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观潮 《老年人》2007,(12):36-38
2007年8月,著名特型演员王伍福凭借在电影《太行山上》一片中的出色表演,荣膺中国电影最高奖——“华表奖”最佳男演员奖。王伍福先后在近60部影视剧中扮演朱老总,戏里戏外他都像朱老总那样做人和生活,受到人们的称赞。  相似文献   

2.
随着影视传媒的发展,电影已经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行业,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电影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国外电影进入中国市场,还是中国影视进驻国外市场,电影字幕或者电影标题的翻译就成了一个不可避免的语言交流活动。本文以英文电影标题翻译为研究对象,分析在英文电影翻译过程中经常容易忽视的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给出有效的解决策略,从而实现本文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3.
电影是现代生活中的一门大众传播艺术。随着中国文化与世界交流日益频繁,欧美电影不断涌入,中国电影的走向世界,中英文电影字幕的翻译必将发展成为一种巨大产业。然而影视翻译的研究与探索在国内一直没有受到重视,大众对影视翻译质量的质疑抱怨之声也越来越多,而走出国门的中国电影的对白译作也是不敢恭维。这一切文化交流的现实,要求应用语言学者及英语爱好者能够充分运用自己的所学知识。即对中英文电影对白翻译方法研究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电影是中国承前启后的一段电影的特殊历史时期。它以题材的丰富性、中国电影人对于电影事业艺术的深刻探究和先锋体验式的尝试的独特性屹立在中国电影史册上。在这个期间中国各大电影公司相继成立,并且初具规模。期间中国以"明星"为首的民族电影公司也积极为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5.
回顾历史,不难发现它在某些问题上与今天的现实有着惊人的巧合。资金、贷款、影片审查标准、人才、处理国营与私营(民营)的关系等,这些于当年至关重要的问题在半个多世纪之后,再次把上海民营电影企业堵在了发展腾飞的起跑线上。  相似文献   

6.
去年,对江西省作协影视协会会员、余干县文化局长史俊而言是个硕果满枝的时节——他创作的电影文学剧本《鄱湖涛声》在长春电影集团主办的2009年笫6期《电影文学》杂志采用;他与人合著的《武僧》、《陌上花开》、《枯藤花》等3部电影文学剧本被京城三家影视公司搬上银幕;他编剧的电影《花香岁月》获上饶市第三届优秀文学艺术奖。新年伊始,史俊创作的电影文学剧本《情满三清山》已由长春电影集团上报上级有关部门立项,并进入紧张的筹拍阶段。  相似文献   

7.
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影视文化产业应紧扣时代发展主题,构建影视贸易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当前我国民营影视海外传播出现海外发行渠道匮乏、文化折扣现象普遍、企业出海动力不足、进出口贸易逆差大等问题。民营影视企业需把握“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顺应国家影视“走出去”的政策,加强与影视业发达国家、周边国家的影视业务合作,通过搭建自有国际传播平台掌握传播主动权,实现影视贸易的国际循环。  相似文献   

8.
曲齐 《职业》2014,(4):36-37
2014年1月7日,中国“影视大亨”邵逸夫病逝在家中。噩耗传来,举世缅怀。大学里的“逸夫楼”, TVB里的肥皂剧,怀旧的邵氏电影,他的慈善捐赠,无不泽披万里,让人历历在目。  相似文献   

9.
每年的春节前夕,人情往来都是陈志翰最重要也最繁忙的工作。和绝大多数中国商人甚至普通的中国人一样,这个出身草根的民营企业家,在十几年的商海打拼甚至是日常生活中,深深体会到人情的苦辣酸甜,享受到人情的便利,也为人情所苦、所累、所无奈。在商业上,人情已经构成了一套潜规则体系。潜规则之一:人情就是机遇  相似文献   

10.
早在1905年的电影《定军山》开始,中国在百年历史上经历了从戏剧电影、彩色电影、有声电影,到现代社会的政治电影、主旋律电影,到当代红极一时的商业电影的转变,在这个转变当中,无数电影人在书写中国电影发展的同时,也在改变中国大众文化的审美需要.从冯小刚的商业电影《天下无贼》开始,中国的商业电影达到了一个从未有过的巅峰状态.2004年的《天下无贼》,2006年的《夜宴》再到2007年的《集结号》,可以说冯小刚为中国商业电影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文以冯小刚导演影片《天下无贼》着手,对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到当代中国商业电影的发展历程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11.
这一届柏林电影节上,王小帅的《左右》再擒银熊,在宣读获奖感言时,他以“相信电影,相信爱”为开场白,说“我将会继续坚持拍最好看的电影。”我想,王小帅在出征柏林之前一定抱有足够的信心,毕竟一段时期以来,中国独立电影在欧洲电影节上备受青睐,有报道称“中国最优秀的电影都是在三大电影节上让世界知道的,它们真正代表了中国身后的文化底蕴,也使中国电影真正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2.
李杨 《现代妇女》2014,(12):279-279
纪录电影自诞生以来一直伴随着人类,纪录电影就像我们人类生活的一面镜子,能映照出我们生活的本质。中国学者和纪录电影创作者对于此种影片的追求一直在持续。纪录电影的真实性一直也是大家共同关注的话题,纪录电影的审美也很重。  相似文献   

13.
从1998年起,中国大陆的贺岁电影电视剧就频频出笼,一发不可收拾;而更多五花八门、鱼龙混杂的影视片也都被一律打上“贺岁片”的标签在年终岁末粉墨登场了!中国影视界的急功近利和智商低下再次暴露出来。一大帮连“贺岁片”为何物都没搞清的电影电视人就这样拉开架势大干起来了  相似文献   

14.
回勐 《现代交际》2013,(9):64-64
我们观看一部好电影时,在关注故事情节与特技效果的同时,也会被其应景的环境色彩所吸引,而作为电影语言的组成部分——色彩已被广大观众所认知。从第一部黑白片的诞生到如今多彩的影视作品,影视色彩历经无数的美学探索,由起初的客观视觉元素转变为多元化的主观色彩运用,色彩与影片环节的映衬使得故事更加深入人的内心。本文将针对色彩在影视作品中的运用做出论述与说明。使更多人了解色彩已经成为了一部影视作品的点睛之笔。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电影理论与批评最为活跃也最有成就的时期之一。1933年,伴随着新兴电影文化运动的蓬勃发展,以黄嘉谟、刘呐鸥等人为代表创办了《现代电影》杂志,它以介绍中外电影知识、理论和最新动态为主要内容,曾刊登了不少理论性较强的文章。虽然曾引发了"软硬电影"的重要论争,但客观上讲它也是一本较为纯粹的电影理论刊物,其内容更加接近世界先进的文化观念。罗伯特·C·艾伦在《电影史:理论与实践》中曾说过:"评论话语为电影史学家建立起过去某个时期主流电影风格的规范程度。但是当评论家碰上一部‘与众不同’影片时,也就是说,当影片并不完全适用于标准评论话语所习惯的参照框架时,那些规范的限度也就暴露出来了。"显然,软性电影在当时的"特立独行"受到了左翼影评人强烈批判,但从侧面来讲,左翼电影着重强调"内容"的这个限度也掩盖了所谓的"软性电影"中所蕴藏的先进文化。因此,在双方评判的标准问题上就值得我们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16.
基于青年民营企业家的经济心态调查发现,在现状认知上,其宏观经济和行业经济评价乐观,财税制度和政务处理评价较低,资税和人地成本问题是阻碍民营经济发展的市场因素,政商关系认知处于总体正面、轻度不平衡不对等的状态。在情感体验上,经济自豪感和经营自立感强,竞争与合作中情感倾向由"控制式"迈向"共享式",也存在不公平、不安全和懈怠感等情感体验。在行为意向上,其公司发展规划趋于乐观且谨慎;在价值取向上,其个人角色与经营理念定位呈现传统与现代的分化。基于此,应从体制政策、市场环境、文化价值和政商边界等四方面优化青年民营企业家经济心态。  相似文献   

17.
杨晓  许瀚心 《现代妇女》2014,(8):358-359
电影艺术从诞生至今已经诞生了百余年,从早期的无声电影到现在的有声电影,都在以其特有的方式和功能在电影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主要介绍电影音乐的概况以及音乐在电影中的艺术作用,并对其发展历程作出简要的阐述,从而使大众对电影音乐有更全面的认知,使其在将来有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8.
转型中的中国电影:制度与产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影制度建立在制度的构建者对电影是什么的判断基础上,特别是,当电影还没有作为应当经由市场来进行安排的时候更是如此,因而,中国电影制度,包括电影行业(制作、发行、放映以及相关服务)准入制度、电影产品(摄制、公映)准入制度的形成和改变,都源自于执政者对于电影的认知。实际上,直到现在,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的年龄群、不同的社会阶层与角色,都会对电影有不同认识,从而影响甚至决定着电影制度。而中国电影制度的复杂性,恰恰源于人们对于电影认知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9.
尘缘 《女性天地》2013,(2):18-20
2012年岁末,电影《王的盛宴》在全国院线上映。这部电影从筹备到完成,经历了3年时间。在这漫长的过程中,投资人和演员们都为该片导演陆川的精益求精折服。饰演该片女主角吕后的秦岚感受尤深。  相似文献   

20.
电影的叙事结构有多种,其中环形叙事结构电影具有较高的艺术表现力,然而并不为观众所熟知。本文通过对经典环形叙事结构电影的分析和比较,初步探究了此类电影的特点,以求将这种电影结构运用到更多的影视节目中,增强影视的表现力,拓宽节目的制作渠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