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诗经》的篇什中包含“其”的有很多,风、雅、颂中的篇幅皆有,总计“其”字出现了542次。由于“其”字在十五国风中的出现频率为最高,共出现了230次,这对研究《诗经》中“其”字复杂的用法有重要意义。本文着重研究《诗经·国风》中“其”字作代词、副词、语助词等用法。  相似文献   

2.
《颂》诗中的“颂”字,历来多释为“容”,而《颂》诗本身则大家公认是周代宗庙祭祀的乐歌,是一种溶诗、乐、舞为一体的表演艺术。近世以来,有人提出异议。张西堂先生认为“颂”即“镛”字,为“镛钟”。此说虽在释字上有悖于传统说法,但仍认为《颂》诗含有歌乐舞蹈。最近,刘毓庆先生撰有《<颂>诗新说》一文(以下简称刘文),提出《颂》诗源于“诵”、即诵读,疑其本字为“用”,为宗教祭祀时开册朗诵意,并由此以为《颂》诗不是乐歌而是原始宗教诵辞。这就对《颂》诗的性质提出了与前人不同的看法。此外,他还提出大武乐章不入《周颂》的新说。笔者冒昧揣摩,觉得刘文不无不妥之处,故在此谈谈不同的看法,敬祈刘先生并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3.
<正>1936年,陈寅恪先生读了沈兼士《“鬼”字原始意义之试探》之后,评价说:“依照今日训诂学之标准,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此语提出一种由字、词观察历史文化的路径,在方法学上对于人文学术研究具有普适的指导意义。从文体学研究角度而言,我们也不妨说,“凡解释一体即是作一部文化史”。  相似文献   

4.
殷霞 《新天地》2011,(11):220-223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这是来自于《纲要》的“心声”。  相似文献   

5.
偏指副词“相”的修辞意义李索《说文·木部》:“相,视也。”作为虚词,“相”的常用意义是“互相”“交相”。但在文言文中,“相”字还有一种较特殊的用法,即有关AB双方一方施而不受,一方受而不施。如:A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卿置侧室,大夫有二宗,士有朋友...  相似文献   

6.
人们习惯于把“文化”与“文艺”并列,称为“文化艺术”,这个“文化”并非就是文化学意义上的“文化”,但也不无关系。刘勰写的《文心雕龙》在不同的语境中,共使用了337个“文”字,而“学文化”、“文化艺术”、“中华文化”乃至“人类文化”这些内涵和外延大相径庭的概念,始终使用着同一个“文化”词语,这说明其中确实存在着一种有机的、不可分割的联系。研究“文化”、“文化学”和“文化人类学”的学者,都把文艺现象作为最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加以考察;研究文艺的人,也要涉及文艺的文化  相似文献   

7.
文化发展的动因在于人类的创造性活动,包括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种的繁衍”活动和符号活动,文化在变迁中的一致性与差异性就是由于这三种活动所造成;而文化变迁的方式呈现出“多重时空层叠整合”特点,一种新文化的形成,是对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选择与重新解释而达到的“叠合”;故而,不可能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全球化”或“本土化”。未来在全球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融汇中出现的趋势可表述为“经济技术发展全球化,社会文化变迁本土化”。“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见解对立,于此得到了发生学消解。  相似文献   

8.
禅宗“不立文字”、“见性成佛”的教义,诗意地解决了自我超越与自我完善的宗教课题。它以一种极富魅力的文化智慧,契入到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之中,消除了佛圣与世俗生活的界限,用直观、生动的形式宣喻其独特的宗教教义,因而 其偈颂、禅诗、语录等,都极富诗的形象特征。禅宗内在精神的诗意化,是儒道文化精神 的宗教体现,是以中国文化心理为底蕴的。  相似文献   

9.
在人类社会中 ,“姓氏”归属公名,“名字”则为私人所有,是故本文专以制度创始 之先秦时期为主,研究该时期命名取字之状况,以凸显其所隐藏之人文精神。本文首先 述说了公名之兴起、“名”与“字”之别,以追溯“名、字”之渊源。其次,论述了先秦 命名取字现象:就积极五法与消极八避以呈现命名原则,并区分五种义类方式以明晰取字之 类型。其后,则透过上述现象,分由三大论点以呈显其人文精神:(一)由命名典礼揭露人文 之痕迹:1.“人”文之准备,2.命名典礼之人文意义;(二)由冠礼取字进入成人之人文世 界:1.践行礼义以为成人,2.男女有别以各竟其功,3.冠德励志以彰显人文;(三)由当 时之人物称号凸显其社会人文特质:1.先字后名以示尊名之义,2.以敬美之称标 榜礼文世 界,3.标明行次以注重家族伦理,4.提示封建伦理,5.注重职官之社会地位。文末,则 以理性发扬命名取字之人文精神作结。  相似文献   

10.
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特有现象,无论从狭义和广义上来说,都具有引导社会发展,影响社会性质,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社会意义。文化“软实力”是一国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社会意义的集中深刻体现。在冷战结束后的国际关系和国际竞争中,提升文化“软实力”成为增强国力的一种战略选择。当前,提升文化“软实力”必须正确把握和处理好几对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东门意象在《诗经》中表现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本文对东门意象的文化根源进行了探析 ,在《诗经》中的多重体现进行了解读。东门意象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源和独特的地缘根源。同时东门意象多重体现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 ,在古老的诗集《诗经》中多次出现 ,反映出了它的历史作用和文化地位。东门意象的文化蕴含丰富而又独特 ,是这一时期传统文化习俗的具体展现  相似文献   

12.
当代美国华裔文学重点表现了中国文化这一"他者"如何融入美国语境的问题,表现了中国文化如何与美国文化的碰撞、纠葛和对话。在中国文化的镜像中,华裔得以照见自己的存在,在美国语境之中建构华人的文化身份。美国华裔在文学作品中呈现出中国文化的复杂和多元,一方面,这是由于他们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地位不同,另一方面,这些作品中的中国文化书写和文化身份建构本身也是"一个产出的历史过程",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形势。  相似文献   

13.
今日京津冀文化圈源头的冀文化是中国古代地域文化中极具特色的一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京津冀区域文化的渊源和载体。冀域文化圈内发掘的大量新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及原始族群的大量活动遗迹表明冀文化的产生源于华夏族群的长期共生,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有形的历史文化载体及长期的繁荣为冀文化的研究以及挖掘冀文化的贡献,对探讨京津冀区域文化特征提供了可靠资源。  相似文献   

14.
建设和谐文化需要探讨文化冲突的根源。文化冲突的根源在于文化主体的内在矛盾、文化客体的内在矛盾、文化手段的内在矛盾。其中,文化主体的内在矛盾是文化冲突的最根本原因。只有深刻认识和正确处理这些矛盾,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代社会文化冲突问题。  相似文献   

15.
甘肃凉州所藏朱砂版《藏文大藏经》是弥足珍贵的民族历史文物,是凉州独一无二的民族文化典籍。文章论述了凉州版《藏文大藏经》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渊源,分析了该版本存在的可能性和基本条件,阐述了其重大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6.
文化政治在近些年的学术界频繁出现,正确认识文化政治的含义对于理解当前出现的诸多文化现象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后现代文化语境出发,对文化政治的当下意义进行了阐释和注解,特别是对后现代文化语境中的文化政治的源起、复合理论的交融、微观政治的倾向以及后现代文化语境中文化政治的两个重要表现: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进行了概述和阐释,对当前文化政治的含义理解有着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采用实地考察法、访谈法、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对江苏省建湖“十八团”杂技的起源和发展进行追踪调查,从体闲角度以文化视角对建湖“十八团”杂技的文化渊源进行研究,就如何继承和发扬建湖杂技技艺的优秀文化内涵,以民间传统技艺、文化的传承、传播为研究背景,探求传统文化对促进江苏文化体育强省建设的价值与途径。  相似文献   

18.
花鼓灯歌舞艺术是中国汉民族民间歌舞艺术重要品类。兼具舞蹈、灯歌、锣鼓与后场小戏表演等诸种表演样态。从历史学、民族音乐学、文化人类学等多学科视角解读花鼓灯歌舞艺术的文化历史起源、文化结构解析、文化定位研究及其当下意义,对花鼓灯歌舞艺术进行文化信息梳理,确定其区域文化坐标。  相似文献   

19.
在文学文章的翻译过程中文化寓意的传递对翻译者来讲,是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愈来愈严重的文化走失问题逐渐显现出来,成为当前文化研究领域的重点课题。译者在对原文的意思进行本土语言的复现时,必须将原文中该句所表达的一切情感用丰富的词汇表达出来。翻译关键的重点是对原文精神的传递,并不是对原文的评价性翻译。通过分析文学翻译的文化走失现象,试图找出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源。  相似文献   

20.
从古人数的概念的形成,探讨"五"的起源及演化为文化哲学符号的文化理据,并试图揭示以"五行"为代表的有关"五"的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