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着重研究所有制的社会形式。从所有制中主体与客体相互联系的角度对人类发展史上所有制的社会形式经过的五种主要形态(自然物的形式、产品的形式、商品的形式、货币的形式、信用的形式)进行了分析,认为:所有制社会形式的演变直接决定于作为所有制物质内容的财富的社会存在形态的演变;所有制的社会形式直接决定于不同的生产方式;所有制的社会形式及其运行机制是所有制的现实存在形态和运动形态。作者还对传统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的缺陷进行了分析,提出应把所有制理论研究的重心转移到对现实经济生活中所有制的社会形式及其运行机制的分析上来。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对时空运动的把握艺术──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体会郑德明时间和空间是一切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世界上不存在没有时空的物质运动,也不存在没有物质运动的时空。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事物在时空中的方位及运动形态和规律,无论在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都具...  相似文献   

3.
农业信息产业是在满足社会进步、经济增长对其更高要求的同时,既要保证产业内部的协调发展,又能使其保持与农业、国民经济、生态环境等大系统长期动态协调发展;既能充分挖掘能力、利用资源、利用后发优势,实现自身快速发展,又不削弱其未来发展的后劲与活力,始终保持持续、健康、稳定增长的发展模式。农业信息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双重内涵,农业信息产业自身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同时,又可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信息产业可持续发展应发挥政府主导与宏观调控作用,加快农业信息技术产业化发展,以农业信息咨询服务业为“突破口”,带动农业信息产业全面发展,加强农业信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4.
熵定律即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定律作为物理学定律,其客观普遍性已经确立,并且已经成为当代许多新兴科学的理论基础。然而,如何从哲学的高度概括熵和认识熵定律还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特别是国内哲学界更为欠缺。随着这一理论探讨的深入,必将进一步丰富和和深化辩证唯物主义哲学。 一、熵定律的提出及其历史命运 热运动是自然界基本的物质运动形式之一,热现象与人类的生存休戚相关。古人曾对热(火)的本性及热(火)的运动转化等提出过许多有价值的见解,但由于缺乏科学证据,至多不过是一猜测。17世纪以后,人们开始认识到热是一种运动。但…  相似文献   

5.
在人和自然的所有关系中,最基本的是对立统一关系。人和自然的对立,包含有相互联系和区别的两层涵义:其一,人的生存不是以自然界的生物立足于形态生理改变来适应自然环境的方式,而是以积极改造自然环境的物质生产实践来实现的。“自然界,无论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都不是直接地同人的存在物相适应的。”①于是在自然和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的中间就加进了社会文化中介,人借助于社会文化和自然相对立。其二,在物质生产的基础上,人类利用不断进步的科学技术创造了一个范围日渐邈远、深度日渐幽邃的人工世界。这个世界取得了巨大的物质进步和社会福…  相似文献   

6.
简言之,“看不见的手”是西方古典经济学创始人亚当·斯密喻指的一种相当于自然形式的社会力.它在人们按自己的意志实践过程中产生并独立于主观意志之外,反过来支配人们的行为.以此联系社会生活,这种社会力的概念涵括了宏观层面的无形实体性(本体性)和相应的运作力,以及这种运作力在不同条件下的不同走势(规律).这种社会力,作为观念形态是思维的抽象,它并不像自然界的宏观实体那样,存在着明显的运作形式和形体,有直接的可感性.但是看不见的东西并不等于不存在,只是它与自然物的存在形式不同罢了.这应该是社会“物”不同于自然物的特点.所以马克思恩格斯一般以社会“力”的概念和这种“力”的运作趋向(规律)来表述这类社会客体.恩格斯就直接了当地称其为社会“合力”、“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78页)也有称其为实践力(实践的共性)或将其中一部分称为市场势力的.那么相对于经济领域,我们要给予其一个名称的话,那就应顺理成章地将其称之为经济的客观运  相似文献   

7.
“文化”是一个含义极为宽泛的词汇,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文化一词的界说在一百种以上。我们认为,对于同狭义的文化(即精神文化)相区别的文化(即大文化)的界说,应该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等现成框架中突破出来,从更加宽广的视角去定义:文化是人群共同体乃至整个人类在历史发展中的特有的存在方式。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结果相区別的意义上,文化的实质,是人类在能动地改造自然界及已有文化产品的过程中实现自身(自身的存在与解放)的物质形态和以一套象征符  相似文献   

8.
信息与物质世界的进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物质世界进化的问题,以往的科学只是从物质形态进化的角度来考察。现代科学对“信息世界”的揭示,启示人们有必要从信息运动的方面来重新反省一下人类关于物质世界进化的理论。本文仅就生物起源和进化的信息论表述问题、社会本质的信息规定问题,以及社会进化的信息尺度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生命起源和进化的信息论表述 我曾在拙文《哲学信息论要略》(载《人文杂志》 1985年第1期)中指出:信息是物质间接存在性的标志;物体在相互作用中以自身的内在结构、状态和性质的某种改变了的“痕迹”不断向化和异化着信息。由于物质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9.
人类从制造出第一把劳动工具起,就使自己和自然界统一起来。人类利用劳动工具作用于自然界的劳动,就是人类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包括生产资料的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生产),即物质生产实践。人类就生存和活动于以物质生产实践为基础的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统一之中。人类的物质生产实践,是维系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物质生产实践过程中,人类在劳动对象身上打上人的生产实践的印记,使之原有自然形态和属性得到改造,从而成为“人化的自然”或“自然的人化”,这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因此,人类的物质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10.
<正>若从产业演进角度观察社会经济形态的嬗递轨迹,我们发现中国三千余年的文明发展史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即古代农业社会、近世农商社会和现代工商社会。其间发生的两次转折,第一次是在两宋时期(其端倪则在唐宋之际的变革期即已经显现),我国古代农业社会开始跨入近世农商社会阶段;第二次发生在辛亥革命之后(其端倪则在19世纪中叶的鸦片战争之后已经显现),近世农商社会向现代工商社会转进。此后经过20世纪整整100年的寻觅和探索,到21  相似文献   

11.
对于产业结构,现在世界上主要流行三种划分:即两大部类,农轻重,三次产业。本文作者认为,从研究产业平衡来说,这三种划分都各有不足之处,因而提出了一种新的产业划分,即物质、精神、服务、育人四大产业。这是一种既从生产与需要的平衡出发,又面向整个社会所有产业的划分,适于研究整个社会的全面平衡。在此基础上,作者进而分析了四大产业间的平衡关系,并设计了一个T形生产——需要平衡表,以显示产业间的平衡状况(或失衡程度)。文章还探讨了平衡发展的客观必然性,认为经济运行中有一种内在机制,它会通过市场和计划自动地使不平衡趋向于平衡,但单纯的市场或计划都各有其缺陷。对此,作者试图给出解决办法,使之转为最佳调节或向其逼近。  相似文献   

12.
在生态学视野中,自然美并不是存在于远离人类社会的自然界之自然物的自我显现,而是存在于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中.达到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必要途径,仍然是人时自然的人化.这种人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味的征服与改造,而是针对不同时代、不同情境,采用不同的调节手段.从自然关的根源看,自然美生成于人同自然关系的变换与和谐;从自然美的发展看,自然美延续于人类自然观和技术观的转向与更新;从自然美的未来看,自然美回归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补偿与救赎.  相似文献   

13.
教育产业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是人类进步的基本标志,无论在古代、近代还是在现代都是如此。教育的宗旨是育人,而人又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又具有新的含义,教育既是文化,又是产业。本文从教育产业的属性界定、教育产业的观念误区、教育产业的发展对策等三个方面,对教育的产业化进程做了全面探索。教育产业化是人类历史行程上的一次革命,其伟大意义远远超过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明的含义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从广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强调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文明形态表现在物质、精神、政治等各个领域,体现了人类取得的物质、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社会中开始的物质生产和人们的精神生活的改革,其目的是加速国家的发展。无论是已开始的改革的实质和前景,还是这些变革的可能前提。都需要从哲学高度加以理解。改革正在为哲学开辟着广阔的研究领域。在农业活动中,人们同自然界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同在社会生产的其他领域中一样,总是要受他们的意识(从群众日常意识到最高理论形态的意识)的支配。正如苏共27大的政治报告所指出:“经济结构的任何一项改革,都要从改变意识开始。只有摒弃那些已成定型的思维和实践的旧框框,才能明确地理解新时期的任务。”  相似文献   

16.
日本内容产业发展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信息技术发展的推动下,以制造、销售信息产品及其服务的内容产业出现了崭新的形态,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日本将其传统的内容产品同现代的信息技术结合起来,近年来实现了内容产业的快速发展,其国内外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基于内容产业代表了当代产业发展的方向和兼具产业经济及文化传播的双重功能的特点,日本政府将发展内容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来促进内容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的综合标志或尺度。因此,认真研究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共产党人的全面发展与世界观改造,对于坚定党的信念,坚定共产主义理想,有着重要的意义。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历史进步的过程,人既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是从不全面到全面无限发展的过程。人类历史进步的标志,首先应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程度。人是个人、群体和人类的统一。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本质历史的具体的体现;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人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人自己本身能力的过程和尺度;是人的能动性、创造性不断发挥的过程。马克思指出:“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社会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通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  相似文献   

18.
工业社会产生大量的剩余物质,而这些剩余物质的使用价值又被忽视,且作为废弃物给环境造成危害,最终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生态危机。目前,传统的生产方式将剩余物质视为废弃物,认为会出现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是危害人类的生存空间和自身发展的总根源,对剩余物质的认识和理论创新是破解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和资源承载力问题的关键。资源和废物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规模,所以应将生产过程产生的物质分为目的性产品和剩余物质。只有将剩余物质资源化才能实现其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而剩余物质资源化依附于产业共生系统,产业共生模式又决定其运行机制。剩余物质的产业共生系统是以企业、政府、社区所有主体相互合作为基础,以资源的高效利用为目标,以系统内的整体利益最大化为原则的多利益共生体系。  相似文献   

19.
最近几年,苏联正在陆续出版三部关于唯物辩证法理论的多卷本著作。一部是以Φ.康斯坦丁诺夫为首的写作集体编著的,书名为《唯物辩证法》,共5卷;另一部是由M.米丁主持编写的,书名为《马克思列宁主义辩证法》,共8卷:第三部是由Л.伊利切夫主编的,书名为《唯物辩证法是发展的一般理论》,共4卷。关于唯物辩证法理论的对象、结构和叙述方法等问题,苏联哲学界有不同的看法,一直进行着激烈的争论。一部分哲学家根据恩格斯给唯物辩证法下的一个定义:“辩证法不过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恩格斯:《反杜林论》,第139页),认为唯物辩证法论述的是有关实在客观世界的辩证法,其研究的出发点应该是对物质概念的分析。这种观点被称为“本体论主义”,康斯坦丁诺夫主编的和米丁主编的两部多卷本唯物辩证法专著都属于这一派。另一部分哲学家根据恩格斯关于唯物辩证法的另一个定义:“在以往的全部哲学中还仍旧独立存在的,就只有思维及其规律的学说——形式逻辑和辩证法”(恩格斯:《反杜林论》,第23页),主张从认识论方面说明哲学的对象。这种观点被称作“认识论主义”,以Б.凯德洛夫、П.科普宁、З.伊里因科夫等为代表。其他许多哲学家站在较为折衷的立场上持综合的观点。伊利切夫主编的4卷本专著可以说是这种观点的具体体现。这部专著根据列宁关于唯物辩证法的定义:辩证法是“最完整深刻而无片面性弊病的关于发展的学说”,认为只要从这个角度出发,辩证法的所有其他方面和特点就都可以正确理解和认识。本文作者阿列克谢耶夫是米丁主持的编写集体的成员,但他不同意把唯物辩证法定义为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认为这个定义是不够完善的,在本文中提出和论证了自己的定义。关于唯物辩证法的职能问题,他也不同意那种有多少组成部分就有多少职能的观点,认为唯物辩证法只有世界观和方法论两种职能。  相似文献   

20.
产业集群的概念来源于生态学中的种群.产业集群文化嵌入区域文化之中,并作用于区域文化.产业集群的出现和成长,提升了原有的文化传统,并创造出新的文化形态,也会给产业发展、创新和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对于产业抵御金融危机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