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妙喻     
妙喻是天才的标志,一句绝妙的比喻远胜一万句空泛的议论。"人民英雄纪念碑,大地母亲伸出的大拇指!"此则妙喻虽不知作者是谁,但它却像人民英雄纪念碑一样让人记忆深刻;而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周孝正在谈到空巢老人的生活现状时,有则妙喻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小鸟飞走了,只剩下老鸟了……"  相似文献   

2.
孙过庭在《书谱序》中提出的"同自然之妙有"这一中国书法理论重要命题,常被学者理解为书法家的书法作品应该达到奇妙同于自然的境界或简单地比拟为隐与秀的融会贯通。其实,这并不符合此命题的内在义理。孙氏"同自然之妙有"是在佛学影响下产生的一个书学理论命题,它要求书法作品超越现象界中的分别、机心而达到直指本源的真空妙有境界,即空灵境界,其理论内核应为佛学。  相似文献   

3.
张家港市妙桥幼儿园位于美丽迷人的张家港市塘桥镇妙桥社区,这里环境优美,快乐无边,是孩子们健康成长的乐园。幼儿园创建于1974年,2003年易地新建,是一所现代化省级优质园。现有教职员工85名,22个教学班,紧扣"智·爱"核心文化,将"以智启人以爱育人"的育人理念贯穿幼儿园每个角落。  相似文献   

4.
对联小故事     
一、华罗庚的妙对据说上世纪初,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它的嫡系安徽督军倪嗣冲有一个女儿名叫倪妙。倪妙读过书,也懂得古诗与对联。她要找一个才貌双全的夫婿,经过许多人的介绍,都不合心意。于是她出了个"妙人儿,倪家少女"的上联,声称"只要有人能对出下联,不论家世,均可作配偶。"这下子引得安庆及  相似文献   

5.
"能"是中国古代书画美学常用范畴之一,指通过高超的技巧所再现的精细入微的形象。魏晋之后,"能"用于书法品评,在唐代,"能"正式进入审美领域。因循、形似、精细是"能"的三大特征,"能"本身即是一种审美标准,同时也是实现"逸"、"神"、"妙"的基础与途径。通过积学储宝、勤修苦练,结合想象力的喷发,可以实现从"能"向"逸"、"神"、"妙"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味觉与中国传统美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味,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它来源于饮食中的味觉,但不是味觉。中国美学重视事物内在的意味,这种意味是精微的,模糊的,需要自身体验的。中国美学用了"味"这个词比喻美感,说明中国美学是以体验论为哲学基础的,与西方以认识论为哲学基础的美学相区别。中国美学要求审美者超越现象的美,而深入到现象后面的意义,认为这才是最高的美,最高的是"妙"。"妙"是不可言传的,通向无限的。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的田园诗,体物之妙,触物肖形,都成绝境,其诗中兼具画工和化工之境界。细究其然,首先,在于陶氏田园躬耕中真切的情感体验;其次,在田园躬耕中儒道交融而又自成境界,超越门户之见,兼容儒道,最终达到一个澄明的境界:万物之妙和诗人胸中之妙的水乳交融;第三,栖息田园,神游太古,使得其诗歌中具有理想和历史的双重意蕴。正是这多重的复式情调,形成"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丰富内蕴,并构成了陶诗迥异于他人的艺术特质。  相似文献   

8.
清代冯泌在印学思想上崇古而不泥古,对古印则持"有意无意"的评判准则.冯泌将印喻作书、文、章,赋予了印章极高的历史地位.本文解析《东里子论印》中"有意无意"之说并与他人同说进行相互印证;秦汉古印存与清人印存比较研究,感怀古印的天然之妙与今印的忸怩之态.将印论中书、画的"有意无意"疏证并探寻了其印学主张与《庄子》的"天倪"之妙契.  相似文献   

9.
牟宗三以"无向判断"来代替传统"反思判断"的翻译,其深意是试图和中国传统道家"道无"的智慧挂上钩,以便强调审美的"无相原则"比起康德立于"道有"思维背景上的"超越原则"要高明些。牟宗三不同意康德把"合目的性"应用于审美判断,认为出了"滑转"和"混漫"的纰漏,并指出康德的审美判断还是一个知识机能,并不能充当自然和自由的"桥梁",应该依中国人的道德形而上直贯下来。此外,康德用来说明审美的"超越原则"是一种"外离"而不是"内合"方法。基于对康德的第三批判的怀疑,牟宗三提出了要以中国传统"妙"、"慧"来改造康德的鉴赏判断,指出"审美判断既是妙感妙慧之品鉴",且是一种"无向判断"。因此,审美判断之超越原则应该就是"无相原则"。事实上,牟宗三是以"无相原则"去代替康德那个只在"分别说"层次上的"超越原则",并主张"分别说"里的美相还要到"合一说"里给"化掉",这样才能达到即真即善即美的境界。  相似文献   

10.
猪年赏猪联     
2007年是农历丁亥年,生肖排列属猪,又称猪年。猪,亦称豕,在我国浩瀚的联海中,不仅有嵌"猪"字的佳联,亦有嵌"豕"字的妙对。猪年赏猪(豕)联,别有一番情趣。  相似文献   

11.
花鸟画与题画诗意写胸中意象,有着"迁想妙得"的思维观,"应物移情"的观察观,"惨淡经营"的营构观,"缘物寄情"的传达观,"天人合一"的大象观等因素的同一性。使得诗意题发,诗情画意浑然一体,发挥着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  相似文献   

12.
"洗出徐熙落墨花"之"洗"字并非用水冲洗之意,而意指相比之下,显得特别突出。即是说徐熙的落墨法独得其妙,无人能出其右。从某种程度上说,徐熙的画法为后世的墨笔画、没骨画、写意画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文人画自古以来都是作为深受传统文化教育的士大夫抒发胸臆的一种形式,因而其作品究其根源必然受到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儒家思想中的"动静有常,浩然正气",道家思想中的"得意忘言,道通为一"和佛家思想中的"真空不空,妙有非有"对文人画审美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4.
"上善若水"是中国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老子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它博大精深,富含哲学智慧;而媚兰是美国现代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作品《飘》中的重要人物。本文通过分析,揭示出媚兰的处世方式与"上善若水"思想颇具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5.
“巧似”抑或“自然”?——谢灵运山水诗艺术特征辨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灵运在山水诗的创作中刻意锤炼词句,力求"巧似",山水景物描写努力追摹自然之真、巧夺造化之妙,以至于有些诗句达到了"自然"之境界.一言以蔽之:千锤百炼,力求"巧似","巧似"之极,便是"自然".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诗人大都是诗、书并重的,"诗书俱妙"现象是从美学的角度探求诗、书审美的相通相类,诗人书写自己的诗作时,其诗歌审美意向与书法审美意向萌生互动,而"互动"的发生要以"情感"作为催化剂.  相似文献   

17.
古人评画有神、妙、能、逸"四格"之说,"逸格"作为中国古代绘画评鉴标准的一个层面,是一个长期的动态化积累的过程,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彰显出不同的意涵和定位.  相似文献   

18.
穆旦诗歌受到西方反讽诗学影响,其语言运用深得"反讽"之妙.通过穆旦与反讽诗学的遇合可以阐明穆旦诗歌语言的哲学基础,借助"新批评"常见的三种反讽技巧:悖论修辞、戏拟、语境"细读"穆旦诗歌,得以理解其语言特征和思维特征.  相似文献   

19.
郭沫若妙对萧三华南热带作物研究院和华南热带作物学院(简称"两院"),地处海南省儋县,是我国热带作物研究基地。1961年3月1日,著名诗人萧三同志来此参观。那时,"两院"刚从广州搬来不久,师生们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的一次投资洽谈会上,蔡聪妙一再强调说,菲律宾是他的祖国,中国则是他的祖籍国。但同时,他从不敢忘记父亲对他的叮嘱:"你的根在中国。"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有"两个祖国"的人,竟然是菲律宾总统阿罗约的密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