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理念被写进党的十七大报告之中,这是党对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协调关系的科学认识的结果,是时科学发展观的丰富与发展.生态文明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也会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开辟了旅游业发展更广阔的空空.促进旅游业向更大的规模和更高的水平发展,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影响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主要有政策、经济、资源、产业、社会和旅游者行为等.要实现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必须从这些方面入手,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制定积极的可持续发展政策,建立旅游与自然和谐系统和旅游与社会和谐系统,完善旅游产业结构,转变旅游经济增长方式,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提高旅游者文明消费程度,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生态旅游发展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旅游的盛行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新的认知和实践,生态文明的提出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了一个更高的文明程度.在我国生态旅游实践中,存在着概念泛化、环境恶化、规划滞后、环境容量超载、法规不健全、生态环境教育缺乏等问题.因此,反思我国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已成为当务之急.生态文明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的文明形态,强调以人为本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承认自然是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的统一,主张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应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为我国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视野和路径选择.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应科学规划,控制容量,提高科技含量,加强法律法规建设,重视生态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3.
汪波 《学术交流》2006,(8):95-98
发展循环经济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循环经济的提出有其深刻的生态学理论基础,其中蕴涵的生态学原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循环再生和能量流动原理、物质共生和环境容量原理、持续产出和生态定位原理。要针对不同产业和区域特点构建循环经济的具体运行模式,包括生态农业模式、生态工业模式、生态园区模式、生态城市模式等。  相似文献   

4.
大众生态旅游: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建军 《学术交流》2006,(8):119-122
生态旅游有广阔的范畴,可分为严格的生态旅游和一般的生态旅游。一般的生态旅游具备大众旅游的许多特征:如依靠旅游机构、大规模、多目的性等,因此大众旅游与生态旅游并非天生不相容。根据杰弗瑞关于旅游的四个平台(提倡平台、警戒平台、适应平台、知识为本平台)的思想,在知识为本平台阶段,通过有效的管理战略可以实现大众旅游和生态旅游的结合。据此提出大众生态旅游的概念。由于管理体制、生态观念、资金等方面的原因,目前在我国发展严格的生态旅游的条件尚不具备,所以大众生态旅游是我国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发展大众生态旅游的具体措施包括对生态旅游区进行功能分区,加强景区生态管理和环保教育。  相似文献   

5.
生态旅游--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赵海燕 《学术交流》2002,(4):99-101
生态旅游是我国正在发展的新兴旅游形式,是旅游和环保的密切结合。生态旅游是一种特色旅游产品,是一种教育手段,其核心是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生态道德是生态旅游的道德保障,要树立生态保护意识,加强环境管理,实行有序开发。  相似文献   

6.
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的构建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汤萱  王威孚 《学术交流》2006,3(8):28-31
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是现代伦理学的三大流派。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环境伦理学相结合形成的一种新型的环境伦理理论。它对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进行了整合与扬弃,形成超越两者,包容性更强、内容更丰富、体系更完善的伦理体系。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的建立旨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达到生态与经济共同繁荣的目的。代内公正、代际公正、男女公正与人地公正是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的构建依据;整体、最优及共赢是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的思维模式;从全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突破唯人类独尊的传统人类中心主义,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中国特色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的构建模式。  相似文献   

7.
生态消费是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生态消费的主要特征有:可持续性、节约性、无害性、科技性、生态性、协调性与和谐性.我国正面临着消费危机,奢侈浪费式和炫耀性消费令人担忧.实现生态消费的路径主要有:倡导生态消费观念,循环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生态产业,形成生态效益;建立必要的法律法规,保障生态消费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高红贵  赵路 《创新》2018,(3):7-14
我国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奏响绿色发展的新乐章.绿色发展新理念使人们认识到守护青山绿水可以创造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基于生态经济的绿色发展道路要求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使生态与经济融合为一体,形成和谐统一的关系.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绿色发展是人类追求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和谐的最终体现形式,是人类发展理念、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破解了如何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难题.  相似文献   

9.
和谐理论包括社会和谐理论、世界和谐理论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理论.社会和谐理论是和谐理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阶层和谐理论又是社会和谐理论的核心.阶层和谐理论包括:阶层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中国共产党不懈的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阶层和谐的社会是目的与手段、过程与结果的统一.其理论根据在于,阶级斗争与阶层和谐是交替决定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其实践根据可以概括为三个转变:对阶级(阶层)的分析从阶级斗争到阶层和谐的转变;共产党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最广大人民群众从无产阶级到有产阶级的转变.阶层和谐理论对于很多理论和现实问题都有很好的解释和预测功能.  相似文献   

10.
生态旅游环境教育有利于提高全民环境意识和普及生态知识,促使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自然环保事业,同时也有利于生态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相关理论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起步,近几年发展迅速,在生态旅游环境教育内容、教育资源评估和效果评价等领域有所创新,但对相关概念、理论基础和经典理论的研究则相对薄弱,整体内容结构还不均衡。已有部分学者开始尝试实证和定量方法的运用,但总体来讲仍以定性研究为主,偏重于理论描述和经验介绍,同时,理论研究与实际的结合不够紧密。为促进我国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加强对相关理论基础和经典理论、环境教育资源价值及效果评价等内容的研究,重视对典型案例的深入剖析和定量方法的运用,实现理论研究成果向实践的有效转化。  相似文献   

11.
生态旅游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生态旅游是一种以可持续旅游为原则,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为对象,通过对它的保护性开发,使开发商、游客和当地居民都受益,使大众受到环境教育的旅游形式。在生态旅游实践中,存在对生态旅游概念认识不清,缺乏规划,环境破坏,人造设施泛滥等问题。生态旅游的发展应科学规划,严格审批制度,重视生态道德教育,提高旅游科技含量,限制游客人数。  相似文献   

12.
贯穿世纪之交中国发展的两大国家战略是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本文以邓小平的有关思想为指导,对深入理解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内涵及两大战略的相互关系作了论述。文章强调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包括“理性发展、三位一体、以人为本、能力建设”四个方面的思想观点,强调要从物质功能、精神功能、生态功能的结合上全面理解科教兴国对于中国发展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文章指出,实施可持续发展与科教兴国两大相辅相成的治国方略,是要建立两个互相促进的发展系统(发展水平系统和能力支撑系统),从而在新的高度上推进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生态旅游是把旅游和环境保护紧密结合起来的旅游.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有利于推动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促进地区经济发展.近几年来,增城市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在发展理念、发展机制、发展项目等方面进行创新,促进了增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2 1世纪人类生存与发展将进入生态经济时代 ,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促进区域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使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融合为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 ,国家提倡生态省建设。从生态经济学理论出发 ,研究解决生态省建设中存在的经济与生态如何协调发展问题 ,对生态省建设走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先秦时期有很多实用化的美学实践和关学主张,以"万物并作"与"天人合一"为核心的生态美学是其中典型的代表.生态美学表达了人类对生存环境问题的深刻关注."万物并作"主要揭示自然万物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关系,而且这种关系在动态平衡中实现依生、竟生、共生的生态循环;"天人合一"则要求人的行为应与天地自然保持和谐统一.先秦生态美学思想时社会群体和社会个体都具有明确的美育功能.研究先秦美学家的生态美学思想对于今天的美学研究以及美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西方生态社会主义的生态和谐发展观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社会主义是当代西方一股具有较大影响的社会主义思潮,面对全球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生态社会主义严厉批判资本主义无限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发展模式,又深刻反思传统社会主义片面强调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认为它们都是畸形的不可持续的发展观。在生态社会主义看来,自然生态的危机,原因在于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的失衡和不和谐,因此,生态和谐发展观在理论上表现为生态和谐发展的经济观、政治观和文化观。在实践上表现为在生态和谐发展观的指导下,对不和谐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态进行重建。在经济上,建立人与自然都能承受的"生态经济"体系;在政治上,建立确保社会公正的制度体系和新型的民主政体;在文化上,创建绿色文化道德体系,以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的和谐发展,从而最终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相处。生态社会主义的生态和谐发展观是一种全新的社会主义发展观,虽然它还存在某些局限性,但它的生态和谐理论以及生态重建模式,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解读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它的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文明理论取向;二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学说的生态文明观意蕴;三是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结构的基本要素.中国学者时马克思的生态文明观的全面继承和创造性发展,以及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文明发展的伟大实践,都充分显示了马克思的生态文明观在现时代的科学价值和强大生命办.  相似文献   

18.
毛笑文 《社科纵横》2005,20(6):11-12
基于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关系,着重分析了甘肃发展生态旅游的必要性,并从认识与定位、统筹与开发、管理与保护、投资与建设、创新与品牌、宣教与监督等方面对如何发展生态旅游提出了具体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人类中心主义分为绝对人类中心主义和相对人类中心主义两个范畴,前者盲目强调人的主体价值,片面认识及夸大人的主体能动性,忽视自然对于人类的先在性及其客观规律,奴役与盘剥自然,最终导致人类面临诸多的生态危机与社会危机;后者尊重人类生存及发展权的绝对性,承认自然的先在性及环境承载力和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及共同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时前者的扬弃.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尤其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积极成果,是人类文明发展理念和文明发展模式的巨大进步.相对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文明都以人为本,都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都注重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符合科学发展观,它们在本质上具有内在同一性.  相似文献   

20.
吉登斯的生态政治观在现代西方政治理论中是较为独特的一种。一方面它不苟同于以“改造世界”为核心的生态激进主义观点,另一方面它揭示了“放任自然”、“退出自然”为主的生态自然主义不现实性。整合这两方面的观点便是吉登斯的生态政治的基本立场和观点,本文把它概括为“自然的自然”——让自然自然地存在和发展,这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二是强调人对自然、世界的参与性和共存性。尊重自然,让自然自然地存在和发展,其“尊重”是人在尊重,其“让”是人在让,人类通过对自然的反射性不断整合自身与自然的关联。本文通过对古登斯的自然终结论,对绿色理论的批评,反射性生态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论述,提示了其生态政治观的理论内涵和发展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