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文章采用对数均值迪氏指数法(LMDI)分析劳动生产率、人口年龄结构等因素对中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与贡献,结果表明人均GDP的增长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各省区各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由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变动所带来的人口红利并不明显.中国经济要保持持续稳定较快增长,一是要大力提升劳动生产率,二是要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是要努力挖掘人口红利的潜在空间,四是要兼顾其他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文章利用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从人口迁入的角度对我国农村劳动力省内迁移与跨省迁移进行聚类分析。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文章从迁入省的经济特征与人口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跨省迁移行为进行假设,并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检验。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跨省迁移行为与迁入省的非农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率、城乡收入差距、对外依存度、城镇失业率、区域总人口和文盲率等因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3.
劳动力失业问题是目前世界各国普遍关心和重视的经济和社会问题。现代市场经济学认为,一个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运行状况如何,主要有四个判断指标,即GDP的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和国际收支。1996年我国的GDP保持了适度的增长,通货膨胀得到了有效抑制,但失业问题仍较为严峻。在我国失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失业人口增加直接影响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次,失业人口过大对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都有着重大影响。忧虑和不安之余人们不禁要提出这样一些问题,我国目前的失业人口有多少?失业率有多高?怎样认…  相似文献   

4.
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与国家经济安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是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因素  就业问题是关系国家经济安全的前提性问题。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越来越人本化 ,人的劳动保障权、人的就业实现权这种最基本的人权 ,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经济理论研究证明 ,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有着负相关的关系。没有就业增加的经济增长没有任何价值。居民对未来经济形势的信心度首先反映在就业方面 ,不能增加就业的经济增长不可能提高居民对经济的信心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并列为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三大经济指标 ,而失…  相似文献   

5.
《青海统计》2007,(11):45-45
据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全省6岁及6岁以上人口中,接受小学及以上教育的人口性别比为124.4,其中小学受教育人口性别比112.57,初中受教育人口性别比145.19,高中受教育人口性别比119.71,大专以上受教育人口性别比134.84,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反映出我省女性人口在不同层次文化程度人群中所占比例偏低,受教育程度不如男性。  相似文献   

6.
寿险需求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选取世界48个国家的1992~2004年数据,采用面板数据的多元回归模型分析人均收入、抚养比、预期寿命、通货膨胀率、银行业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受教育程度户、储蓄水平、失业率和实际利率对寿险需求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寿险需求受制于不同的影响因素,且同一影响因素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寿险需求的影响程度也不一样。研究成果对中国寿险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年龄误报在各种人口调查中都是经常出现的一种现象,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中,年龄误报现象在各个年龄段上的发生程度是不相同的.综观前四次人口普查资料,我们明显地发现,新疆人口普查资料中的年龄数据误差比较大,尤其高龄人口中的年龄误报总是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8.
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空间回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结果表明:人口自然增长率在控制社会经济因素后,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并不显著地高于汉族地区。因此,中国民族地区之间生育水平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所致(张风雨1998)。吕安民等研究了中国省级人口增长率空间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9.
文章研究了人均GDP、人口和工资对中国三个产业就业的影响.通过分析中国1978-2010年的经济数据,文章对每个产业构建了一个以就业、人均GDP、人口和工资为内生变量的SVAR模型,并分析了就业对结构冲击的响应.文章的研究认为,人均GDP、人口、工资的整体变动对三个产业的就业均构成了影响;三个产业就业对来自人均GDP、人口和工资的结构冲击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响应.  相似文献   

10.
职业转换率是衡量职业流动的主要指标,也是考察社会阶层流动性和社会公平性的重要指标。以陕西省的实地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交叉列联表和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性别、年龄、户籍所在地、受教育程度、职业技能培训等因素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流动的影响。研究发现,性别、年龄、户籍所在地等个人因素对职业转换率没有显著影响,而受教育程度和是否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等人力资本因素对职业转换率有显著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增加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术教育培训机会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从就业弹性系数来看我国的就业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20多年来,我国的GDP年均增长率达到9%左右,虽然就业总量也在增长,但城镇就业压力并没有得到缓解,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持续上升。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来看,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一般是正相关的。按照奥肯定律,在3%的GDP增长基础上,GDP增长速度每提高2个百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洛仑兹曲线和基尼系数作为分析不同受教育程度人群省际间分布的工具和量化指标,以2006年数据为基础考察了我国不同受教育程度人群的省际间分布集中度.结果表明,高等教育及以上教育程度人群的省际间分布集中度最高,发达地区的受过高等教育人群的比例明显高于欠发达地区.而高中及以上教育程度、义务教育及以上教育程度人群的省际问分布集中度则相对较低.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文章在测算我国资本存量的基础上,采用状态空间模型与生产函数法相结合的方式,对我国1978-2014年的潜在GDP进行估算.分析了各生产要素的产出贡献比、要素产出比、边际产量的变化趋势,从供给面对我国经济新常态进行解读.研究表明:中国经济正处于“新常态”与“旧常态”交替的过程中,资本边际产量下降、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缓慢、TFP增长率下降是中国潜在GDP增长率下降的主要原因;资本收入替代劳动收入已成趋势,并有进一步深化态势;中国企业在新常态背景下普遍面临盈利水平下降,运营成本上升的困难;中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将逐步从需求面的管理转向侧重于供给面的调控.  相似文献   

14.
人口是影响国民经济、教育文化的重要因素.对人口数量及其自然增长率作出科学的预测,有利于宏观经济、教育政策的制定,也为作出客观的人口控制政策提供了有力依据.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浙江省将继续经济和教育事业的高速发展,从而对人口问题给予更高的重视.本文将以BP神经网络、平滑指数法和自回归预测方法为基础,预测出"十一五"以及之后若干年内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总人口数量,为"十一五"规划的制定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人口普查中失业调查的城镇失业率对历年的城镇登记失业率进行调整计算,得出作者认为的我国城镇真实失业率,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计算城镇真实失业率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协调度,对我国城镇失业水平的适度性进行分析,认为我国的失业—经济协调度周期性特征明显,且与GDP增长率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周健  邵珠琼 《统计与决策》2017,(10):139-141
从短期来看,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来自需求侧,而对长期增长潜力的评估却离不开供给侧的因素.文章借鉴青木昌彦的方法,对2001-2015年辽宁省经济增长的供给侧因素进行分解,得出:城市部门人均生产率提高对人均生产总值增长率的贡献最大,人口红利已衰竭,尽管劳动参与率提高和库兹涅茨效应的贡献较低,但近些年来呈上升趋势.而要缓解辽宁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则需要提高劳动生产率,扩大劳动参与率和库兹涅茨效应,以及化解人口红利枯竭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虽然研究我国教育收益率的文献已经很多,但年龄差异却一直被忽视.文章利用2005年的全国调查数据研究了我国城镇不同年龄段就业人口的教育收益率,发现城镇人口的教育收益率随着年龄的变化基本呈现U形,女性教育收益率基本高于男性,并且男性与女性的教育收益率随着年龄的波动规律是完全一致的,只是男性晚一个年龄段.  相似文献   

18.
现有对中国性别差异的研究大多是基于收入的分析而忽略了工作满意状况。文章研究了居民工作满意度的性别差异及其决定因素,主要发现为,总样本中男性的工作满意度均值略高于女性,但是这一差异并不显著;从收入水平、劳动时间、受教育程度等方面来看,既有男性工作满意度均值大于女性的情形,也有女性工作满意度均值大于男性的情形,还有男性和女性工作满意度均值没有显著差异的情形;在工作满意度性别差异的决定因素方面,男性和女性存在许多相似之处,其关键的差异体现在劳动时间、党员身份、受教育程度等因素上。  相似文献   

19.
基于西部3省731户农(牧)户的实地调研数据,从农(牧)户劳动力配置视角分析了牧地承包经营权转让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务牧人口数、近三年务牧消耗、务牧技能水平等对牧地承包经营权转出意愿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务工兼牧业人口数、务工技能水平和户均单位土地劳动投入对牧地承包经营权转出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务工人口数、户主受教育程度等对牧地承包经营权转让意愿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基于北京市城镇住户调查数据,采用分位数回归与分解技术,结合核密度估计方法,定量考察了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工作经验等因素对城镇家庭收入差异及其演变的贡献。研究表明:不同收入群体并没有均等地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城镇家庭收入差异是"回报效应"和"变量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历史时期两种效应的重要性有所不同;教育机会不均等是导致城镇家庭收入差异的关键因素;就业性质的差异助长了城镇家庭收入差距;不同收入群体间自身素质的差异是影响城镇家庭收入差异的重要因素;工作年限、工作经验、年龄、性别及家庭规模等因素影响力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