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学家写历史小说是我国的文学传统.从前人褚人获、钱基博到今人周远廉、廖心一、王曾瑜等,都表明了历史学家写的历史小说,由于他们的深厚历史素养,使其作品的历史真实性,一般作家难以企及.不应当把演义体裁排斥于历史小说之外.历史学家们创作的历史小说,给历史小说创作领域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但至今并未引起文坛足够的注意,更被文学评论家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些年来作家们创作的历史小说,虽然成果不少,有几部优秀作品,但还缺少黄钟大吕式的经典之作,近年出版的作品,总体上质量下滑,很大程度上是历史真实性成问题.这些作家应像历史学家那样严肃对待历史,下一番苦功.而写历史小说的历史学家,则应加强文学修养,使小说更有可读性.  相似文献   

2.
《新战争与和平》是一部以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日战争为题材的长篇历史小说。作家李尔重以纵观历史的气魄、全面再现时代生活的写实笔墨,将中国人民十五年艰苦抗战的整个历史进程尽收眼底,为人们提供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抗战历史画卷。与当代其他许多历史小说相比,这部书有着它明显的独特之处。其一,它更侧重于史实,而不象大量的历史小说那样更侧重于文学性。历史小说既然是历史与文学的结合,便至少有两类,一类侧重于文学,一类侧重于历史。在侧重于文学性的小说家那里,历史事件往往只是一点因由,一种背景。而在《新战争与和平》中,历史事件却成为叙述结构的主线,成为被作家正面地、详尽地展示的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专门从事历史小说创作的作家是没有的,但现代历史小说作为一个文学品种却在"五四"时期就出现了.1922年鲁迅的《补天》便是现代历史小说的一篇发轫之作.自此以后,一些著名的现代作家如郭沫若、郁达夫、王统照等也先后开始了历史小说的创作.到了三十年代,茅盾也秉笔创作历史小说,鲁迅则在这个时期又连续写下了五篇历史小说.除鲁迅、茅盾而外,郭沫若、巴金、郑振铎、严敦易、施蛰存、宋云彬等均有历史小  相似文献   

4.
在孙犁的作家修养论中,"道德"是作家修养的第一要义,是作家的为文之道,以传统儒家文化伦理道德为核心;"理想"的两个层面——人文理想与政治理想——分别代表了对孙犁影响颇深的五四现代文化和革命文化对作家修养提出的要求,是作家创作的灵魂,与对作家的道德要求互为补充;"热诚"是作家创作的动力,是保证作家高尚修养能够提升作品格调的有效途径,只有通过这一环节才能实现人格与文格的统一,达到孙犁所倡导的作家修养与文学创作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正> 中西历史小说范围十分广泛,涉及的作家作品亦十分繁杂,它们又各自经历了不同的历史发展过程.为使研究对象不致漫无边际,本文所论将限于中国和西方的古典历史小说,而不及于中国和西方现当代作家所创作的历史小说.  相似文献   

6.
"架空历史小说"是近年兴起的一种新类型小说,作品众多,影响日大.从总体上看,它已形成三种主要叙事模式,并具有科技决定论和进化历史观、"代入"快感和情感宣泄、启蒙心态和民间立场、文类混杂和文本互涉四个主要特征.它的最早源头可追溯到<庄子>杂篇中的<盗跖>,晚清"翻新小说"是它的叙事传统,鲁迅的<故事新编>的创作理念以及新历史小说中的部分小说的情节模式也给予它启发,而日本作家田中芳树的<银河英雄传说>和中国作家黄易的<寻秦记>则是它们的直接模仿对象.从主导叙事语法和审美品格来看,"架空历史小说"仍旧属于历史小说类型,属于一种新的类型历史小说.  相似文献   

7.
雷鸣  马景文 《河北学刊》2006,26(1):154-157
时代的差异、西方当代文学与史学观念的介绍与引进,以及作家自身独特的境遇,促使新历史小说作家彻底抛弃了以往革命历史小说的历史观、文学观,颠覆了既往革命叙事的经典模式。革命叙事在新历史小说中呈现出对革命起源神话的终结、革命历史叙述的重组、革命英雄的沉落等截然不同的景象,表现了拓展历史生活扇面的趋势,但对革命历史的随意处理或编制也有取悦、迎合大众文化之弊,革命历史被演绎成纯粹的幻想,其颠覆性破坏给以后的小说创作以警示。  相似文献   

8.
优秀的历史小说家总是能以现代意识烛照传统文化和历史情境,能在作家意识与史家意识间找寻到和谐的叙事节点.安徽作家潘小平的<翁同龢>就是近年来当代文坛不可多得的一部历史小说佳作.作家以文化观照与反思为本位,由翁同雠这一历史人物发掘出了晚清社会纷繁复杂的历史情感、文化生态与人生命运.  相似文献   

9.
历史的眼睛在这里格外明亮─—新历史小说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的眼睛在这里格外明亮─—新历史小说略论欧阳明时至今日,在新写实小说多少有些落潮的背景上,新历史小说由潜而显,蔚为壮观,著名或因此而著名的作家有余华、格非、乔良、周梅森,叶兆言、李晓、苏童等,可以列出一大串明星作家名单。因此,对新历史小说的关注与归...  相似文献   

10.
历史小说是一种沟通历史与现代、古与今不同时空的独特文类。在十七年泛政治化语境下,历史小说借助"历史"的外衣"乔装打扮",在历史叙事的主题方面显示出对主流意识形态权力话语的偏离,具体体现在:象征性叙述构成了对现实的某种讽喻或隐射;凸显和强化了作品的苦难主题;充盈的人情和人性描写。但有必要指出的是,历史小说作家"为平衡而达到某种妥协"的"偏离"又是极其有限的。  相似文献   

11.
杨建华 《中州学刊》2006,2(4):235-239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全球化语境赋予了历史小说特别的意义与价值。作家们民族文化认同的坚定立场、重塑民族精神的精英意识和纯熟的传统叙事方式,造就了一大批轰动一时的历史题材佳作。然而,在历史传统的理性批判、文学叙事的现代性等方面,历史小说也表现出难以超越自我的悖谬性困境。  相似文献   

12.
张倩 《江西社会科学》2023,(11):109-115
在中国历史小说的坐标上,现代历史小说具有一套完整且独立的体系。目前学界对现代历史小说的研究大多倾向于小说文本内容或形式方面,很少有学者将现代历史小说家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现代历史小说是由作家创作、作品以及阅读传播等多种要素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因此,运用新历史主义方法对现代历史小说家这一创作主体进行解读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从新历史主义的理论角度分析,现代历史小说家的历史典籍阅读过程具有自身独特的逻辑肌理。他们首先与历史典籍产生了文化互通的“共鸣”,并进一步识读出历史典籍包含的异质元素即“惊叹”阅读。在“共鸣”与“惊叹”交集的基础上,现代历史小说家最终以“症候阅读”的方式洞穿历史表述的连续性,从而获得重新书写历史的权力。  相似文献   

13.
日本近现代历史小说对中国现代历史小说文体的发生有着重要的影响。作为日本近现代文学现代性意识与观念发展的结果,“历史小说”与“历史的小说”的定义与区分,影响到鲁迅和创造社作家郁达夫对历史小说的理解,他们分别创作出“新编体”历史小说和纯主观的“历史的小说”的同时,也为中国现代历史小说文体的发生开创了两种模式。  相似文献   

14.
赵黎波 《晋阳学刊》2006,(4):105-109
先锋作家的历史小说创作真正体现了新的叙事手法和历史观念。先锋历史小说的内在精神更多地与海登·怀特的“元历史”理论相通,而且“元历史”理论的弊端——认为历史是文本,否认历史客观真实的存在,同样是先锋历史小说的不足所在。先锋历史小说创作存在着自身的矛盾:在解构历史的同时质疑着历史真实的存在,却又企图在自己的叙述中重新结构历史的真实。可以说,先锋历史小说的创作仍然没有摆脱“真实”的缠绕。  相似文献   

15.
薛忠文 《齐鲁学刊》2004,(2):158-160
“新历史小说”力求保持历史的原生态,而不再成为教科书的知识补注。“新历史小说”突破了过去单调划一的历史发展模式,对现实社会和当代人性进行总体性观照。“新历史小说”作家真实地反映历史,而不作简单的价值评判。  相似文献   

16.
新历史小说在统一的历史时间大背景下改写历史,它对历史的诉求不在于描述真实的历史,而在于创造了一个新的叙述的世界,以表现作家对历史人物、事件和文化传统的怀恋,以及个人主观意志与欲望的重述。它创造的是一个将历史的实在与历史理解的实在糅合并物化为一个新的世界,体现着作家的主观性历史思维和历史体悟。这就形成了新历史小说的一个鲜明且重要的特点———主观意志下的历史的有序与无序。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的发生,与古代传奇文体有着密切的关联.现代作家不仅从本事的角度仿作传奇故事,创作了仿传奇的历史小说,而且也从形体的角度拟作历史传奇,写作了拟传奇的历史小说.前者在情感故事中重塑了女性的形象,对女性进行了新的发现,后者则从文人传奇中接续了中国文人的传统,并展示了其现代性的特征.二者作为现代历史小说的传奇体,以"再续传奇"的方式参与到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的发生中.  相似文献   

18.
杨继兴在《长篇历史小说传统形式的突破》(《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3期)一文中认为:李劼人长篇历史小说的独创性在于:“历史观念的进步导致了创作模式的革新,而新的模式使作家摆脱了古典历史小说作家单纯从上层统治集团和显赫历史人物活动中理解、把握历史的孤立性、狭窄性、片面性,达到了对历史生活更广阔、立体、深刻的表现。这些变化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它是中国长篇历史小说的一次空前的解放,标志着这一叙事文学的特殊种类由古典形态向  相似文献   

19.
由于历史、现实、文化上的多种原因,以中国历史为舞台背景、以中国历史人物为描写对象的"中国题材历史小说",在当代日本文学中呈现出日益繁荣的景象,半个多世纪来先后出现了五代作家,形成了显著的梯队结构。中国题材历史小说在取材上偏重于中国古代史而相对忽略近现代史,总体倾向是褒扬中国历史文化,在审美形态上有尊重历史与疏离历史、求真实与求幻美两种基本倾向。  相似文献   

20.
论90年代的历史题材小说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0年代的历史题材小说已走向一种集体性的丰收和成熟。从文学成就和内在结构上看 ,它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 :一、姚雪垠的《李自成》四、五卷为代表的老作家的传统经典的历史小说创作 ;二、凌力、刘斯奋、唐浩明、二月河等中年作家创作的带有明显人文意向与历史还原性质的历史长篇 ;三、苏童、格非、叶兆言、刘震云等年轻作家创作的充满主观化、在思想艺术上颇具先锋性的新历史小说。这三种类型的作品各有自身的功能价值。未来中国历史题材小说的前景 ,也许就在他们彼此最大限度的“包容”与“综合”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