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有股全流通已成为影响我国股市乃至总体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利用有关统计资料,从我国股市资金供求关系的角度分析了国有股全流通对我国股票市场总体价格的可能影响,认为我国股票市场的分割性导致我国股市资金供给长时间的短缺或过剩,股价与国际市场价格背离,并联系实际,提出了解决国有股全流通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运用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研究在宣布国有股减持前后两个阶段的我国股票市场日收益率的波动,反映了中国股市的决策者推出的一些鼓励政策,刺激了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使中国股票市场在一定程度趋于成熟。  相似文献   

3.
基于我国商品期货市场和股票市场日度数据,运用状态空间模型对商品期货市场和股票市场的动态关联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的商品期货市场和股票市场之间是相互影响的,表现为同向联动,2000年以来股市价格变动对期市价格的影响程度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但是相对来说期货市场价格变动对股票市场价格的影响程度更大一些。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一般均衡理论的视角分析了股票市场供给、需求和价格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沪深股市历史上价量变化揭示了股票投资需求是影响股票价格趋势性波动的直接原因,提出防止股市大起大落,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做好培育投资性需求、稳定股市资金供给、引导市场对"大小非"资金流出的正确预期和切实维护中小投资者权益等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5.
国有股减持是国有经济战略调整的一个重要环节 ,国有股减持与全流通是当前我国证券市场亟待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尽管以证券市场来减持国有股方式暂停 ,但国有股减持问题仍然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需要正视的问题。今后国有股减持应当坚持市场化减持原则 ,选择合理的减持方式与定价机制。  相似文献   

6.
自1986年9月26日“飞乐音响”和“延中实业”两种股票被批准正式上市交易从而拉开新中国股市的序幕以来,我国的股票市场历经近十年,已有相当发展.但是,现阶段我国的股票市场不仅与世界上其它地区的股市相比显得还很落后.而且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亦相差甚远.考察世界各股市,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股市发展的历程,不难发现成功股市的获得,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综合结果.虽然说影响股市发展的因素纷繁众多、其相互关系错综复杂,但归结起来看,大致上可区分为来自股市外部的环境变化所形成的影响因素和源于股市自身的内部变化所形成的影响因素两大类,它们如同事物的外因与内因的相互关系一样共同影响决定着股市的发展变化.故本文拟从这两方面就影响我国股票市场发展的主要问题进行粗略探讨.  相似文献   

7.
我国股票市场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就,但却远未成熟,投资者集体非理性和“政策市”特征突出.为深入研究我国股票市场波动的内在影响因素,有必要尝试构建纳入货币政策和经济表现对股市波动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利用经验数据实证检验这一股市波动的内在影响机制.实证结果表明,我国投资者对货币政策的反应远大于宏观经济信息.为此,应当从股票发行市场化改革、投资者价值投资教育以及加强信息披露监管等方面入手以促进股市平稳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意在对中国股市的特殊性现象作出解释 ,认为政府调控、国有资金入市、国有股“一股独大” ,是认识中国股市的三个约束条件。政府以计划性手段 ,垄断上市资源 ,创造垄断租值 ,减少市场间竞争 ,调控股市运行 ,使股市规范更为困难 ;国有股“一股独大”且不流通 ,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国有企业固有性质和特点并未根本改变 ;国有资金入市对于其使用者成本随监管松紧变大变小 ,也是股市非常波动的一个原因。中国股市的这种状态 ,并未违反柏拉图情况。但是随着各种约束条件的改变 ,中国股市的特点也会逐步改变。  相似文献   

9.
论国有股减持及其理论缺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国有股减持遭遇挫折蒙受经济损失 ,同其设计思路背后的主要理论依据 ,尤其是广泛流行的“全流通”观点存在着理论上、政策上的缺陷有关。无论是经济学家看好的减持可以按规范理论推动改革深入进行 ,消除“一股独大”实现“全流通” ;还是政府部门认为的减持可以筹集社会保障资金 ,都被国内外的市场实践证明是行不通甚至是适得其反的。增加国有资产流通性的正确办法是建立“国有股流通稳定基金”。同时中国建立自己的证券市场和现代企业制度 ,不应盲目地把美国市场制度作为规范模式  相似文献   

10.
论中国股市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中国股市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思路□许经勇徐清军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股票市场也在我国建立和发展起来。短短几年,股市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总体相对而言,我国股市仍然稚小、脆弱,市场承受力有限,目前仍未完全摆脱徘徊的状态。我国股市尚待继续深化改革和不...  相似文献   

11.
中国股市的非市场性及矫正董腊发,周虹(华夏证券湖北有限公司)(中南财经大学)经过10余年的努力,我国的股票市场已经发展成以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为核心辐射全国的庞大资金市场。蓬勃发展的股票市场,推动了我国企业股份制改造的进程,促进了生产要素的...  相似文献   

12.
股票市场上的供应需求之间的均衡,才能促进股市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但应当看到,中国股市供应与需求失衡的矛盾,需要及时解决。一、中国股市有效需求不足相对于我国证券市场巨大的供应压力,有效需求却相对不足。所谓有效需求不足,是指投资于股票市场长期资金不足,缺乏一定数量相对稳定的资金作为支撑股票市场的主要力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我国大多居民收入水平还不高的情况下,居民储蓄的首选方式仍是银行存款而非投资于股票市场。我国居民的储蓄倾向很高,居民储蓄存款余额高达5万亿元,但在以取消传统的劳动保障…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探讨了减持国有股的核心目的,国有股减持的比例问题,减持公司的选择原则和国有股减持与保证股市稳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我国货币供给、资产价格与通货膨胀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壮大,货币供给压力还有一个新的流向:以金融市场为代表的虚拟经济部门.货币供给流向的这种变化使得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之间的稳定对应关系转变为货币供给、资产价格与通货膨胀三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通过分段检验我国货币供给、资产价格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动态关系,发现2005年股市改革与扩容之后,我国股票市场对货币供给起到了明显的分流作用,这种作用影响了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之间稳定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5.
薛瑞鑫 《学术论坛》2007,30(7):103-105
股票市场与货币政策调控之间存在互动关系,而且越来越密切.股票市场的发展深刻影响着货币的供给需求、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货币政策调控目标,而货币政策通过货币供应量变化、利率变化等调控手段也在影响着股票市场.在我国股市深刻变化的今天,对股票市场与货币政策调控的关系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我国股票市场对货币政策传导效应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股市融资规模的不断扩大,股票市场已成为货币政策传导的一个现实可行且日益重要的渠道.我国应当从完善股票市场、宏观环境和货币政策等三个方面来提高我国股票市场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门限广义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TGARCH模型(p,q,r)和上海股票市场2002年1月4日至2008年12月31日期间的上证指数日收盘价,得到TGARCH(1,1,1)模型.模型显示我国股票市场中理性羊群行为和非理性羊群行为对股票价格波动的冲击作用是非对称的,且理性羊群行为冲击作用小于非理性羊群行为.结论与我国股票市场上存在的羊群行为所反映出的股市价格"缓慢上升"、"陡然下跌"现象一致.  相似文献   

18.
国有股减持的法律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有股减持是证券市场上的焦点问题之一。2001年6月,减持方案正式出台,但其制定的初衷与实施效果大相径庭:股市应声暴跌,股民损失惨重。其根本症结在于此次国有股减持缺乏法律依据,与我国现行法律有诸多冲突之处。因此我们应正视此次国有股减持方案的缺陷,从法律角度审视国有股减持问题,以先立法后减持的方式来保障国有股成功减持。  相似文献   

19.
试论我国证券市场的有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鹏 《江西社会科学》2002,(10):171-173
证券市场是否有效是证券价格对市场信息的反应程度。而在我国,证券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股票市场,根据对深沪股市1995年以来的检验表明,我国股市基本呈弱式有效市场。本文就现阶段的证券市场效率问题作出简要的阐述,同时,运用市场有效理论并结合当前我国证券市场有效性程度不高的特点,提出应加强监管,保证证券市场公平、有效和透明。  相似文献   

20.
<正> 一、社会主义条件下股票市场“利”大于“弊”从深圳试点来看,股票市场主要显示出有如下作用:第一、聚集社会闲散资金和吸纳外资,满足建设资金的需要.我国的建设和改革需要大量的资金,而目前除银行储蓄外,还有大量的货币资金分散在各个企业和城市居民手中,国外也有大量的游资待吸纳.通过创办股市,唤醒人们的投资意识,开辟新的筹资渠道,从而把大量闲散的消费资金转变为生产资金.据统计,深圳近几年累计发行2.7亿股票,绝大部分吸纳的是个人消费资金.其中利用股票形式吸纳的外资折合人民币达7000万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