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我国传媒消费文化的基本特征1.1传媒商品消费滞后,结构单一性和雷同性较强从我国的消费需求来看,形成我国消费滞后型传媒消费文化的原因是众多的,其中最主要的还是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因素在起作用。我国传统文化非常注重勤俭持家,并有“无债一身轻”的观念,并视借钱度日为败  相似文献   

2.
作为国际竞争力的一部分,传媒竞争力问题一直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目前,传媒竞争力实证研究并未取得满意的效果,对传媒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远未健全,研究方法缺失;因此完全有必要构建能反映具有中国特色的传媒竞争力综合评估体系。文章根据传媒业的双层属性及设计指标体系时应遵循的原则,设计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传媒竞争力综合评估体系,并依据层次分析法(AHP)确定了指标体系的评价指标权重。  相似文献   

3.
正文化消费是人们对文化产品及服务的欣赏、享受和使用,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一种消费,是培育健全人格、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因素。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居民文化消费支出的增加与文化强国建设密切关联,本文通过洛阳市城镇居民常年记账资料,分析居民文化消费的特征、问题,为政府及社会各界提供参考依据。一、文化消费的主要特征1.文化消费支出较快增长。城镇居民住户调查资料显示,2012年洛阳市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为1220  相似文献   

4.
孟奎 《统计与决策》2012,(18):137-139
文章利用1990~2010年的财政支出、城乡居民消费数据,以Engle-Granger两步法为计量工具,对我国财政支出对城镇居民、农村居民的消费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政府财政支出与城镇居民、农村居民的消费之间存在长期的稳定的同向均衡关系,财政支出的增加能有效的推动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但是这种推动效应存在差异,财政支出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较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更显著。依据研究结论,文章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媒产业近5000亿元的产业规模以及每年超过10%的年增长率吸引了国内外投资者的广泛关注。在2008年6月12日的上海电视节上,来自国内外的传媒业内人士、投资者以及政府主管部门相关负责人出席了“投资未来——传媒产业投融资的现状和未来”论坛。作为国内领先的传媒受众研究机构,CSM媒介研究基于丰富的研究经验和充足的数据资源,敏锐洞察中国传媒产业发展趋势。CSM媒介研究总经理王兰柱在论坛上进行了题为《研究受众,优化投资》的主题发言,从内容和渠道投资两大方面阐释了中国传媒投资的巨大前景。  相似文献   

6.
文章运用Engle-Granger两步法,实证的研究了中国财政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动态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的政府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之间存在一个长期的稳定的均衡关系,财政支出的增加有力的推动了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进一步的通过政府财政支出促进农村居民消费提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汪雪 《统计与决策》2016,(15):34-36
文章基于势科学理论构建文化软实力的评价模型,从生产要素、需求状况、企业战略和政府行为四个纬度选取评价指标,对文化软实力影响要素进行分析.研究认为,政府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知识资源是文化软实力的基础组成部分,没有知识资源量的积累很难实现文化软实力质的提升;生产者需求的增强显著刺激了文化事业的发展,消费者的需求是文化软实力提升的最重要影响因素,文化产业的发展应以消费者需求为前提.  相似文献   

8.
苏素  王珂 《统计与决策》2005,(16):85-87
本文通过建立理论模型,系统的分析了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对消费影响的长期推动效应及短期推动效应.经过测算表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对消费有着正的推动力;进而分析了这种推动力在年度间的变化情况以及是如何受到决定的.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台州农村消费呈现出消费能力显著提升、消费规模日益扩大等特点,但同时也存在增长乏力,消费倾向减弱等问题,主要影响因素是收入预期下降、收入不确定因素增加等,建议通过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提升消费能力;加强农村基础和商业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居民消费环境等措施扩大农村居民消费,实现经济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十一五"期间,江苏消费呈现"规模扩大、速度较快、结构优化、层次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通过模型分析发现,劳动者报酬、产业发展层次、城镇化水平等均对居民消费有显著正向影响。建议通过以投资规模合理增长为契机,注重创造消费需求等措施,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推动江苏经济在"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平稳较快发展。  相似文献   

11.
低碳消费方式的评价指标体系与综合评价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改变其消费理念和行为是CO2减排的有效方式.因此,低碳消费方式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关注与重视.有效地量化评价居民的低碳消费水平,将有利于准确认识低碳消费方式和推动低碳消费方式的构建.文章从消费理念低碳度、消费偏好低碳度、消费水平低碳度和消费结构低碳度等四个方面建立了低碳消费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F积分综合评价模型对其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2.
2008年以来,为应对经济下行风险,江苏迅速出台政策,投资在半年内成为经济增长的绝对主力.分析城镇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可将影响江苏城镇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归纳为收入分配、消费环境、人口结构和心理预期四个方面因素.为着力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特提出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稳定居民收支预期,优化供给结构,改善消费环境,推动消费结构升级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农村社会保障消费效应的协整分析与误差修正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运用协整分析并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对我国1982~2006年间农村社会保障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长、短期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支出没有对农村居民消费产生促进作用.最后提出加大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构建新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农村居民消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显著提升,文化事业也得到较快发展,经济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相互促进、共同增长已成趋势。文章在厘清文化软实力定义的基础上,构建起国家文化软实力综合评价体系及综合评价指数,并就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对文化软实力综合评价指数的影响程度进行实证分析,得出文化软实力综合评价指数随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同向变化、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可以推动文化软实力增长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不同层面对我国目前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进行解剖.认为增加有效供给,解决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缺口错位",是扩大有效需求的有效途径.主张将刺激消费的经济政策转向刺激供给,由需求导向型经济向供给导向型经济转变.为了增加有效供给,必须冲破需求约束,推动国企改革.通过对国有企业产权资源进行所有制整合,加快结构调整和制度创新,建立经理市场,引入激励机制,实现国有企业改革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16.
上海市民整体文化消费不断增长,消费形式日趋多样化,但日常文化消费集中在看电视和上网等少数文化消费项目;市民娱乐型文化消费占比高,发展型文化消费不足,消费观念有待升级,消费意愿、需求与客观制约因素之间存在较大矛盾.此外,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和参与度有待提高.为此建议,发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基础性作用、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并提高利用效率、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并降低文化产品价格、采取多种措施保障市民有充分的休闲时间等.  相似文献   

17.
地区居民的消费是其总需求的主要组成部分,此亦表明消费与其国民产出是密切相关的;掌握本地区的消费情况,对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试图探讨贵州农村居民建国以来的消费变动情况.  相似文献   

18.
文章结合我国2009年200个地级市的截面数据,基于分城乡的视角实证检验了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城乡居民旅游消费及其引致的投资、收入和消费结构的变动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推动作用,我国政府以旅游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政策目标具有现实可行性和必要性。但是,我国城镇居民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大于农村居民。据此,文章提出要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协同作用,构建"政府推动与市场拉动"的协同机制,分类推进城乡居民旅游消费,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19.
通过构建一个较为全面的消费环境和居民当期剩余消费潜力指标体系,并以居民当期剩余消费潜力来间接衡量当期居民消费潜力释放情况。运用ARDL-ECM的动态建模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总体消费环境改善与居民当期剩余消费潜力之间存在着长期负向均衡关系,且消费环境的改善对剩余消费潜力的影响表现为明显的滞后效应;各子消费环境对居民消费潜力的影响作用不同,消费经济环境改善对提高居民消费能力的作用更明显,消费基础设施环境的改善对刺激居民消费潜力释放的作用最大,消费制度政策环境和消费供给环境改善的刺激作用次之,而消费文化环境对居民消费潜力的影响作用仍需提升。  相似文献   

20.
精神文化消费是人类生活消费中极其重要的内容,主要包括教育、文化、娱乐、旅游、休闲、体育等非物质方面的消费活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文化消费在人民生活消费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使人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十二五时期,精神文化消费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探讨这一时期湖南精神文化消费趋势,将对繁荣全省文化事业和发展文化产业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