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2005—2016年西部地区省级面板数据,从空间相关性和空间异质性两个维度实证分析了农业信贷投入对西部地区农民收入影响的空间特征。研究表明:农业信贷投入对农民增收具有空间溢出效应,且两者之间呈现出非线性关系;短期内邻近地区农业信贷投入不利于本地区农民增收,但从长期来看则对本地区农民增收起到了促进作用;农产品价格指数、城镇化水平和农业现代化水平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民增收,经济发展水平与农民收入之间的线性关系并不显著。此外,农业信贷投入对西部地区农民收入的影响具有显著的门槛效应,表现为单一门槛特征。  相似文献   

2.
城镇化是解决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农民增收。本文采用协整分析,对城镇化与农村居民收入各项构成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注重新型城镇化发展内涵、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城镇化、工业化对农业现代化的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伟 《统计与决策》2017,(14):108-111
文章从理论上分析了城镇化、工业化对农业现代化的直接影响及空间溢出机制,并推导出两个命题假设,基于我国2001-2014年31个省域的面板数据,利用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对两个命题假设进行了验证.实证结果表明,城镇化不仅对本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且对邻近地区具有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工业化只对本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空间溢出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苏发金 《统计与决策》2012,(11):147-150
文章运用VAR模型,结合单位根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方法,对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三者彼此之间在短期和长期具有不同的相互影响关系。提出重视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性地位、增强工业化与城镇化的互动、加强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带动作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农业综合开发作为国家强农惠农富农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促进农民增收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基于全国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历年数据,通过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并基于ADF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得出结论: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是显著的,对农民收入有较大的、持续的促进作用,但不同来源渠道的投入资金促进农民增收的效应是存在差异的.  相似文献   

6.
文章基于对皖北地区的实地考察和1992~2010年农民收入的统计数据的多元回归分析,研究十二五时期影响安徽农民收入倍增的因素.结果表明,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农民受教育水平、农业机械化水平对农民增收有显著影响,欠发达地区、农业大省与农民工流动的省情对安徽农民增收影响极大,皖北地区的土地流转、政府引导、农民培训和致富带头人培养、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村经纪人、新生代农民工的观念等问题影响了当地农民的增收,而城镇化水平、财政支农还没有产生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7.
基于2000-2010年安徽省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数据,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测度农民收入空间相关性和局部集聚空间格局演变,分别建立2000年、2005年和2010年农民收入空间杜宾模型和空间滞后模型,研究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对农民增收的影响程度及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安徽农村居民收入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呈正的空间自相关性,低收入集聚区沿安徽西侧边境向西南和西北部转移,高收入集聚区沿皖江城市带从苏皖边境向皖中地区扩张;空间计量模型能够分离出收入空间溢出效应,避免经典回归对工业化城镇化影响程度的高估;工业化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作用增强,但可能出现虹吸效应;不完全的城镇化发展对农民增收作用减弱,应发挥其扩散效应;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增收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2011—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双固定的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村产业融合对农民收入的空间效应,并进行了空间异质性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农村产业融合与农民收入具有空间正相关性和空间异质性;东部地区的农村产业融合对农民的增收效果最好,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依次递减;提高农村人力资本、农业机械化水平和财政支农水平能够促进农民增收,而农业受灾害的上升、农业信贷的不合理分配以及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会阻碍农增收。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业天生弱质性、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农民增收困难等问题决定了政府必须对"三农"进行扶持与保护。文章利用ADF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和灰色关联模型,通过财政支农投入规模和投入结构与农村宏微观产出之间相关性的分析,得出:财政支农投入是宏观农村GDP增长的原因,是微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原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对农村GDP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最大。通过实证研究,提出了扩大财政支农规模;突出财政支农重点,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胡瑶 《统计与决策》2012,(9):139-141
文章采用1999~200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对影响中部六省的城镇居民消费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中部六省,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上期消费状况对当期消费有显著影响,地区间经济政策和消费习惯等难以量化的因素也能影响居民的消费水平,但不是主要影响因素。因此,从解决居民收入问题入手是解决中部六省城镇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1.
农民增收的核心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确农民增收的核心影响因素,是探寻农民增收路径的前提.文章以安徽省肥西县为研究样本,选取了12个对肥西农民增收影响较大的因素,采用主成分回归法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表明,现阶段以工业化和城镇化以及交通便捷程度为主的“外生带动型”因素,对肥西县农民收入影响较大,而以农民综合素质为主的“内生自主型”因素对农民收入影响相对较小,但也为农民收入的未来增长提供了空间.  相似文献   

12.
不能低估农业结构调整的增收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在全国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持续回落的情况下,浙江、福建和山东等省农民收入仍保持了相对较快的增长.为总结三省农民增收的经验,进一步探讨农民增收的途径,我们对三省部分地区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的主要结论是:(1)"农业结构调整+非农产业发展+城市化"是三省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市场经济和家庭经营有机结合,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成为可能;(2)当前农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微观增收和宏观减收的不对称性正是市场经济起作用的表现,不能低估农业结构调整对其他产业产生的增收效应;(3)发展非农产业和推进城市化是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根本途径,但是发展非农产业和推进城市化是有条件的,不能急于求成,(4)要高度重视提高中西部地区农民的总体素质,为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发展非农产业和推进城市化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中部地区六省为横截面单元,以各省2004年1月至2008年6月的时间序列数据组成综列数据,通过单位根和综列协整检验,检验中部六省工业增加值与工业贷款之间的关系,短期动态调整分析也表明信贷存在发散效应并对各省影响不一致.研究结果表明,中部地区存在货币政策的差异效应.  相似文献   

14.
文章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武汉市农民增收与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从长期趋势来看,武汉市农民增收与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着一种双向的、互为因果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5.
数字经济的飞速发展为乡村振兴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带来新引擎,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文章通过梳理数字经济影响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理论机制,构建了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标体系、数字经济指标体系和乡村产业振兴指标体系,并利用2012—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数字经济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影响效应及乡村产业振兴的中介机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提升有显著的积极作用,且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机制分析表明,乡村产业振兴是数字经济赋能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中介渠道;异质性检验发现,数字经济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促进效应在中部地区和非粮食主产区表现得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省级地域为单元,从人文文化、城乡文化和行政管理文化三个角度,结合我国社会现实进行了分类和量化,利用空间杜宾面板模型,实证检验了29省文化差异对消费水平产生的影响,特别是对于跨区域的文化影响是否存在空间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进而针对性提出进行文化的跨区域交流与融合、提升居民人文文化水平、结合城镇化做好消费升级与保障工作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开展中部六省新型工业化比较研究,对于积极推进中部六省新型工业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在建立新型工业化水平测算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灰色关联综合评价法测算中部六省2000—2007年新型工业化进程,并对中部六省2007年新型工业化各子系统状况展开物元模型分析。结论表明,中部六省2007年新型工业化水平均已处于中级阶段,但各省份新型工业化进程及优劣势有所差异。根据实证分析结论,提出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基于农民增收视角的财政农业投入结构效率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选取1980~2006年度国家统计数据,在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基础上,运用方差分解技术对我国财政农业投入与农民增收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农业基本建设投入对农民收入影响力最大,科技三项费用投入次之,支农支出影响力最小.研究认为我国农业投入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增大农业投入总量,调整农业投入结构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9.
《统计与咨询》2014,(1):16-18
“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同步发展”,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具体要求。本文采用定性分析方法,梳理了龙江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关系历史演变过程;运用统计评价发展指数分析判断其发展阶段,发现我省农业现代化滞后城镇化;运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模型,实证分析他们之间相互关系,并测算出二者之间的量化值,归纳出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省情实际,提出四点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探索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的关系是推进"三化"同步发展的关键。文章根据陕西咸阳的"三化"发展相关数据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以及向量误差修正模型来估计与分析,采用单位根和格兰杰因果检验,通过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等方法实证分析了1990~2011年该区域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得出了"三化"互动关系的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