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人民与阿拉伯人民的友好往来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二千多年前西汉时代,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东西方联系通道——丝绸之路之后,中国人民对亚洲西部的阿拉伯地区已有所了解,称这个地区叫“条支”。这在司马迁的《史记》及以后的《汉书》、《后汉书》中都有记载。  相似文献   

2.
2004年9月14日,中国的长城和埃及的金字塔见证了中阿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时刻:这一天,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在阿盟总部开罗举行,双方签署了《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宣言》和《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行动计划》两个文件,酝酿已久的中阿合作论坛从此正式启动,真可谓是众望所归,水到渠成。让我们以历史为线索,回顾其间的风雨历程。  相似文献   

3.
古代中国和阿拉伯的交通路线,即中西交通路线分陆海两路。中外史籍对此都有记述。唐德宗贞元间(785~805),宰相贾耽(730—805)著《皇华四达记》,对有关中阿陆海交通路线的记述较详,《新唐书·地理志》中曾引用。半个多世纪后,阿拉伯阿拔斯朝吉巴勒省邮政和情报局长伊本·胡尔达兹贝(约820~912)完成了他的《道程及郡国志》。该书关于中阿陆海交通路线的记载,与《皇华四达记》大体一致。 一、陆路主要路线 陆路交通路线有多条,统称“丝绸之路”,最主要者如下。  相似文献   

4.
唐宋时期,广州曾是阿拉伯人在中国的汇集之处.他们在广州建有清真寺和墓地.寺墓中的阿拉伯文(以下简称阿文)碑刻是他们留下来的遗迹.据岳珂《程书》记载:“堂中有碑,高袤数丈,上皆刻异书,如篆籀”.此乃指南宋时怀圣寺大殿上的阿文碑刻,惜早已湮没. 元至正十年,树立在怀圣寺内的《重建怀圣寺碑记》除中文外另有两段阿文雕刻:  相似文献   

5.
阿拉伯书法和中国汉字书法一样名驰遐迩。阿拉伯书法伴随着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与中国的汉字书法互相影响,逐渐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阿拉伯书法艺术。经字画,就是阿拉伯书法与伊斯兰艺术在中国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书法艺术之一,是中阿文化艺术相互交流、融会贯通的一朵奇葩。早在伊历二三世纪时,阿拉伯书法艺术就已达到极高的水平。由于《古兰经》中有一百多处提到书写的重要性,并“命人用笔写字”,“传授知识”(《古兰经》96:4),这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从两个方面来阐述:一、历史的回顾;二、阿拉伯语对汉语及中国穆斯林语言的影响。一、历史的回顾阿拉伯语在我国的历史,是与我国和阿拉伯国家友好交往的历史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离不开语言这一交际工具。据《汉书·张骞传》记载,早在二千多年  相似文献   

7.
中国和阿拉伯之间,虽然关山万重,碧海浩瀚,但是,双方自古以来就有往来。中国人民和阿拉伯人民的友谊,源远流长。古代中国和阿拉伯的交通路线,分陆、海两路:陆上交通线,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海上交通线,则是有名的“香料之路”(又称“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和“香料之路”是古代东西交通的两大动脉,也是古代中国和阿拉伯往来的重要通道。它们在历史上所起的巨大作用,交相辉映,  相似文献   

8.
在世界百年未遇之大变局下,阿拉伯国家正经历着对美关系、地区格局、发展竞争和社会意识形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中国同阿拉伯国家关系面临提质升级的新局面,也存在诸多新机遇和新挑战。双方共同利益更加广泛,合作空间不断扩大。2013年以来,中国紧紧围绕“一带一路”倡议,进一步推动与阿拉伯国家务实合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和进展。针对“中东向何处去”的“中东之问”,一方面要加大在中东地区的促和力度,增强与阿拉伯国家在治国理政方面的经验交流和人文交流;另一方面要扩大与阿拉伯国家的贸易便利化和产能合作,助力当地工业化发展,推动双边贸易结构多元化。在中阿合作的进程中,尤其要关注美国因素。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战略收缩为深化中阿合作、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中国应遵循“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以经济合作为主线,低调务实地用好政治优势,推动中阿双方在各领域的合作螺旋式上升。  相似文献   

9.
中国和阿拉伯有着渊远流长的历史关系。不过,在为时十四、五个世纪的漫长历史岁月中,中国并不称阿拉伯为“阿拉伯”。从汉朝开始。以后历经唐、宋、元、明各代,中国对阿拉伯的称呼,先后有过多种变化,直到明初才出现了“阿拉伯”这一译名。那么,中国历代是怎样称呼阿拉伯的呢?  相似文献   

10.
在世界百年未遇之大变局下,阿拉伯国家正经历着对美关系、地区格局、发展竞争和社会意识形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中国同阿拉伯国家关系面临提质升级的新局面,也存在诸多新机遇和新挑战。双方共同利益更加广泛,合作空间不断扩大。2013年以来,中国紧紧围绕“一带一路”倡议,进一步推动与阿拉伯国家务实合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和进展。针对“中东向何处去”的“中东之问”,一方面要加大在中东地区的促和力度,增强与阿拉伯国家在治国理政方面的经验交流和人文交流;另一方面要扩大与阿拉伯国家的贸易便利化和产能合作,助力当地工业化发展,推动双边贸易结构多元化。在中阿合作的进程中,尤其要关注美国因素。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战略收缩为深化中阿合作、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中国应遵循“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以经济合作为主线,低调务实地用好政治优势,推动中阿双方在各领域的合作螺旋式上升。  相似文献   

11.
《朝觐途记》是中国清代伊斯兰教著名学者马德新(复初)旅游阿拉伯世界的见闻录。原稿是用阿拉伯文字写成的,1861年由作者的“门人弟子”马安礼译为汉文,刻版问世。这本小册子反映了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中国至阿拉伯和西亚各国海、陆交通的概况;记载了当地的文物、古代遗址、  相似文献   

12.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使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相知相交,中阿友好合作源远流长。作为战后国际关系史重要里程碑的万隆会议,则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与阿拉伯国家间的直接接触,为中埃关系实现突破性进展并推动阿拉伯国家与中国第一波建交高潮奠定了基础。半个多世纪以来,万隆精神下的中阿友好合作不断走向深入。近十年来,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合作提升到战略伙伴关系的新高度。2020年,中阿双方在抗疫合作中同舟共济、守望相助,谱写出中阿命运共同体的新篇章,成为双方在新时代对倡导团结、友谊、合作的万隆精神的践行。  相似文献   

13.
《古兰经》除了讲述众先知的典故外,尚记载了一些与先知有关的传说人物、阿拉伯民间传说,以及比喻、成语和寓言等.如“阿丹妻子(哈娃)”的典故,“尔萨之母(麦尔彦)”的典故,“穆萨寻师求知”的典故,以及“鲁格曼训子”、“双角王”、“山洞人”、“象军”等典故. “阿丹妻子”的典故,是《古兰经》中提到的传说人物之一哈娃(《圣经·旧约》中的“夏娃”),说阿丹被造后,孤独一人在天园中,安拉乘他沉睡时,取出其一条肋骨,创造了哈娃,作他的伴侣.因受到易卜  相似文献   

14.
本文旨在探寻中国和阿拉伯民族民间外交的古代历史源头,并进一步探讨中国和阿拉伯民间外交关系在现当代的形成与发展,主要解答以下几个问题:中国和阿拉伯历史上民间外交先驱所付出的努力是否为双方外交关系的建立起了铺路奠基的作用?民间外交工作的本质及其开展形式如何?双方民间外交的现状怎样,如何拓展民间外交在当今社会的发展空间?在建立阿中双方全面、富有成效的战略伙伴关系过程中,民间外交能发挥多大的作用?本文还对如何进一步开展阿中民间外交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5.
根据阿拉伯合作机构的协议精神,伊拉克文化事务总局局长穆赫辛和埃及图书管理总局局长沙米尔签署了一项文化合作协议,双方联合再版发行一批阿拉伯伊斯兰古籍。这些再版发行的古籍中有穆希丁的《征服麦加》、纳比西的《沙姆、埃及、希贾兹史之真伪辨》、艾尼的《时代历史珍闻》、扎勒密的《简明文学经典》、扎姆哈夏利的《修辞基  相似文献   

16.
怛逻斯之战发生于公元751年,是中国唐朝和阿拉伯帝国之间最大的一次军事冲突,虽以中国军队的失利而告终,但它对于中国文化尤其是造纸术的西传,意义极大。这次战争在中外史书上都有明确记载,是中国唐朝对西域统治中的一个重要插曲,它使一位名叫杜环的中国士兵有机会以战俘身分,历游8世纪中叶的伊斯兰世界后,写出了具有重要历史影响的地理学著作《经行记》。 唐朝与阿拉伯帝国的接触是从军事冲突开始的。 642年,阿拉伯穆斯林军队在波斯的奈哈文镇彻底打垮了波斯萨珊王朝末代君主叶兹底格德三世最后拼凑起来的武装力量,取得了奈哈文战役大捷。651年,叶兹底格德三世逃亡至马里(今土库曼斯坦境内)遇害,萨珊王朝就此宣告灭亡。679年,在萨珊王朝泥涅师王子的请求下,唐高宗任命裴行俭为“安抚大食使”,率军队护送泥涅师王子回去复国。虽然这次行动最终不了了之,但说明唐朝与阿拉伯帝国已有了间接冲突。 唐开元年间,唐朝与阿拉伯帝国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据《资治通鉴》卷二一一记载,唐朝与阿拉伯穆斯林军队首次兵戎相见发生于715年,大食与吐蕃共同出兵攻击拨汗那(即今费尔干纳),拨汗那王即向安西求救,为了控制西域各国,阻止阿拉伯军队继续东进,安西都护李休景率将兵“万余人”,“出龟兹(今新疆库车一带)  相似文献   

17.
中国和阿拉伯国家拥有长期友好交往的历史。冷战期间,双方政治领域的合作硕果累累。近年来,双方在“中阿合作论坛”的框架下展开全方位互利合作,取得了重要成就。但中东地区形势动荡、美国推行“大中东”民主计划等因素对未来双边关系发展构成了挑战。中国的中东政策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不断调整的,这为中阿双边关系的健康发展注入了活力。  相似文献   

18.
补鞋匠马鲁夫,是阿拉伯名著《一千零一夜》中的人物,他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伊斯兰教建立以后的阿拉伯帝国的社会状况。司马相如实有其人,《史记》中有详细记载,生活于汉朝的繁盛时期。但我们这里要比较的是作为野史逸事的《前汉演义》中的司马相如。他的故事亦或多或少地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一  相似文献   

19.
阿拉伯世界的主要民族是阿拉伯人,其他民族只占少数。其中,彻尔克斯人(Circassians)人数很少,主要分布在约旦、叙利亚和埃及。彻尔克斯人,我国《元史》称为“撒刺克思”。Circassians一词在解放前后出版的历史译著和有关资料中,有“色加西亚”、“塞加西亚”、“车尔西亚”、“车尔卡斯”、“西尔克斯”、”切  相似文献   

20.
天问子 《老年人》2008,(10):38-39
《尚书》原称《书经》,也可称作《书》,属于“四书五经”中的“五经”。它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历史文献,是第一部用文字记载的中国上古史,保存了若干殷周时代的历史文件和原始材料。《尚书》对于上古史的记载,分为虞、夏、商、周四书,共58篇,各有篇名,记载了公元前841年至公元前682年的历史。但整个《尚书》的历史记载,除了最后一篇《秦誓》以外,都没有年月记载。虽然如此,它还是从公元前21世纪的尧开始,依时代先后,把这一部中国的上古史留给了后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