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州区位优势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苏州在长江三角洲交通枢纽地位的重现,使苏州可能成为"万商云集"的商贸都市,并强化苏州作为高新技术生产和研发基地以及文化城市的功能,从而确保其在江苏率先实现现代化。  相似文献   

2.
苏州甪直水乡妇女服饰,是生活在苏州以东吴县甪直、胜浦、唯亭、陆墓一带农村妇女的传统服饰。其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是苏州东部水乡妇女的穿戴习俗与规范,现在作为一种文化遗留物则处于残存状态。苏州甪直水乡妇女服饰变迁有内外两方面原因,功能性这一内在因素的变化,是推动其变迁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保护其活态,可以通过开发旅游纪念品,建立生态博物馆,保护传承人,以及结合特殊时空等方式,进行活态保护。  相似文献   

3.
苏州五县一市经济发展差异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州的县域经济是苏州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其发展优势具有鲜明特点。正确解读和深入剖析苏州经济发展特色,无论对苏州的未来发展,还是对全国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都有重要意义。以苏州五县一市2001-2009年人均GDP数据为依据,对苏州各市县经济发展的时间特征和空间特征进行了定量考察。结果表明虽然苏州各市县的经济发展差异有扩大趋势,但总体步调一致,发展协调。  相似文献   

4.
苏州古城水街巷旅游形象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州古城水街巷是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其旅游形象是苏州城市旅游形象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苏州古城水街巷进行旅游形象设计研究,认为使其形象鲜明丰满是完善苏州城市旅游形象的需要。在分析苏州古城水街巷地理文脉、景观形态、市场感应的基础上,对苏州古城水街巷旅游形象进行定位,就其理念形象、视觉形象、行为形象进行设计,从而构建一个比较全面的苏州古城水街巷旅游形象系统。  相似文献   

5.
苏州物流产业集聚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近年来全球制造产业群在苏州的进一步集聚,与加工制造业联系紧密的物流产业集聚有了一定的发展.苏州物流产业集聚有一定的优势,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我们以苏州物流产业集聚的现状为依据,通过对江苏、浙江、上海两省一市以及江苏省的苏州、南京、扬州三城市的物流产业集聚程度的计算比较,分析了苏州物流产业集聚程度.同时以苏州工业园区综合保税区为例,研究苏州物流产业集聚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刘标 《华人时刊》2009,(5):90-90
4月7日至8日,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艳率领侨务工作调研组一行13人,赴苏州调研侨务工作。调研期间,张艳一行现场察看了沧浪区双塔街道社区侨务工作,侨资企业俐马(苏州)化纤纺织工业有限公司和苏州九龙医院;召开座谈会,听取苏州市侨务工作汇报,了解《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实施情况以及侨资企业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情况。最后,张艳充分肯定了苏州侨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在政策上确立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地位,以规划引领城乡生态建设。实现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基本建立起城乡生态环境建设机制,构筑起现代农业生态系统等,是苏州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经验。但苏州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生态文明建设也存在许多不足,如自然村落的大量撤并、城镇发展规模与速度、城镇现代化的快速推进以及城镇产业结构不合理等,给苏州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影响。加强与改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苏州生态文明建设,还需要苏州在多个方面作出努力。  相似文献   

8.
沪通铁路于2014年3月开工,预示着与其相关的一系列工程将陆续建设.这对苏州北部沿江地区加快崛起,从而使长三角特别是大苏州均衡一体地现代化,引领中国乃至世界发展潮流的历史机遇可能一晃而过,必须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加快该地区的张家港、常熟和太仓三市以及邻近地区江阴的发展与融合,进一步明确其与苏州市区的关系.正是在此语境中,本文提出"北苏州"概念,指出其发展机遇、挑战、价值,以抛砖引玉,期待引起全社会对该区域的认知和重视.  相似文献   

9.
正宝带桥是我国现存的古代桥梁中,最长的一座多孔石桥。它横卧在苏州城南的京杭古运河和澹台湖之上。历史悠久的宝带桥,其文化、名声,以及造桥人无私奉献的博大胸襟,无疑是一本最好的德育教科书。我校是因古代名桥宝带桥而得名,年轻的学校与古老的名桥情缘深深,密不可分。2004年7月,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在中国苏州召开,会议通过了《世界  相似文献   

10.
高新区在苏州的发展已成为苏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大支柱,又是苏州区域创新主体和引领、高新产业发展先导、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化示范,但也存在一些发展中的问题与制约,主要包括创新张力与资源支撑不足、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大、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任重道远、土地和环境资源制约日甚等。破解问题的思路之一,便是"区城同体"发展;其依据是高新区功能、形态与城市叠加一体,"区城同体";高新区实则为城市开发区,"区城同体"发展即高新区发展,且在苏州有其实践基础。苏州市域高新区"区城同体"发展,重点是要确立"区城同体"发展观,发挥优势,统筹优化功能定位,实现创新、产业与城市同体发展,强化创新引领和创新发展,促使高新产业集群化发展,完善城市功能实现有质量发展,以及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和适度的低成本发展。  相似文献   

11.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舞龙灯"自20世纪初以来,先后经历了4代传承人。苏州舞龙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立项,为其传承保护带来了良好契机。苏州舞龙灯虽面临产业化发展的良好机遇、具备产业化发展的良好基础、拥有产业化发展的行业优势,但同时也面临诸多问题,苏州市政府应依托强大的地方经济发展对娱乐、喜庆活动的需求,及时引导舞龙灯走向市场,积极帮助其寻求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将“苏州人”作为一个动态的文化概念 ,从历时性的纵向层面与共时性的横向截面 ,展示与剖析了苏州人的人文风貌及其文化包孕。文中认为 ,“水——园林——状元”这一脉落构成了塑就苏州人性格之文化背景的内在机制 ;“小、柔、雅、灵”则是其文化形态上体现出来的重要特征。文中还从文化变迁的角度 ,探讨了苏州人性格之演化及其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3.
苏州开放型经济的相关分析及优化要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苏州开放型经济的类别、态势、在国内的大致水平以及对经济、社会、环境产生的双重效应等作了分析,并从创新发展模式、提升产业能级、调整招商重点、推进自主创新等方面提出了苏州开放型经济优化发展的要点。  相似文献   

14.
胡瑗的教育改革实验及其文化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勾勒胡瑗中年之后自苏州州学、湖州州学到中央太学的从教历程入手,依次分析了其分科教育法的核心内容以及取得成功的主要动因,最后则从更为宏观的视野探讨了胡瑗这一教育改革成果的文化效应,并由此揭示了其超越时空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东莞和苏州台商PC产业群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90年代末以来 ,台商投资兴趣从东莞转移到了苏州地区。基于对几个典型台商的访谈 ,本文分析了东莞和苏州个人电脑 (PC)台商产业群的差异。比较两个产业群 ,发现台商网络根植在当地网络中的程度不同。文章指出了东莞在台商采购和人才本地化的薄弱 ,以及政府行为不规范 ,并解释了苏州由于较优的人力资源和政府行为 ,台商采购和人才本地化较强 ,使其能够吸引和形成根植的台商集群。这些经验教训是我国其他外向型区域都需要认真思考的。  相似文献   

16.
苏州的城乡一体化改革走在全国的前列,苏州以此为契机率先在全国走出了一条城乡一体化的文明建设之路。苏州工业园区作为苏州改革的前沿窗口,也在积极探索着城乡一体文明协调发展的道路。2010年度苏州工业园区委托苏州大学社会公共文明研究所(苏州市社会公共文明研究所)对其所属区镇进行了七次公共文明指数的现场测评,测评结果的呈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城乡一体文明建设的现状和成效。  相似文献   

17.
清代苏州著名文人顾嗣立,广交四方名士,文酒风流,扬风雅,实为康熙间苏城文坛之主盟。在顾嗣立周围聚集了一批重要文人,相与切磋唱酬,其诗学观以及《元诗选》的编纂都与这一文学群体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8.
就当代文学中的苏州形象而言,陆文夫的创作具有标志性意义。朱文颖、荆歌、叶弥和戴来代表着20世纪90年代后新一代苏州小说家的成长,他们在创作中对苏州形象有着不同向度、不同程度的书写,呈现较大差异性。但整体而言,新一代小说家与苏州城市文化的亲源关系较为疏远,城市形象在他们的创作中不具有突出的位置。小说家个人的成长背景以及这20年来的苏州城市变革是形成这种情形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文化有其独特的优良传统 ,苏州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苏州传统文化 ,特别是明清以来的苏州传统文化 ,有利于探索在中国条件下从传统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苏州模式”只长骨头不长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城市经济的赛场上,地处长三角的苏州毫无疑问是2004年最耀眼的经济明星:苏州的GDP在悄无声息中陡然超过了深圳;向来以消费城市闻名的苏州,其工业总产值仅次于龙头上海,成为全国第二大工业基地;苏州市引进的外资更是雄居全国之首,成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高地。然而,令不少人深感意外的是,在苏州戴上一顶顶桂冠、创造一个个经济“神话”的同时,其社会评价却出现了某种程度的下降,各种质疑声不绝于耳。苏州模式是不是像有些人说的那样“只长骨头不长肉”?人们究竟是应该把它当作发展区域经济的样板,还是把它当作应极力避免的现代化“陷阱”?可谓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