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用社会生态史的立场,对端午风俗特别是饮食和防疫习俗进行新的考察,可见:端午风俗根植于古老的"恶月"观念,其主题是通过各种活动,顺应时气之变化,应对溽暑季节不利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威胁。作为端午的标志食品——粽子"取阴阳尚相裹未分散之时象"和因屈原而作等说法,均系后人的曲解和附会,实则具有古老悠久的南方饮食文化渊源,是端午民俗主题下的一种功能食品,其产生和流传的情况反映了饮食方式与风俗对于生态环境的密切依存关系;以避邪、止恶、驱毒和防疫为主的端午民俗事象非常繁杂,但具有其内在的文化逻辑,既反映了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命活动的影响,亦反映了古人对环境威胁的认识和应对。  相似文献   

2.
一、导入新课
  师: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曾说,“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生活抒情诗”。今天,我们一起跟随汪先生走进高邮,去品尝“端午的鸭蛋”,感受生活的诗意。  相似文献   

3.
从源流来看,自然环境是中国端午节风俗类型变异和文化多样性的地理基础,包括生活方式、区域经济、地域文化氛围等在内的人文环境决定了风俗发展走向。比较韩国江陵端午祭与中国端午节的异同,中国是源,传到东亚文化圈其他国家不排除与当地的文化整合使其地方化。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期的中国,应该高度重视传统文化保护,否则影响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民族主义情绪,同时,有丧失民族文化身份和文化之根的危险。我们既要批判"文化帝国主义",摒弃狭义的民族主义,也要彰显自身的民族文化身份,保持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4.
端午是汉文化圈国家共有的民俗节日,中韩两国的端午在起源、节俗上有诸多相似之处。中国端午以悬艾、竞渡和食粽为主要特征,韩国端午以着端午妆、祭神和食艾糕为主要特征。韩国端午继承了中国古代的端午传统,又融合本民族文化的要素,是全民引以为自豪的国粹。  相似文献   

5.
端午与佛教     
张应斌 《船山学刊》2008,(2):129-132
中国传统节日端午深深地渗透到佛教中:端午起源的真正原因见于佛典。一些失传的端午古俗在佛教中保存。端午发生的事入栽佛典。  相似文献   

6.
彭丹华  刘红麟 《云梦学刊》2013,34(2):52-55,63
刘石林生长于汨罗,长期担任汨罗屈原纪念馆馆长,怀着对屈原的深厚情感而潜心于楚辞研究,出版专著《汨罗江畔屈子祠》,发表了数十篇论文。他的楚辞研究以屈原与汨罗为中心展开,将屈子祠管理与屈原研究相结合,将文献研究与实地考察相结合,将屈原研究与汨罗地方历史文化研究相结合,涉及到屈原遗迹、屈原作品、端午风俗等方面,观点时常能出新意,予人启迪,充溢着田野考古的芬芳,形成了屈原研究的显著特色,也为宣传屈原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端午祭祀屈原可以上溯到东汉灵帝以前,端午纪念屈原的诸多习俗是以汨罗、武陵为中心发散性传播的。朝廷公祭屈原始自唐玄宗天宝年间将诸祠庙增入祀典后,规定春秋两祭,明太祖圣谕五月五日岁时至祭,今台湾五月端午和十月水仙诞辰两次祭祀屈原。端午纪念屈原或可谓屈原五月五日沉江的民俗证据。  相似文献   

8.
端午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阶层的民俗事项的地方性知识,包括仪式、饮食以及娱乐等,共同构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端午文化丛”.中国端午文化传入日本,受到日本文化的接受视域影响,形成了不同的特点,也显示出日本文化的心理差异.  相似文献   

9.
农历五月五日,俗称端午节。当今学者多引周处《风土记》中的相关记载,证明"端午"作为节日名称在魏晋时期已经出现,并有端午曾经泛指五日、并非专指五月五日的说法。然而,较早引用《风土记》的《玉烛宝典》、《艺文类聚》诸书中均作"仲夏端五",并未有"端午"字样;而且种种文献表明,盛唐以前,社会上普遍使用的节日名称是"五月五日"。"端午"成为节名并迅速流行开来,是唐代的事情。"端午"也从来没有泛指过五日,它在出现伊始,就只是"五月五日"的专称。  相似文献   

10.
明清苏州社会,各风俗层之间彼此联系、相互影响,表现为:上层风俗不断引领社会时尚,中层风俗日新月异,城乡社会风俗相互渗透,民众风俗的逆向传播不时对上层风俗造成影响。这种相互影响的特点,在我们看来不仅带来风俗层的良性互动与交融,更为苏州社会的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11.
端午节起源于夏,最初应该是带有驱毒辟邪意义的节日.从东汉时候起,屈原形象开始嵌入端午民俗中.端午民俗中的屈原形象大致经历了由悲剧人物到冤死忠臣的演变.由于屈原忠正伏节、敢于直谏的忠臣形象既符合封建时代统治者的要求,又能切合普通民众对忠臣良将的渴求,数千年以来,屈原形象在端午民俗中被不断神化.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风俗与礼制、风俗的上行下效两个方面,探讨了明朝人风俗论的基本内容,以及明人为改善风俗所采取的诸多移风易俗的措施,进而指出明代社会风俗的特点及其影响。文章指出,自明代中期以后,民间百姓受到了商品社会的洗礼,民间风俗随之也开始受到了商业的冲击,导致原本朝廷用来规范人们行为或改善风俗的政策、措施,无不流于形式。与之相应,在风俗论上也出现了一些新的观念,诸如在礼、俗关系上倡导礼因俗制或将礼简单化,以及肯定崇尚奢侈的社会风俗。  相似文献   

13.
民国时期风俗文化的现代转型,呈现出传统风俗文化的现代转换、西方风俗文化的渗透和传播、中西新旧风俗文化的会通融合三大路径多元并进的格局。伴随着社会风俗现代化变迁在以上三个层面上的演进,国人的生活空间日趋扩大,生活方式日趋丰富,精神面貌为之一新。  相似文献   

14.
论龙舟文化的三个发展阶段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屈原、端午、龙舟,三位一体,形成了中国民族文化的一个分支──龙舟文化。屈原,借端午与龙舟,走向千家万户,走向世界;端午靠屈原与龙舟,获得生命与活力,形成了自己节日的民族特色;龙舟,因了屈原与端午,由一般的水上载体而成为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象征。龙舟文化,是我国特有的文化形态,源远流长,历代壮其流,莫可穷其源。龙舟竞渡,从原始萌生,形成传统.划入现代.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从价值取向的视角看,龙舟文化可以描绘成这样三个发展阶段:原始萌生阶段的俗民文化——两晋以前。以纪念屈原为主题的精英文化——南北…  相似文献   

15.
郭嵩焘的"人心风俗"论在道德、学术、政治的三重视域融合中展开。人心风俗基于道德,道德是人心风俗改革和建设的核心内涵。人心风俗明于学术,学术是人心风俗改革和建设的理论基石。人心风俗本于吏治,政治是人心风俗的改革和建设的根本手段。由此也展现了一位儒者的儒家哲学精神:接受分殊的开放精神、因时因势的通变精神、建立善政的制度精神、德才并重的人才精神。  相似文献   

16.
本文提出的“风俗诗”,是指选取风俗题材并集中表现风俗事象、凸显风俗文化的诗作,它与以风俗事象起兴和借风俗素材抒怀的诗歌有质的不同。中国诗歌发达的《诗经》时代和唐宋时期的诗歌创作表明,风俗诗历史悠久,数量宏巨。作为裹藏着民族文化基因、情感之根和时代精神的风俗表征的“风俗诗”,拥有其他题材的诗歌所难以承载的厚重内涵。风俗诗自鸣天籁的艺术风神,也为追求自然高妙境界的诗人提供了艺术借鉴。唯有独立意义的“风俗诗”,才能使这一类诗歌恰切归位。  相似文献   

17.
风俗是诚信的一个大背景,诚信是风俗的核心内容之一.顾炎武的风俗论指出:风俗关乎人道之存亡;风俗首先在于庙堂之提倡,其次在于乡党之维持;上倡之以名教,下重之以清议,再将此信誉延及于子孙,则可以救法制之偏,以保风俗之醇美,诚信之大昌.在自利的前提下,诚信永远只是相对的,绝对的诚信标准不存在.  相似文献   

18.
帖子词是宋代出现的一种新文体,是由学士院所撰进的皇宫门帖用诗,主要用于立春、端午两节。通过对现存王曾、夏竦与晏殊三人作品的考察,笔者认为最早的帖子词是夏竦写于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十二月立春前的《春帖子》,具体时间在十二月初十五至十九之间,当时的任职是礼部员外郎、知制诰。晏殊紧随其后,其一组《端午词》写于天禧二年(1018)端午前,当时的身份为左正言、直史馆,升王府记室参军。由此可见早期帖子词并非为翰林学士所作。  相似文献   

19.
消费风俗学的研究对象是消费风俗运动形式及在这一运动过程中反映的各种社会、经济现象与社会、经济的关系及其规律。消费风俗即人们所认为的关于消费的风俗习  相似文献   

20.
从某种意义上说,风俗文化的本质是娱乐。宋代是一个风俗文化高度发达的时代。风俗文化的高涨,扩大了宋词的社会需求,为宋词的娱乐消费提供了广阔的市场,这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宋人词选的编纂,促进了宋人词选的兴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