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TOPSIS方法从人口、土地、经济、社会等四个角度测算中国整体和各省份城镇化协调水平,并对不同区域城镇化协调度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整体城镇化协调水平相对较低;东部地区城镇化水平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2.中国各省份城镇化协调性水平差异明显,总体来看,发达省份城镇化协调水平相对较高;3.不同驱动要素对城镇化协调水平的差异明显,具体排序为土地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其中东部地区经济城镇化的表现尤为明显,中、西部地区土地城镇化的表现较为突出。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区域新型城镇化水平测度与空间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内涵和要求出发,构建我国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功效系数法,得出2005-2014年各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并将空间因素引入分析,对新型城镇化进程进行空间动态分析.研究发现:2005-2014年各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基本呈上升趋势,但水平还不够高、发展不平衡、地区差异较大,新型城镇化进程具有显著的正向的空间自相关,大部分地区之间呈现出正向局域相关和集聚.  相似文献   

3.
初步测算,2013年末四川城镇人口达3640万人,比2012年增加151万人,城镇化率达到44_g%,较2012年提高了1.37个百分点,提高幅度比全国的1.16%高0.21个百分点,列全国第3位,仅低于贵州(增1.42%)、甘肃(增1.38%)。2013年四川城镇化水平居全国第24位,在西部位次由2012年第8位上升到第6位。  相似文献   

4.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运用实证分析方法,对我国31个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进行研究。通过对高等教育发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对不同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进行划分和聚类。结论表明我国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并不均衡,文章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文章运用拉直思想与主成分分析技术对多指标短面板数据的聚类与评价方法进行改进,针对数据标准化后常见的地区差异测度不适用问题,利用欧氏距离构造地区差异测度指标,并对京津冀地区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京津冀地区经济系统比较稳定,地区差异显著存在且有所增大,京津极化现象明显。目前,京津冀协同发展仍处于摸索阶段,尚未成熟,任重而道远,各地区需齐心协力,共同进步。文章所用方法稳定、有效,可为类似问题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是为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路径。本文采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测算并探究2010—2021年我国30个省级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综合水平的阶段性演化特征。研究表明,考察期内,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水平整体上提升速度较快,但多数省份的发展质量水平不高,智慧和创新正在成为引领我国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而人文和宜居方面建设薄弱则可能会形成短板。分布动态演进方面,东部地区展现出显著的主力驱动型趋势,中部和西部地区呈现出明显的均衡提升型趋势,而东北地区表现出鲜明的双峰并行型趋势。空间形态方面,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水平形成了俱乐部收敛的空间形态特征,其主要原因是各地区新型城镇化在短期发展过程中具有路径依赖,而本地与邻域地区间的“邻高提升,邻低抑制”效应则强化了该种空间形态。本研究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成效的阶段性统计监测和持续性发展研究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7.
实现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文章基于2009—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DPSIR模型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和响应五个方面构建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通过Dagum基尼系数法揭示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并采用空间面板模型分析各地区收敛状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水平呈波动状态,其中,东部地区发展水平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发展水平最低但增速最快;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差异不断缩小,东部地区内部差异最大,东部与西部地区间差异最为明显,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水平地区差异主要来源于地区间差异;全国及东、中、西三大地区具有不同的α收敛、β收敛特征。  相似文献   

8.
文章选用1998~2011年全国30个地区的面板数据,建立回归方程,对我国区域寿险发展的总体差异进行分析,并以回归方程为基础对影响区域寿险差异的因素进行分解.研究发现,我国区域寿险差异呈现下降趋势,近几年趋于平稳,影响区域寿险差异的因素中最重要的是经济和教育因素,教育因素影响在下降,经济因素影响在上升,除此以外,区域市场化程度和竞争程度对寿险差异的影响程度大幅提高,抚养率的影响略有提高.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差异的空间自相关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基于河南省2002年的行政区划,以110个县(县级市)和17个地级市市区为研究单元,通过SPSS定量分析获得河南省各县域单元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得分,结合GIS空间统计分析的方法进一步揭示河南省县域单元层域上的经济发展差异及空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0.
关于人口质量区域差异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用能够反映人口身体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七大指标,运用聚类分析法对我国31个省(市)的人口质量进行分析,划分出高人口质量区、中等人口质量区和低人口质量区三大类别,并从经济的视角展开区域差异分析。  相似文献   

11.
为科学、合理地评价县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文章根据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构建县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相对熵法对评价指标进行组合赋权;运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得出县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值.以贵州省68个县为例,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相对熵法实现了对主、客观因素进行优化决策的组合赋权,有效降低了信息损失;将相对熵法应用于县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分析了影响我国农村工业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以及各地区间的差异,并针对不同地区的特点提出农村工业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基于“十四五”规划相关目标及要求,文章对“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内涵进行了阐释,构建了涵盖人的内外因素的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以此为基础,利用熵权法对我国31个省份2008—2019年的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测度,并对其空间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我国东部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较高,中西部地区大多数省份的新型城镇化水平正不断提升,但东北地区发展相对缓慢;我国新型城镇化水平发展有显著的正向空间集聚性,东部地区呈现“高-高”集聚,西部和东北地区呈现“低-低”集聚,而中部地区的集聚效应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文章采用小波分析方法,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考察了中国区域经济差异水平和经济增速的关系,对不同时间尺度的经济增速和区域经济差异进行回归拟合,建立函数模型,据此确定合理的区域经济差异警戒水平。  相似文献   

15.
16.
新型城镇化,旨在强调人本管理,城镇化的核心突出以“人”为上.为了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文章着重从人口城镇化进程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据此提出三个方向的发展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结构不均衡,城乡二元制阻碍人口城镇化;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固定,难以从根本上进行转变;在人口城镇化进程中向农村地区推广城市文明的进程难以完成.通过完善政策机制保障农民利益;提高人口城镇化质量和农村环境,创造吸引新生一代回乡发展的大环境;采取积极的心理干预,提高农村人口对城市文明的接受度.  相似文献   

17.
中国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建立了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的指标评价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进行了实证研究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主要可以分为四类发展水平,同时表现出不同的区域性特点.文章通过实证分析我国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均衡的区域发展水平,归纳总结各区域高新产业发展状况,为相关部门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政策和制度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8.
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东部、西部、东北、中部城乡统筹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不利于整个国家城乡统筹的发展.城乡统筹主要涉及城乡经济统筹、城乡社会统筹、城乡生活统筹三个方面.文章设计了城乡统筹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东部、西部、东北、中部四大区域板块城乡统筹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找出四大区域极决的城乡统筹能力差距.  相似文献   

19.
郑洁  冯春梅 《统计与决策》2016,(20):109-112
中部地区城镇化快速发展,如何避免快速城镇化发展中的困境?文章从城镇化的影响因素分析出发,利用主成分回归分析构建注重综合发展的城镇化影响因素模型,探寻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决定因素.指出城乡居民收入提高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产业结构调整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最终提出中部地区城镇化健康发展之策:从“扩张型”向“内涵型”转变,从对经济增长“量”的关注转向对经济发展“质”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中国式产业基础高级化、中国式产业结构现代化、中国式产业协同现代化、中国式产业创新现代化与中国式产业融合现代化5个方面构建了中国式产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5—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使用QAP方法分析中国式产业现代化发展状况。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式产业现代化虽然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但表现出攀升趋势;区域差异显著,呈现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阶梯分布状态;中国式产业现代化水平的区域差异主要源自地区间差异,并表现出减小趋势;中国式产业基础高级化子维度差异是引起中国式产业现代化产生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其次为中国式产业融合现代化、中国式产业结构现代化、中国式产业协同现代化、中国式产业创新现代化子维度差异。应完善中国式产业现代化顶层设计、实施地区产业协同发展战略、加速中国式产业基础高级化进程,推动中国式产业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