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问子 《老年人》2008,(10):38-39
《尚书》原称《书经》,也可称作《书》,属于“四书五经”中的“五经”。它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历史文献,是第一部用文字记载的中国上古史,保存了若干殷周时代的历史文件和原始材料。《尚书》对于上古史的记载,分为虞、夏、商、周四书,共58篇,各有篇名,记载了公元前841年至公元前682年的历史。但整个《尚书》的历史记载,除了最后一篇《秦誓》以外,都没有年月记载。虽然如此,它还是从公元前21世纪的尧开始,依时代先后,把这一部中国的上古史留给了后人。  相似文献   

2.
怎么看孔子     
如今,有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投向18世纪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两部著作,一是《国富论》,一是《道德情操论》。这两部书都是当年他在格拉斯哥大学讲授道德哲学课程的讲义。值得注意的是这两部书的写作顺序:先写《道德情操论》,然后完成《国富论》。这说明,  相似文献   

3.
曾经在一家杂志上写了篇《聚书而不读》,之后想起许多往事。  相似文献   

4.
古往今来,扇子与人们的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由此派生出许多与扇子有关的文化,令人感到意趣无穷。 扇书 扇面书法历史悠久。历代不少书法家都有扇面书法佳作。最早见于《晋书》记载:书圣王羲之曾为一老媪题扇,老媪每字售价百钱。  相似文献   

5.
彭国梁 《老年人》2008,(8):34-35
我为《老年人》杂志写的一系列有关“老年人”的文章,有许多篇都是因书而起。现在所写的这一位凌翼云先生,也是因为书的缘故。2006年,我写作《长沙沙水水无沙》一书时,我的桌上摆满了各类与长沙史料相关的书籍,其中有一本《湘剧诗联选》,编者为张九、凌翼云。在这本书中,有一首抗战初期田汉作词、冼星海作曲的《班歌》,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相似文献   

6.
《神思》是《文心雕龙》创作论的第一篇,研究它的翻译可以起到整体上把握作者的精神认识格局和艺术构思问题。该办法在于"博而能一",即既要积累丰富的素材和情思,又要具备贯通一气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连战 《中外书摘》2006,(6):83-83
祖父一生的著作甚多,诸如《台湾语典》、《台湾诗乘》、《台湾通史》、《雅堂文集》……,都是大家耳热能详的.但最为祖父所自许而亦最为世所推重者,厥为《台湾通史》一书,殆无可疑。  相似文献   

8.
生死关系问题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哲学命题,《庄子》一书中多篇中有所论述,从外生死——对死亡的猜想、齐生死——生死之变乃形式之变、无生死——超越生死之境三个方面加以分析,能够使我们对《庄子》一书中的生死问题有一个比较清晰地把握。  相似文献   

9.
前不久看到一篇文章中提到人际关系应像“六尺巷”。据安徽省《桐城县志》记载:康熙年间礼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氏因宅基地界问题发生纠纷,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出面为家里撑腰。张英阅家书后,立即回信:“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分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信,即明其意,便拆墙退让三尺。  相似文献   

10.
海滨小城     
林遐 《华夏少年》2007,(2):47-49
学一学 题目:《海滨小城》是小学六年制《语文》第七册第四组教材的一篇讲读课文,是一篇描绘家乡美丽风光的记叙文。作者紧紧抓住海滨小城“美丽、整洁”的特点展开描绘,抒发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1.
傑理 《老年世界》2014,(14):46-46
儒家经典。儒家经典主要指儒学《十三经》。 儒家经典主要有儒学十三经。儒家本有六经,六经古称六艺,就是孔子所指定的教科书一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在儒家地位上升后,这些教科书被尊为“经”。“六经”一词,首见于《庄子·天运》,然而直到西汉,也还是记载为六艺(见《汉书·艺文志》),据说秦始皇“焚书坑儒”,《乐经》经秦火一炬,从此失传,六艺自此仅余其五。在董仲舒的努力下,儒学在武帝建元五年取得独尊地位,朝廷从此设立了五经博士,儒学从显学成为官学,终于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而经学也由此成为中华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  相似文献   

12.
文中考述《大戴礼记》传本源流,兼论各本优劣异同,主要发现:卢辩注《大戴礼记》虽然只有八卷二十四篇,但它对于后人校读、研习《大戴礼记》大有裨益,从此改变了《大戴礼记》无人问津的处境;历来注释《大戴礼记》的各家学者,王聘珍的《大戴礼记解诂》可谓优秀代表。清人的研究只是停留在笺注阶段,并没有进一步的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13.
赵帅淇 《国学学刊》2023,(2):68-79+140
佚文见于《资治通鉴考异》的《蒲山公传》《大业略记》二书是记载隋末唐初史事的重要一手文献。作为李密僚属,贾闰甫在《蒲山公传》中记录了与李密军征战相关的亲身经历和即时传闻,同时有夸耀自身形象之嫌。《大业略记》的作者赵毅曾任隋官,有零星史料可资考证身世,他在参考《蒲山公传》的同时,很有可能凭借身处洛阳的特殊条件,记录了和东都战事有关的见闻。两书均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4.
自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注释《古兰经》起,《古兰经》注释便逐渐发展成为伊斯兰文化体系中举足轻重的传统学科——主释学(‘ilma1-tafsir)。注释学历经两大时期形成并完善:口耳相传时期——枞先知穆罕默德时期到再传弟子时期;文字记载时期——始于阿拔斯王朝早期,结束期不得而知。注释学的发展以及涌现出的大量学术成果,彰显出历代穆斯林阐释《古兰经》微言大义的学术动态,反映了伊斯兰文化学术的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文中所探讨的《二三子》中“孔子曰”问题,其实就是《二三子》中释《易》者是否为真孔子问题。“孔子曰”不见于今本《易传》(今本《系辞》中只有“子曰”),帛书《易传》五篇也只有此篇通篇全用“孔子曰”,文中论证了此篇中的孔子确为真孔子。解决“孔子曰”问题不仅对研究此篇帛书十分重要.更对我们研究孔子与《周易》关系及其易学思想有极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典论·论文》是曹丕一篇重要的政治、学术论文,近年来多是对其理论意义进行研究颇多,但很少结合当时的语境、历史背景进行分析,也很少有人注意到《论文》在曹丕的政治游戏中所起到的作用,当然这也成为有别于建安文坛主调的弦外之音。  相似文献   

17.
《齐人物论》(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的诞生源自现代传媒,具体说,是《书屋》杂志的精心策划。这一点有些类似于人工授精的试管婴儿,其基因的暖昧、肺活量的可疑一望可知。第一次在《书屋》杂志捧读《齐人物论》首篇,我便大吃一惊。让我惊  相似文献   

18.
张小雷 《老年世界》2009,(12):28-28
退休制度,古已有之。据《周礼》记载:“大夫七十而致仕”。意即做官的到了70岁就要“还禄位于君”,告老还乡。但退休后,朝廷是不再发给俸禄的。例如东汉大臣郑均在建初六年(公元81年)退休时,章帝(刘旭,公元76年~88年在位)只赐给他一个“终身尚书”的空名,没有分毫退休金。  相似文献   

19.
天问子 《老年人》2008,(8):38-39
《中庸》原来是《礼记》中的一篇,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过。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中庸》(与《大学》),至北宋二程(程颐、程颢)百般褒奖宣扬,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大学》并列,成为《四书》之一。  相似文献   

20.
钱琦 《老人世界》2014,(2):49-49
《黄帝内经》中认为五谷即“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而在《孟子》中称五谷为“稻、黍、稷、麦、菽”,佛教祭祀时又称五谷为“大麦、小麦、稻、小豆、胡麻”,再而后便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谷类有33种,豆类有14种,总共47种之多。研究表明,五谷杂粮可养五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