

6.
思政教育与大学劳动教育的融合旨在培养更加全面而实用的人才。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策略主要包括加强课程整合、推进课程创新、强化课程评估以及拓宽实践渠道等。具体实践策略是:在实践活动中注重思政教育,在劳动过程中加强思政教育,结合实际案例讲解思政教育,在劳动课程中开展思政教育。  相似文献   

7.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存在着共同的价值引领,在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上应发挥同等重要作用。新时代高校要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更好地发挥二者的协同效应,就要建构“大思政课”教育格局,整合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建构“全过程育人”课程体系,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频共振,并有效发挥思政课程对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8.
新时代“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发力、联动同行、融合发展,是高校实现为祖国培养德才兼备优秀人才的有效路径,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工作的必然选择。深入开展融合发展工作,必须构建协同育人体系,教师间深度合作,形成协同效应,还要有制度上的保障。  相似文献   

9.
10.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随着我国日趋复杂的外部环境而面临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创新发展,通过课堂教学形成合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充分体现课程价值理论中的育人功能,是正确理解立德树人的体现,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题中之意。本文以教育学课程论为基础,结合协同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理论、马克思主义人本理论等,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管理以及课程评价等五个维度构建高等教育课程协同育人与成效分析的框架体系,深挖课程协同育人的价值理论基础,构建同向同行的协同育人机制,探索协同育人的效能提升路径,为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1.
课程思政的提出引起了学界的高度重视,迅速成为教育教学改革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理论热点。学界围绕课程思政这一主题进行了多维度的研究,成果丰硕。这些研究主要围绕着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生成依据、重大价值与实践路径等维度展开。已有成果为人们理解课程思政提供了重要借鉴,但同时还存有诸多分歧。学界在今后研究中,应强化课程思政的知识供给,建构课程思政理论体系;强化课程思政的协同意识,建构育人共同体,注重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发展;强化课程思政的问题意识,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2.
13.
通过诠释新形势下医学院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必然要求,结合医德教育在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良医培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从创新思政课程内容、加强思政队伍建设、构建有医学特色的“大思政”格局、建立课程育人的长效机制四个方面着力,把医德教育全面融入医学院校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开辟良医培育新路径。  相似文献   

14.
15.
提升高校体育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对于坚定教师理想信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以及保障课程质量都具有重大意义。运用文献资料法、类比分析法与跨学科借鉴法等,对高校体育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的内涵进行诠释,并提出能力提升的路径。高校体育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包括:学好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教学内容拓展与教学方法优化能力;推动体育课程改革创新能力。提升课程思政建设能力路径主要有:深入学习和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课程思政建设的自觉性、紧迫性;加大体育课程思政元素、红色元素的挖掘与恰当运用;课程思政建设与研究必须常态化、制度化等。  相似文献   

16.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和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伟大重任。在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高校教师承担着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为重要的育人责任。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应运而生,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提高势在必行。高校课程思政是在传授各类专业课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的融合教育,以达到培养德才兼备、堪当时代重任的民族复兴栋梁之才的课程教学改革。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以训促教”、“以赛促教”、“以老带新”和“案例示范”等都是切实可行的提高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17.
18.
党的建设和课程思政建设都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建与课程思政有效融合的逻辑起点在于目标上高度一致、内容上相互交织、效果上相得益彰。现实困境主要表现在顶层设计的系统性不足、党建工作的效用发挥不够、工作队伍的能力素质不强等方面。促进党建与课程思政建设有效融合,要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根本遵循,积极构建多方协同发力的体制机制,科学编制课程思政建设规划和行动指南,努力打造高素质的干部和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19.
高校中国民族民间舞教育是培养专业艺术人才的摇篮。面对新时代这一领域应当与时俱进,适时引入课程思政元素,以完成“全面育人”的目标,造就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在课程思政元素与民族民间舞教学内容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应从多维度视角进行规划,以史学理论体系为先导,以传统民族民间舞和当代新创作品为依托,建立实体教育与线上教育的双重形态,进而高效促进课程思政元素的结合,培养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坚定意志品质的舞蹈艺术后备人才。  相似文献   

20.
本课题基于国家推进新文科建设的背景要求,通过创新艺术教育模式,融入课程思政内容,增强审美意识,丰富审美思想,端正青少年艺术创作观,提升青少年的艺术创作与品鉴能力。研究充分结合艺术教育课程的基本逻辑,围绕教学体系改革、教学实践模式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管理制度规范、评估方式创新5个方面提出改善建议,引导学生立足区域发展,落实课程思政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鼓励学生关注社会问题,端正艺术创作态度,树立正确的“艺术观”与严谨的“创作观”,为社会发展培养具备实践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