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晋阳学刊》1985年第二期发表了秦淮沙同志的《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之不能成立》一文(以下简称秦文),看后受到一定的启发,但我认为根本否认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是不妥的,现谈点粗浅的看法,就教于秦淮沙同志。一,关键在于如何正确理解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论述秦文在“立论的根据何在?”这部分中写道:“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究竟是什么?它的含义是什么?能不能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提供论据?”我认为问题提得好,抓住了关键所在。秦文认为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所阐明的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即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其含义“有两层意思”:“第一,说的是思想对世界的认识”;“第二,说的是思想对世界的改造”。因此,把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说成只是世界“可  相似文献   

2.
一可知性是客观世界万事万物本身的属性。所谓事物或世界本身的可知性,即是指事物或世界显现自己、不隐藏自己的属性。用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转引的话来说,“只有物质的东西对我们来说是可以觉察到的”,“关于上帝的存在,我们就丝毫不能有所知了。”与恩格斯一致,列宁也把可知性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紧密联系起来,并直截了当地把可知性包含在物质定义之中。按照列宁的思想,凡是具有客观实在性的东西,就一定同时具有可知性,所以这种客观实在才能通过人的感觉而被感知;离开了物质固有的可知  相似文献   

3.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含义究竟是什么?目前,我国哲学界流行着这样一种观点,认为它的含义就是“世界可知不可知”,因而它的作用则在于依据对“世界可知不可知”问题的回答,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秦淮沙同志在《晋阳学刊》1985年第2期上已撰文对此提出了否定意见。本文对秦文作一点补充和发挥,并就王金福和陈启曾两位同志的商榷理由进行一点分析。〔注〕一诚如秦文所说,确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为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其全部的立论根据,是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等于“世界可知不可知”问题。然而,这两个问题是不能互相等同的。  相似文献   

4.
钱伯海先生汪阐述其所谓“物化劳动创适价值”这一观点的一系列文章中,几乎都涉及到了他自己同时提出的“物化劳动的二重性”问题,并在《学术月刊》上发表秦文[2]对综进行了系统的论证和说明。对此,笔者也想谈点看法。一、所谓“物化劳动的二重性”命题能够成立吗?什么是“物化劳动的二重性”呢?钱文写道:“物地劳动层物质化的活劳动的简称,是凝结或凝固了的活劳动,具有物质和劳动二重属性。”[3]作着在另一篇文章中也作过大体相同时表述[4]。可见,在作者看来,所谓“物化劳动的二重性”,就是指“物化劳动”同时具有“物质属性”…  相似文献   

5.
列宁说:“物、世界、环境,是不依赖于我们而存在的。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意识,只是外部世界的映象。”(《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毛泽东说:“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文艺作品既反映了客观现实生活,又渗透着作家的思想感情,是客观的物象和主观的意象相统一的产物。中国古典文论中的“情景交融”说.是符合这一文学原理的。所谓“情”,指的是“意象”,所谓“景”,指的是“物象”。所谓“交融”,指的是二者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新华文摘》1998年第2期转摘了《求是学刊》所载陶同同志的《世界本原:非哲学命题》(下称“陶文”),1999年第 11期又转摘了《湖北社会科学》所载尹良同志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评〈世界本原:非哲学命题〉》(下称“尹文”)。这两篇文章就“世界本原”问题发表了不同观点。陶文对“世界本原”问题从科学发展史角度进行考察后认为它是“具体科学——宇宙学研究的命题”,而“非哲学命题”,并明确提出“世界本来就无所谓什么本原不本原的问题”,“哲学是人类的哲学”,“今天的人类哲学应当确立新的研究对 …  相似文献   

7.
在光明日报社主办的《文摘报》1986年11月13日第364期第7版上看到《新发现的一首文天祥佚诗》一文。该文系从《福建论坛》第5期转摘的。作者林如求同志向读者明确指出:“查北京市中国书店据1936年世界书局影印的《文天祥全集》(1985年3月第1版),不见收录此诗,可见其为文天祥佚诗。”不知林如求同志是否仔细认真地通检了《文天祥全集》,就如此言之凿凿地下结论说:“不见收录此诗”,从而武断地判定为“文天祥佚诗”? 其实,只要稍微严肃认真一点,在林如求同志所指的这本《文天祥全集》中是不难找到此诗的。请翻至该书影印本的第382页,诗题作《赠许柏溪惟》,即林如求同志所谓的“佚诗”。此诗连同另一首题为《早起》的五言诗均作为“拾遗”附在《文山先生全集》卷之十四《指南后录》卷之三的末尾。载于《许氏家谱》的所谓佚诗与全集中的《赠许柏溪惟》诗的基本内容相同。均为五言十二句。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特别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揭示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普遍规律,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在《共产党宣言》中,科学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后指出:“资产阶级的灭  相似文献   

9.
杨献珍同志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过渡时期的基础与上层建筑的问题》一文中,提出了与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针锋相对的所谓“综合经济基础论”。这一谬论已经受到了一些同志的批驳,本文对此不拟详作评论。杨献珍同志在散播“综合经济基础论”的同时,又提出了所谓“单一上层建筑论”。他认为:我国过渡时期的上层建筑就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马克思列宁主义。“那  相似文献   

10.
《社会科学研究》1984年第3期上登载了王永江同志的《略论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转移》一文(以下简称王文)。我认为,文章的标题和行文中所使用的“劳动转移”提法欠科学,特提出商榷。据王文讲,该文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转化的一般原理,对我国目前“劳动转移”问题所作的探讨性意见。从文章一开始就引用的马克思在《致库格曼》的信中的一段话中可以看出,所谓马克思关于劳动转化的一般原理,实际上就是理论界通常讲的社会劳动总量的分配与再分配  相似文献   

11.
王中、郭佩衡同志在《就“合二而一”问题和杨献珍同志商榷》一文中,指出了杨献珍同志宣扬所谓“‘是——否,否——是’,对立统一”的问题。到底“‘是——否,否——是’,对立统一”是什么意思呢? 杨献珍同志于一九六三年十一月间在给高级党校轮训班讲课时印发的《“是——是,  相似文献   

12.
张光年同志在中国《文心雕龙》学会成立大会上宣称:“现在对《文心雕龙》的研究,已成为一门科学,比较系统化了。”《文心雕龙》研究何以会成为一门系统化的学科即所谓“龙学”呢?除了发展民族文化的需要,主要是《文心雕龙》有其值得  相似文献   

13.
《江汉论坛》一九八四年第三期发表了李怀君同志的《辩证法的‘实质’问题探讨》一文,读了很受启发。李怀君同志赞同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不是同一个东西的观点,我也赞同。但李文把辩证法的“实质”只归结为关于联系的学说,值得商榷。我认为,所谓“实质”,就是本质、特点、特征。“联系”是辩证法的实质之一,但不是唯一的特征。事物的矛盾规律以及对  相似文献   

14.
今年七一,《邓小平文选》出版发行了。当我们阅读这部历史转折时期的光辉论著时,联想起一九六五年,胡乔木同志在《七一抒情》中,几句脍炙人口的诗作: 如此江山如此人,千年不遇我逢辰。挥将日月长明笔,写就雷霆不朽文。用这几句诗评价邓小平同志及其《文选》,是并不过份的。一九七三年,毛泽东同志再三再四提出,恢复邓小平同志党的组织生活和副总理职务。尽管“四人帮”和康生之流竭力阻挠,邓小平同志还是出来工作了。这实质上是对第一次打倒邓小平同志的否定。也是对所谓“刘邓路线”  相似文献   

15.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的“关于‘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的部分,在列举毛泽东同志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主要论点之后指出,这些主要论点曾被概括成为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这些左倾错误论点明显地脱离了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轨道,既不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也不符合中国的实际。我们认为,对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加以剖析,弄清它在理论上的错误之处,这对总结“文化大革命”的痛苦经验,汲取深刻的教训,是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6.
拙文《马克思主义出发点探析》(见《学术研究》1990年第5期)发表以后,易佑平同志特撰《也谈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见《学术研究》1991年第3期)进行商榷。读后收益非浅,也有些问题须进一步研究。一、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出发点易文赞同“要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就必须首先明确出发点这个概念的含义。但是在对这个出发点的实际回答上,却有三种解说。其一说,“所谓出发点,不外就是理论所从来的地方”。其二说,“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出发点归结起来就是一句话:按照客观世界(包括人类社会)的本来面貌,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其三说,不能“拒  相似文献   

17.
1981年第6期《社会科学辑刊》上发表的王正萍同志的《矛盾斗争的绝对性和矛盾同一的相对性原理不容否定》一文,对我在同期《社会科学辑刊》发表的对王正萍同志的《对〈如何正确理解矛盾斗争的绝对性和矛盾同一的相对性〉一文的商榷》作了回答。王正萍同志的答文用《矛盾斗争的绝对性和矛盾同一的相对性原理不容否定》为标题。这个标题说明,在王正萍同志看来,我的商榷文有否定“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和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原理”的意思。果真如此吗? 现在,着重就事物发展的动力问题与王正萍同志再商榷,以就教于王正萍同志。究竟什么是事物发展和运动的根本动力?王正萍同志在《答文》中说:“如何理解矛盾斗争的绝对性,矛盾同一的相对性呢?列宁的原话是讲得很清楚的。列宁说:‘相  相似文献   

18.
我们读了赖金良同志的《是不可知论,还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一文,感到该文用人类认识具有相对性原理批判形而上学的绝对主义,立意是好的,部分论述也确有道理。但是,它对人类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在任何意义上都予以全面否定,断言这决不是不可知论,而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贯思想,对此,我们不敢苟同。应当承认,对于世界可知性原理确实存在着形而上学的、教条主义的理解,把科学认识视为可以轻易获得和能够最终结束的,这给人类科学认识造成了极大的混乱和危害。为了克服这种倾向,是得认真地究其根源。而赖文缺乏具体分析,笼统地把原因归咎于承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认为只有彻底地否认这种可能性才能克服绝对主义,这就未免有些简单化。为了说明问题,我们结合哲学史上的一些事实,探讨不可知论的认识论根源,并就如何克服认识论中的绝对主义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9.
<正> 王船山的人性论与其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密切相联的。在认识论上,船山坚持世界可知论,他说:“万物皆有自然之用,万事皆有当然之则,所谓理也,乃此理也,唯人之所可必知,所可必行”,肯定了理的客观性和可知性。这个理,即自然条理、规则,也包括了人类社会的伦理规范。在世界可知论基础上,他进一步认识到认识的无限性,认为“道日变,事日新”。认识是随着变化日新的事物不断发展变化的:  相似文献   

20.
拙作《试评韩非的“法、术、势”》①(以下简称《试评》)发表后,引起一些同志关注。这里仅就孔繁同志《关于韩非法治思想的评价问题》②一文提出的问题,谈谈我的看法。《试评》不同意流行多年的观点,论证了是商鞅不是韩非首先创建了“法、术、势”结合的理论;韩非的“法、术、势”理论没有“为封建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政治思想的基础”。孔繁同志认为上述看法把韩非“一笔抹煞了”;还是“韩非建立了‘法、术、势’相结合的完备的法治理论”;认为《试评》“明显地歪曲了韩非法治思想的实质”,“将剥削阶级内部的所谓团结和统一夸大到不适当的程度”;说“秦始皇实践的就是韩非的法治学说”。这些论断都是值得讨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