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追求雅韵,同归殊途——英汉消极修辞"求雅"途径辨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在非强调的情况下,同一种句型连续出现,同一个实词重复出现,甚至几个谓语动词连续出现,都会违背英语"雅"的要求,然而,这些情况在汉语篇章中却常常十分妥帖.从消极修辞角度究其原因,发现英汉民族对"雅"的内涵理解不同,通往"雅"的途径也各异.提出英语通"雅"主要靠"求异",而汉语通"雅"主要靠"求同",深入辨析有助于提高英汉表达"雅"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2.
"汉语热"的冷思考 --兼谈对外汉语教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光烈 《学术界》2005,(4):135-142
目前,全球性的"汉语热"业已形成,在一片"热"声中,我们从汉语在国际上的地位、国人的国语意识以及对外汉语教学三个方面审视了汉语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思考,从而提出我们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后新时期批评话语中,受鲍德里亚超美学关键词"仿真"术语影响而产生的"仿真叙事"概念影响甚广.与"仿真"在西方语境中消费社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话语功能不同,汉语批评语境中"仿真叙事"术语的基本目标与功能在于"去现实主义化",即解构"现实"、"本质"和"真实"等20世纪中国现实主义文论基本观念.作为西方后现代主义文论在中国的话语个案,"仿真叙事"这个术语呈现了中国当代语境与西方后现代文论在文化交往和诗学对话过程中流传、模仿、挪用与重构等复杂的话语关系.  相似文献   

4.
论"嵌l词"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师玉梅 《中州学刊》2007,(3):249-251
"嵌l词"是很早就活跃于汉民族口语中的一种语言现象,它较为普遍地存在于多种汉语方言中."嵌l词"与少数民族语言无关,并非北狄人改造汉语复辅音才产生的语言现象.实际上,"嵌l词"是汉语中早已存在的缓读分音现象,是汉语词汇双音节化的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5.
现代汉语结构助词"的"的来源问题,是汉语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汉语言研究必须回答的问题,同时也是汉语学界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总结、梳理近百年来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对于认识现代汉语"的"来源大有裨补.  相似文献   

6.
现代汉语中,可以和后置词"来说"搭配使用的词语除了经常讨论的介词"对、对于"以外,还有动词、名词、代词、形容词、副词以及现代汉语160多个介词中的40多个."来说"和这些词语搭配使用构成"X来说"结构后,主要在篇章中起限定说明方式、限定举例话题、限定论述依据和限定关涉范围的作用.和不同句法成分共现的"来说"的虚化程度不尽相同,同虚化程度较高的介词搭配的"来说"的词汇化程度也相对较高,具有话语标记语的基本特征,我们可以将这类"来说"归入"限定助词"之列.  相似文献   

7.
"是、之"标志宾语前置的焦点理论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汉语里"唯宾是动"结构中的宾语前置现象可以用焦点理论来解释."唯…是…"结构从表达焦点的功能上讲与现代汉语里的"是…的"结构相似,也是将焦点圈定于结构范围之内,而它主要是用来标志古汉语宾语前置的专属焦点标记.同时,应把强调式宾语前置里的"是、之"解释为助词.  相似文献   

8.
动量词"和"产生于宋朝,是由动词"应和"义发展而来的.它在早期阶段表现出了较强的发展势头,但是后来的发展道路却并不顺利:一方面受其自身发展规律和动量词"会"的影响,继续产生一些新的用法,另一方面,在同义词系统内部成员类化规律的作用下不断缩小使用范围,最后只有两种用法延续到了现代汉语中.  相似文献   

9.
治国之要,唯在用人.新中国选贤任能模式作为一个"模式有机体",在领导力量、价值取向、运转方式上与"专制"和"民主"体制下形成的官员选任模式相比,展现出明显的模式优越性.新中国选贤任能模式通过政治守正提升模式有机体"免疫力",通过文化创新提升模式有机体"精气",通过完善制度体系强壮模式有机体"骨骼",为超越"专制官员选任模式"和"西方民主官员选任模式",提供了政治保障、文化支撑和制度支持.  相似文献   

10.
汉语的"都+V+的+N"结构是一个负载了语义、语用和语法特征的结构体.这一结构属于有标记结构,不能进入从句平面.该结构特定语义、语用和语法特征,对其中的动作事件"V+N"产生了规定和限制,该动作事件如果是非完结性事件或特定性的相对小事件,则更容易构成合法的结构.  相似文献   

11.
陈炎 《河北学刊》2004,24(5):5-10
在现代西方的政治语境下,左、右派别体现了人们对"自由"与"平等"、"博爱"之间不尽相同的价值取向.尽管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阶层或集团的利益,但各有其存在的理由和根据,其相互之间的制衡是公开的、平等的、程序化的.在此情况下,舆论上的彼此对立常常会导致行为上的互相妥协.在当代中国的政治语境下,由于历史的原因,使得左、右派别往往被赋予正、反不同的价值判断,因而其存在的理由是不平等的,其相互之间的制衡是非程序化的.在这种情况下,舆论上的表面一致并不能取代现实中的矛盾.因此,对激进与保守、左派与右派进行深入地反思,进而在二者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理性、和平的制约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杨桂森 《江汉论坛》2004,1(6):48-50
本文以"应当"隐含着"能"与"不能"的价值旨趣为路径,认为"能"一方面是道德之外的有为,另一方面是道德之内的准许.前者是道德主体的能力所为,后者是道德原则的划界.由此认为,"应当"包含着已然与未然的张力,实现主体应尽之责与其能力、善与可欲之善有机结合,预示着伦理原则对人的引导和激励,并担当教化、教言的使命.  相似文献   

13.
“养老”·“教养”·儒家“教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以往一些论著已经注意到"教养"这一说法的出现与上古中国庠序中的"养老"有关联,但对这"养老"的具体内涵的解释却并不准确。文章对"养老"的内涵重新作了分辨,并进而考察了先秦儒家在春秋战国之际对"教养"内涵的改造,从而找出了"教养"之所以后来与人的人格修养关联在一起的人文逻辑线索。通过对"教养"原意的追溯,论文揭示了先秦儒家教化的独特品格与其对于人的生命成全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15.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具有深刻的两面性:一方面,宗教追求的是"信仰",科学追求的是"知识",二者是有本质区别的。这种区别,既有可能导致宗教势力对科学行为的禁锢和迫害,又有可能诱发科学成果对宗教信仰的颠覆和批判。另一方面,如果宗教以理性为工具来追求信仰的话,就会在追求的动力和方法上与科学相联系。这种联系,既有可能促成科学的发生,又有可能促进科学的发展。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常常只注意到宗教与科学之间相互冲突的一面,忽视了二者之间彼此联系的一面。而在西方的历史上,宗教的追求与科学的产生、宗教的热忱与科学的动力、宗教的信仰与科学的方法之间,都曾有过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狼"与"启蒙"     
陈舒劼 《江淮论坛》2006,(6):179-185
本文以《孤独者》、《山上的小屋》、《怀念狼》、《狼图腾》四个文本为例,探讨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文学中狼形象与启蒙含义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7.
"救亡"和"启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两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它们之间的"关系"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是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一些观点至今仍然被沿袭使用,对中国近现代思想以及文学研究都有很深的影响.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重新探讨.  相似文献   

18.
李永中 《江汉论坛》2008,1(2):119-121
本文从封面、插图的角度考察<新青年>杂志"人"的视像的演变.文章认为,<新青年>杂志早期注重个人视像的建构,后期倾向于以底层阶级或革命阶级为代表的人民视像的营造.视像话语变化与文化思潮演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辨"齿、牙"     
田树生 《殷都学刊》2002,6(1):99-101
一些大型字典、辞书或齿、牙不分,或认为牙是臼齿。依《说文》、古文献、动物形态,牙实为尖锐的犬齿。  相似文献   

20.
"协作"与"合作"之辨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及其交往关系中,合作是一种不同于协作的行为模式。然而,人们往往把它们混同起来。其实,在工业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框架下,所造就的只是一种协作的行为模式,在对工业社会历史阶段的超越过程中,我们需要确立的是合作的行为模式。人们的合作关系以及行为模式的建构,将意味着人们交往活动中出现一种更高形态的“差异互补”机制,也意味着人类社会走向一个更高级的历史阶段。因此,在社会治理模式建构方面,需要根据合作社会的要求去建构起一个合作的社会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