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乡村是城镇的发源地,在当今城市化迅速发展的同时,乡村社会也在寻找发展的机遇,而乡村集市这一促进城镇化发展的古老文化形态对于农村社会实现经济、文化、政治全面发展具有巨大作用。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必须要加强挖掘和发挥乡村集市的文化功能,实现新农村文化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农民的精神家园,是农民精神生活的港湾,创造力的精神之源,团结互助的精神动力。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当代中国农民共有精神家园逐渐荒芜。构建当代中国农民的精神家园,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是一项复杂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上,以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借鉴吸收其他有益文化为补充,大力发展具有乡村特色、乡村风格、乡村气派的具有现代气息的先进文化,使乡村传统文化生命力更强、魅力更大,进而推动农村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相似文献   

3.
文章围绕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通过文化创意产业价值的创造机理的分析,探讨了创意经济系统与传统农村经济系统的耦合机理.指出在文化创意的引领下,通过发展农村创意产业,耦合各种农村资源要素,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改变农村现有的发展模式,构建一个持续健康的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发展体系,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至今,新农村建设在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方面有了显著成效,而新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相对之后,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农村本身的局限性,也表现在城市对农村先进因素的吸引性上。应该正视乡绅在近代乡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努力探索乡绅文化在当今新农村建设中的可行性,使之成为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动力。同时,发展乡绅文化面临诸多困难。  相似文献   

5.
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和公共文化阵地的建设,并提供更加多样的、适合农民需要的公共文化服务来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还应当突出农民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把他们从以往的"看客"变为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农村的集体文化活动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塑造乡村文化认同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大力支持农民自办文化等集体文化活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农村民俗文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增强民族认同感、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发展,行为文化层面的农村民俗文化呈现形态统一化、价值边缘化和传承断裂化的新态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保护与发展农村民俗文化,建立政府主导机制,以群众参与为基础、文化组织为依托,形成农村民俗文化与农村经济相结合的发展格局,重塑乡村公共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村经济的日趋市场化,农村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日渐凸显。推进新农村文化市场建设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而当前新农村文化市场的种种缺陷使新农村文化的发展边缘化,无法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形成对接。解决无效文化传递折射出的农村文化市场的缺陷,探讨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中的农村文化市场建设问题,必须将农村文化市场主体的培育和完善、要素的扩展、传播载体的嵌入以及法律法规的完善等分别作为新农村文化市场增能的基础、关键、手段和保证。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要求。新农村建设内涵丰富,任重道远,要求人口计生工作必须积极应对新农村建设中的人口  相似文献   

9.
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不可回避的世纪难题.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理念的提出旨在探索一种全新的建设模式.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绝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一个单纯的农村经济每年发展多少、农民生活提高多少的问题,也不仅仅局限于各种制度的建设,农民具备现代的政治文化观念至关重要.它是农村发展的政治文化基础,直接影响着农村未来政治发展道路的选择.培育和引导合理的新农村政治文化是中国政治文明建设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10.
村落公共空间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场所。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的变化以及农民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的公共生活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研究农村公共空间的变化,有助于了解农村的变化,推动乡村文化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有关农村文化公共服务文献的学术反思与闽南某村的个案调查,发现农村文化公共服务也是一种福利资本。文化福利资本具生产性、投资性,也是一种生产力;它可以促进农村社区经济增长、和谐稳定和社区民主。发展文化福利资本需要提升文化福利治理水平,关键要处理好各级政府部门与农村第三部门的关系。各级政府部门主要承担出台优惠政策、提供财政支持、给予工作指导等职能;农村第三部门主要承担发现文化福利需求、生产文化福利产品、评估福利效果、反馈福利绩效等职能。  相似文献   

12.
乡村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色,也是乡村振兴的价值引领和精神动力源泉,其中所蕴含的乡土情结、生态伦理思想、耕读文化、德治文化是最能够回应当代乡村振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等现实诉求的优势内核。然而在农业农村以经济发展为主要驱动力的现代化过程中,乡村文化被逐渐边缘化,面临着载体消失、主体缺位、价值认同危机与话语体系残缺的发展困境,非但未能发挥其应有的凝聚、引领作用,甚至成为了掣肘乡村振兴进程的短板。在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城乡关系转化的关键期,要振兴乡村文化,就必须在继承其传统优势内核的同时,以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需求为导向,重新定位乡村文化的当代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提升乡村的主体意识与话语能力,讲好乡村故事,同时在全社会树立起文化共同体意识,从观念上彻底打破城乡文化的二元对立,也需要推进政府在文化治理方面的职能转化与能力提升,完善乡村文化振兴的法制保障。  相似文献   

13.
现代社会随着物质需求的满足,商品中"文化"的价值随之增长。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在近几年发展迅速,乡村旅游的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在于人们对"文化"价值诉求的增强。乡村旅游开发的实质是为游客提供"文化产品",即"卖的是文化",因此文化的多样性、独特性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具有决定意义。同时,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需要经济的发展,只有经济发展了,旅游目的地居民才有足够的时间和资金来保护传统文化。文化、旅游、经济成为乡村旅游发展中具有内在紧密联系的三个环节。  相似文献   

14.
乡村振兴是一项国家战略,乡村景观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景观是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然而当前乡村文化在这一载体上的丢失现象日趋严重。如何使乡村景观建设体现乡村历史和文化的传承,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深入剖析文化景观衰退的原因,结合历史和文化传承价值的多元化和内外部特征,从物质和非物质层面提出文化传承型乡村景观规划建设的方略,即从四个方面的内涵要素来科学规划:维护乡村自然资源景观格局的连续性;优化原有乡村规划布局,构建现代乡村文化景观新格局;保留修复原有乡村建筑,传承创新凸显地域文化特征;提炼乡土特征符号,发掘乡村文化深厚底蕴。从三个方面来构建多方协调引导机制:政府引导,建立多层次的政策引导与规划体系;社会协同,多方参与共同推动;发挥文化自觉,引导村民主动参与和维护乡村景观建设。  相似文献   

15.
由于城乡文化差异,农民工由农村到城市,会经历一个城市文化适应过程,其实质是一种文化迁徙或文化交往过程.它受文化适应原理和文化维模原理的制约,遵循文化进化规律和优势扩散原理,因此,农民工要想适应城市,就应当改变其农村文化心理中不适应城市文化的部分,而这种转变会受到其原有农村文化心理的牢固程度、变动的频次、对原有农村心理的轻视乃至鄙弃、恐惧心理、自卑心理和高傲心理等影响.基于此,农民工应当采取整合策略、主动改变策略、学习策略、消极心理消除策略等.  相似文献   

16.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方案和乡村建设的总方针,农村文化礼堂则是乡村振兴的一个载体。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村文化礼堂的文化价值、政治价值、社会价值分别与“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三大目标发生不同程度的耦合。然而受到不同制约因素的影响,农村文化礼堂的多维价值输出正面临不同程度的考验。为此,要通过确立实效性与创收性结合的建设运行理念、完善引导性与多元化结合的参与主体结构、构建广泛性与全面性兼备的主体教育机制、打造借鉴性与创新性互补的活动开展模式、建立规范化与多样化兼备的成效考评机制等措施促进农村文化礼堂价值有效输出。  相似文献   

17.
农村文化产业是从地域上对文化产业这一概念进行细化而来的一个概念,是指发生在农村社会的、以农民为参与主体的、具有文化表征的经济实践活动。农村文化产业的双重属性(经济和文化)决定着其既有“商品”自利的特点,又有着鲜明的文化表征。目前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面临认识不到位、发展不平衡、市场化程度不高、人才匮乏等诸多发展困境。为此,必须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与“市场引导”之双重功能,健全农村文化产业“产权制度”与“企业制度”,创新农村文化产业“投资”与“融资”方式,完善农村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实现农村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2021 年是“十四五”战略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乡村振兴的起始之年。 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全面发展不仅是全面推进乡 村振兴必由之举,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题中之义。 意识形态是一种具有鲜明阶级属性的思想文化,与文化建设 之间存在紧密联系,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理念等方面决定乡村文化发展的根本方向。 因此,马克 思主义意识形态引领乡村文化振兴既丰富我国文化建设的内涵,又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意识 形态在当代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文化产业集群可分为制造业集群与服务业集群,以乡村为实践基地的特色文化产业对文化资源的开发有“制造业+服务业”和“服务业+制造业”两种模式。这可以延伸其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效应。目前我国乡村特色文化产业集群主要存在创意缺失、产业链较短和投融资不足等问题,解决投融资问题是关键。借鉴准文化产业集群经验,乡村特色文化产业集群还要注意政府引导,建立行业中介和提倡技术创新。特色文化产业集群的乡村实践可以通过对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在市场维权意识中的自然结社和产业集群协作平台建构三个方面,促使乡村社会格局与文化建设发生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农村文化建设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但还是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需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尤为突出。本文提出了拓宽投资渠道、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文化队伍建设以及发展特色文化等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