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电商精准扶贫不仅能助力农村经济的发展,还对"脱贫攻坚""产业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针对农村电商精准扶贫存在的基础设施制度不完善、法律制度不健全、监管制度缺失等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期望通过相应的举措助力精准扶贫,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2.
湖南省龙山县岩冲村位于武陵山区酉水河旁,与里耶秦简发掘地一水相连,天然资源禀赋充足,但交通区位受限。随着精准扶贫政策的提出与实施,如何破除地理位置的不利因素,发挥特色资源禀赋优势,实现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针对致贫原因找症结,破除贫困找依据,实地调研找方法,借鉴经验,请专家把脉问诊,综合研判找路径,结合地域优势,合理利用文旅IP资源禀赋,通过"村党支部+合作社+乡贤+农民"模式以"三起来"促"三变",激发内生动力,促成农旅文融合发展,拓宽农民就业渠道,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实现农民分享社会发展红利,实现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共建省级美丽示范乡村。走上"既有金山银山,更有绿水青山"的绿色发展轨道,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3.
4.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为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乡村振兴需要迎合人们回归热土的意愿,要发展更离不开好的政策来扶持。现阶段,乡村基础设施落后,生态资源遭到破坏,人才流失严重,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乡村振兴的道路。文化产业是新兴的产业,其前景广阔,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文化产业相结合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乡村文化产业依托区域和民族地区的文化资源,将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传承、产业开发和创业就业融为一体,将美丽乡村、风俗文化、历史文化等特色资源有效的整合在一起,增加乡村发展动力,与乡村振兴战略高度契合,是乡村实现振兴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5.
6.
彝族文化广泛渗透到彝族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彝区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精神基础,深刻影响着个体和社会的 发展。而具有广阔前景和无限潜力的彝族文化,对彝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屏山县积极发掘和 激活彝族文化,整合彝族文化资源,培育彝族文化特色产业,优化产业经济结构,使彝族文化产业成为乡村振兴中的支柱性产 业。创新彝族文化,助力乡村振兴,让彝族文化守护彝族人民的精神家园,提升彝族文化自信,带动社会经济发展,脱贫致富路 越走越宽,让农民享受到彝族文化带来的乐观感和成就感,为屏山彝区的脱贫、减贫提供了新路径。  相似文献   

7.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打赢脱贫攻坚战。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我国精准扶贫的重点区域,致贫因素复杂,扶贫任务艰巨。基于秦巴山区农户的调查数据,运用A-F测度方法对农户多维贫困进行测度与分解,并运用Probit回归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户在厕所类型、做饭燃料、健康状况和受教育程度等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贫困现象普遍。K=3时,农户多维贫困发生率高达90.56%,多维贫困指数为0.391 6;农户家庭65岁以上人数、耕地面积、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对农户多维贫困有显著正向影响;户主婚姻状况、受教育水平、健康状况、家庭人口数量等对农户多维贫困有显著负向影响。建议从生活水平、健康医疗、养老保障和教育等方面进行重点扶贫,使农户早日脱贫致富。  相似文献   

8.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十四五”时期的重要任务,这需要社会多元力量参与,发挥集体优势,共同达成。高校是社会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参与乡村振兴战略既有现实条件,也有历史基础。高校参与精准扶贫工作对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参考价值和启示意义。基于对高校参与精准扶贫工作实践与成效的反思,得出以下结论:高校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做好组织管理、主体间互动、实践路径三个关键环节。首先,关于高校内部的组织管理环节,既要坚持和完善科层制的形式,也要发挥权威的感召作用;其次,关于高校与其他参与主体间互动环节,既要构建协同体,也要创新互惠机制;再次,关于探索和创新实践路径环节,需要坚持整体视角,关注社会结构的各要素,推动社会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9.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时期形成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治理机制,如精准化治理机制、协同治理机制、驻村帮扶机制、监督考核机制等,这些经过实践验证的宝贵经验为乡村振兴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基于乡村振兴所具有的全面性、整体性、持久性、复杂性等特点,脱贫攻坚成果需要进一步拓展,才能更好地应用于当前农业农村的发展实践中,主要表现在精准识别乡村治理问题、实施网格化治理、进一步强化社会和市场力量、完善议事协调机构运转、因村派人、建立驻村帮扶长效机制、深度整合调动各类监督主体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11.
乡村振兴是一项国家战略,乡村景观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景观是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然而当前乡村文化在这一载体上的丢失现象日趋严重。如何使乡村景观建设体现乡村历史和文化的传承,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深入剖析文化景观衰退的原因,结合历史和文化传承价值的多元化和内外部特征,从物质和非物质层面提出文化传承型乡村景观规划建设的方略,即从四个方面的内涵要素来科学规划:维护乡村自然资源景观格局的连续性;优化原有乡村规划布局,构建现代乡村文化景观新格局;保留修复原有乡村建筑,传承创新凸显地域文化特征;提炼乡土特征符号,发掘乡村文化深厚底蕴。从三个方面来构建多方协调引导机制:政府引导,建立多层次的政策引导与规划体系;社会协同,多方参与共同推动;发挥文化自觉,引导村民主动参与和维护乡村景观建设。  相似文献   

12.
乡村振兴背景下脱贫人口面临的生计风险及其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贫困的发生是与生计的不确定性和脆弱性联系在一起的,生计风险是脱贫人口返贫的核心因素之一,基于脱贫户生计风险的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脱贫人口面临收入结构不合理、来自政府转移性收入偏高、对扶贫福利政策依赖度大、家庭病残抚养比偏高、易地搬迁导致的耕地等自然资本减损、生计多样性下降、家庭负债、社会资本匮乏等诸多生计风险。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的衔接中要注重保持巩固脱贫财政投入的持续稳定性,把健康中国建设与健康扶贫结合起来,把易地搬迁扶贫社区产业的全面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注重培育脱贫人口社会资本,发挥好资金互助会等集体经济组织的作用,进一步筑牢脱贫人口生计资本基础,降低生计风险,真正脱贫致富。  相似文献   

13.
产业是乡村最为重要的经济基础,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要务,通过产业兴旺实现扶贫开发,是精准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路径。陕西在产业扶贫实践过程中,涌现出了省供销合作社主导的“政府(扶贫办)+供销社(供销企业集团)+农户(贫困户)+企业(合作社)+金融(保险)”模式、以商南、延长为代表的“先借后还”无本脱贫模式、以大荔、洛南为代表的扶贫资金量化折股模式、千阳县 “项目超市”菜单式扶贫模式、白水县的 “果园托管”模式、榆阳赵家峁村的“三变”等模式。本文通过对典型模式的分析,提出在推进产业精准扶贫过程中要尊重扶贫对象的主体地位,适度兼顾扶贫政策的公平性,充分发挥财政扶贫资金的引导作用,积极调动新型经营主体参与扶贫开发的积极性,并优化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群众的利益联结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产业扶贫的辐射带动效应。  相似文献   

14.
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措施,而当下开发文创产业面临文创开发授权主体模糊、传统文化价值被篡改与歪曲、文创产品被侵权等困境。在借鉴美国文创开发著作权高强度保护政策及法国文化遗产开发中“文化保护原则”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明确文创产业开发主体、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法律规制、强化开发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破除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产业开发困境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加强农村公民道德建设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是实现“产业兴旺”的前提条件、“生态宜居”的有效举措、“乡风文明”的关键环节、“治理有效”的核心所在和“生活富裕”的基础保证。现代化进程中社会个体的崛起在增进广大农民现代性意识、促使农民群众走出传统的同时,也给农民的精神世界和道德认知带来新的挑战,农民的价值判断趋于多元、公共精神趋于式微、集体观念趋于弱化,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发挥不够突出,农村公民道德建设面临着多元整合困境、公共性培育困境、价值取向困境和组织保障困境。新时代,应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农民,增进农民的价值共识,夯实农村公民道德建设的思想基础;发挥农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作用,培育农民的公共精神,夯实农村公民道德建设的社会基础;以乡村文化构筑新型乡村社会“共同体”,重塑农民的集体主义意识,夯实农村公民道德建设的文化基础;以提升组织力为主要目标,激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活力,夯实农村公民道德建设的组织基础。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九大将乡村振兴上升为国家战略。乡村振兴和文化建设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围绕地方特色文化与乡村振兴的辩证关系、耦合机制展开研究,符合乡村振兴、文化发展的时代趋势和客观规律,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运用历史和理论相统一的逻辑,可以引申、推导出乡村振兴的文化向度以及地方特色文化与乡村振兴的对应性。地方特色文化之所以能助推乡村振兴,在于乡村振兴的文化向度和两者间的多重价值契合。在推动地方特色文化传承发展及其嵌入、助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需着眼于乡村社会结构的系统性、整体性,牢固树立乡村大文化观、全面振兴观,构建系统完善的文化开发嵌入机制和体系,最终优化乡村振兴效能。  相似文献   

17.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中国的贫困样态发生转型,相对贫困问题日益凸显,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缓解新时期 的相对贫困是乡村振兴初级阶段的重要课题。 在分析相对贫困多维表征和治理困境的基础上,根据“三支柱”的治理策略,建 立了“制度供给—能力提升—机会公平”的分析框架。 以乡村振兴战略为主要抓手,通过提升贫困人口可行发展能力,发挥基 本公共服务的减贫效应,促进农村产业发展等路径,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建立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提供可行参考 路径,为新时期实现乡村振兴目标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8.
干部作风问题关乎人心向背、关乎党的生死存亡。农村基层干部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坚力量,其作风是否过硬,直接关系到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农村的贯彻执行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成效。当前,农村基层干部作风建设仍然存在理想信念不坚定、对理论学习不够重视、服务意识不强、担当精神不足等薄弱环节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深化干部作风建设必须努力把扶贫领域干部的优良作风继承下来,发扬下去,筑牢思想作风、树立良好学风、严实工作作风、锤炼领导作风,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强作风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