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上市公司关联交易问题的成因与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证券市场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其健康发展,主要表现在上市公司通过与关联方之间频繁的不当关联交易,进行利润“包装”,以及上市公司大股东通过关联交易,侵占、掏空上市公司。尤其是后者,导致了许多上市公司被“ST”(特别处理)或“PT”(特别转让),严重干扰了公司的正常经营活动,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  相似文献   

2.
本文借鉴LLSv的掏空模型,模型化推导了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的隐蔽掏空模式,建立了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与掏空程度的分段函数关系.以2004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对子公司担保的386起事件为样本,并把样本分为过度担保组和适度担保组,运用事件研究法进行实证检验.发现过度担保样本组累计超额收益率显著为负,而适度担保组的市场反应为正但不显著,由此推测过度担保的上市公司具有向控股股东输送利益的倾向.多元回归结果表明,对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和国家持股比例的回归系数而言,60%均是其有效的临界点.当大股东持股比例低于60%时,大股东存在通过上市公司对子公司担保的方式掏空上市公司的现象,但回归系数不显著;当持股比例高于60%时,则产生了显著的利益协调效应.能有效地抑制掏空.通过分类变量和股权临界变量的多种组合,回归发现,国有性质的上市公司被控股股东掏空程度更高;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变量相比.国家持股比例变量的股权临界值对CAR的影响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3.
监督还是掏空:大股东持股比例与股价崩盘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化成  曹丰  叶康涛 《管理世界》2015,(2):45-57,187
随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上升,究竟会导致大股东更有动力监督管理层,并降低其掏空动机,还是更有能力掏空上市公司、损害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呢?为此,本文以2003~201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了大股东持股比例对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提高,未来股价崩盘风险显著下降;在控制了内生性等问题之后,该结论依然成立。这支持了"监督效应"和"更少掏空效应",但不支持"更多掏空效应"。进一步分析表明,大股东持股同时通过"监督效应"和"更少掏空效应"影响股价崩盘风险。本文不但深化了股价崩盘风险影响因素研究,而且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大股东在公司治理中的角色,对于深入理解大股东在资本市场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防范股价崩盘、促进资本市场健康有序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控股股东是否通过关联交易,转移上市公司资源、侵占小股东利益.对中国上市公司1999-2001年的关联交易的实证检验结果发现:由控股股东控制的公司,其关联交易显著高于无控股股东控制的公司;控股股东担任高级管理者的公司,其关联交易显著高于控股股东不担任高级管理者的公司;控股股东持股比例和控股股东在董事会中的席位比例越高,关联交易越多,这意味着控股股东确实能够借助关联交易转移公司资源、侵占小股东利益.  相似文献   

5.
上市公司定向增发中的利益输送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将2006-2007年深沪两市公司定向增发样本分成三组:仅针对大股东及关联方发行组、仅针对机构投资者发行组以及混合发行组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仅针对大股东和关联方发行组存在通过刻意打压定价基准日股价、提高折价幅度等手段以达到降低增发价格、向大股东及关联方输送利益的目的.通过对比样本公司定向增发前后关联交易量,我们还发现,样本公司关联交易总规模、平均单笔交易规模都在定向增发后呈现显著上升趋势,进一步验证了上市公司在定向增发后通过关联交易进行财富转移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民营上市公司原控制人做出退出控制地位的决定后,到真正退出之前,具有加剧掏空的机会主义行为动机和能力。研究结果表明,民营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在控制权转移发生前一年时显著增加。进一步分析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上述掏空现象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当今公司代理问题研究焦点已经从第一类代理问题转向第二类代理问题,即向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随着民营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地位的提升,对民营上市公司研究也成为一个焦点.由于民营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着股权集中度高的现象,大股东对上市公司和中小股东利益的掏空行为日益为人们所关注.本文从民营上市公司大股东资金占用视角,构建实证分析模型,得出民营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与大股东掏空行为呈U型关系;股权制衡度能有效地抑制大股东的掏空行为等结论.  相似文献   

8.
考虑到我国普遍存在大股东集中持股的客观现实,基于大股东"掏空"动机,区分大股东间"监督"与"合谋"两种不同关系,本文构建多个大股东存在下的董事会结构理论模型,并结合该模型的理论涵义推演出研究假设.以1999-2005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对理论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董事会中内部董事比例和第一大股东选派的外部董事比例都随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而增加,随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而减少;此外,当公司的终极控制为国有性质的时候,内部董事和第一大股东选派的外部董事比例更大,而独立董事比例则更少.实证检验的结果验证了理论模型的理论预期.表明所提出的理论模型能够揭示多个大股东存在下董事会的结构特征.同时印证了模型构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9.
大股东控制下的资本投资与利益攫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资本投资形成控制权收益的理论阐释,结合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攫取控制权收益的自利动机和市场风险分析,本文以2001-2005年沪深两市A股市场发生了非流通股交易的公司作为考察对象,从固定资产投资和股权投资两个方面对大股东的控制权收益攫取进行了实证研究,并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研究发现,大股东不仅通过资本投资形成了控制权收益,而且资本投资规模越高,增加等量资本投资所攫取的控制权收益越低;尽管通过股权投资攫取控制权收益的隐秘性较高、成本较低,但由于增加了控制链的代理层级,控制性股东的收益占有程度也较低;大股东的自利性资本投资行为不仅挤占了中小投资者的共享利益,而且形成了从增加资本投资、形成更高控制权收益到损害企业价值的传导机制.根据经验结论,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引入合谋薪酬的委托代理模型中,探究高管股权激励对大股东掏空的作用机制,通过数值模拟与规范分析,从收入效应、风险效应以及身份转换效应三个层面阐释高管股权激励对大股东掏空的影响路径,并以我国沪深A股2009年至2013年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面板回归分析发现:高管股权激励存在抑制大股东掏空程度的作用;在股权集中度低、控股层级高和两权分离度大,以及市场化程度低、国有性质和集团控股的公司中,高管股权激励对大股东掏空的抑制作用显著,成为有助于投资者保护的内部治理机制;准自然实验的PSM-DID方法稳健性检验也支持了研究假设,并且高管股权激励对大股东掏空在滞后两年的抑制效应显著。研究揭示了高管股权激励对大股东掏空的抑制作用及情境差异,这为从公司内外部治理机制提出抑制大股东掏空的政策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1.
最终控制、权力制衡和公司价值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基于最终产权的观点,追溯我国上市公司的控制链,研究发现我国大多数的上市公司的投票权和现金流量权并没有发生分离.考虑权力制衡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发现当控股股东的控制力和其现金流量权分离越大时,公司价值越低.股权制衡和控制权竞争程度越高时,公司价值越高.说明在目前我国对小股东保护不完善的情况下,合理安排股权和控制权结构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2.
本文使用中国非金融上市公司截面数据,应用一系列OLS实证检验终极所有权结构对资本结构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终极所有权结构确实影响资本结构选择。具体而言:(1)现金流量权与债务水平正相关;(2)控制权与债务水平负相关;(3)控制权和现金流量权的分离度与债务水平负相关;(4)控制权超过现金流量权的公司具有显著低的债务水平;(5)终极控制股东是国有公司的债务水平显著低于终极控制股东是民营等非国有的公司;(6)董事会成员中终极控制股东派出的董事越多的公司具有相对多的债务水平。本文提供的经验证据支持这样的论点——在控制权超过现金流量权的情况下,终极控制股东会利用手中的控制权"掏空"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和减少债务融资以摆脱对"隧道"行为约束的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上市公司可转债融资选择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发行可转债已成为上市公司筹集外部资本的重要融资工具之一。利用Logis- tic回归分析方法检验了公司财务杠杆、成长性、盈利能力、股权结构、公司规模、募集资金规模及行业因素同上市公司在可转债与增发A股选择倾向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发现,可转债融资选择倾向与财务杠杆呈显著负相关,与公司规模呈显著正相关,与公司盈利能力和募集资金规模呈负相关,但显著性水平较低,与公司成长性、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以及行业因素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张旭辉  叶勇  李明 《管理学报》2012,9(10):1449-1456
以我国2010年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从次大股东的视角研究了次大股东对公司过度投资的作用。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绝对控股股权结构下,次大股东不能对控股股东的投资行为发挥有效的监督作用;当次大股东为机构投资者时,不能减缓公司的过度投资现象。将负债分为高低2组,在高负债率组中,次大股东不能减缓公司的过度投资行为;在低负债率组中,次大股东能促进公司的过度投资行为。由此,我国上市公司的次大股东不能减缓公司的过度投资,其治理作用未能发挥。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1999年至2003年的民营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回避国有上市公司的非市场因素,研究股权结构、高管持股对绩效的影响。实证研究显示:第一大股东绝对控股时,其持股比例越高公司绩效越好,这时高管的股权激励无法发挥作用;当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低于20%时,高管的股权激励也无法发挥作用;当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在20%至40%之间时,其持股比例和绩效呈现倒U型关系,这时高管的股权激励发挥显著的作用。不同的股权结构对股权激励和绩效产生不同的影响,设计公司治理机制时应充分考虑这一因素。  相似文献   

16.
股权制衡对并购中合谋行为经济后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弘  刘星 《管理科学》2012,25(3):34-44
以模型构建和实证检验相结合的方式,探讨股权制衡对并购活动中控股股东与高管人员合谋行为所产生的经济后果的影响。通过大股东效用模型论述股权制衡的治理功效,构建以Shapley指数计算的股权制衡度变量,以沪深A股上市公司1999年至2006年的并购事件作为样本,采用回归分析对模型推论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当控股股东尝试以并购手段掏空上市公司时,将采取向高管人员提供利益回报的方式与其合谋。如果公司中存在制衡股东,高管人员获取私有收益的空间将被压缩,低效并购造成公司业绩损失的情况也会减少。实证结果显示,当控股股东与高管人员合谋时,上市公司的股权制衡程度越高,高管人员通过并购获取的私有收益越少,公司的并购绩效也越好。  相似文献   

17.
苏坤  张俊瑞 《管理学报》2012,(3):466-472
以2004~2008年我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从终极控制人的视角实证检验了终极控制股东特征对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研究表明,负债融资扩大了终极控制股东可控制的资源,便利了其攫取行为,且不会导致控制权的稀释,终极控制股东两权分离程度与资本结构显著正相关。较高的现金流权能够有效制约终极控制股东通过扩大负债融资获取私有收益的行为,终极控制股东现金流权对其两权分离程度与资本结构间的关系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与非国有控制公司相比,国有终极控制股东通过扩大负债融资获取私有收益的动机相对较弱,其两权分离程度对资本结构的正向影响也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8.
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经验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条件、产业演进阶段及独特的股东结构建立了资本结构的三个研究假说并对其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股权融资与负债之间既有“互补作用”,又有“替代作用”;产业演进和公司战略对长期借款和贸易应付款有显著影响,对短期借款水平没有显著影响;国有股比例和流通股比例对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和负债期限几乎没有影响,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对短期借款率和总负债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9.
Shareholder activism has increased within the last years. Traditionally, minority shareholders voted by their feet if they disagreed with managements actions. However, this has certainly changed due to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based technologies as well as the emergence of hedge funds and other active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As a consequence, listed firms’ costs of communicating with investors globally have increased, specifically the budget of investor relation departments. The EU Commission has recently issued a Directive on shareholders rights which will become part of European Law next year recognizing that cross-border voting should be solved as a matter of urgency.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nature of shareholder activism in the light of the new Directive arguing that the Directive is only the first step in a legal process that is expected to substantially increase shareholders′ rights in the coming years. The article also presents the notion of shareholder democracy that is crucially dependent on active minority shareholders. It is argued that the notion of shareholder democracy may serve as guidance for how future legislation should be designed.  相似文献   

20.
实际控制人对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分配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以2004-2006年沪深证券交易所的民营上市公司为样本,对实际控制人与现金股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证实,实际控制人通过IPO的方式获得上市公司的控制权同现金股利显著正相关,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同现金股利显著正相关,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发生分离和采用金字塔控制方式同现金股利显著负相关。而且,与通过非IPO的方式获得上市公司控制权的实际控制人相比,通过IPO的方式获得上市公司控制权的实际控制人其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对现金股利的影响更加显著,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发生分离和控制方式为金字塔时发放的现金股利更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