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揭示中国居民食品消费行为的异质性,文章建立了食品消费支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位数回归模型.在分位数回归模型基础上,不仅讨论了回归系数大小,而且对食品消费支出的条件密度进行预测,进而构造了一个反事实分布.通过回归系数大小与系数约束检验,认为不同消费层次的居民自发消费水平与边际消费倾向都不同,城乡居民食品消费行为存在显著差异.通过反事实分布,结果表明:如果农村居民拥有城镇居民收入,其食品消费支出水平有可能甚至比城镇居民还高,并且更为稳定.  相似文献   

2.
通过构建修正的AIDS模型,利用1992-2005年西部城镇地区居民食品消费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影响其食品消费的作用因素和机理.结果表明,西部城镇居民肉类和主粮消费支出份额较大,奶类和水产品支出份额较小;主粮支出和自价格弹性绝对值较小,而奶类和水产品支出和自价格弹性绝对值较大;家庭特征变量对居民食品消费的影响比较显著,最后得出相关启示.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居民收人和消费支出的增加,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食品消费比重下降,文化生活和生活服务的消群比重逐年上升,也就是反映人们生活质量的恩格尔系数呈下降趋势。恩格尔系数是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它是国民经济消费统计中的~个重要指标.国际上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富裕程度的一般标准为: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生活绝对贫困,50%-sg%为勉强度日,40%-50%为生活小康水平,20%-40%为富裕生活水平,20%以下为最富裕程度的生活消费水平.我国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采集2010年度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数据,使用因子分析法研究了消费支出的结构性差异,结果表明: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规模主要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气候等两个因素影响;在综合消费支出中,部分西部地区近年消费支出水平位居前列,高于大部分中部地区;在个别地区的消费支出中,衣着支出增加并不一定就是气候原因,还可能是时尚等元素导致.因此,政府在制定消费政策时,要针对不同地区的特征有针对性出台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5.
曾铭 《上海统计》2002,(8):34-36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以前的教育成本完全由国家福利性支出改变为现在的个人和国家共同负担制,居民教育消费支出已成为每个家庭关注的焦点。 一、我国居民教育消费支出现状 1.我国居民教育消费支出日趋增大 实行教育成本部分个人补偿制度以后,教育消费支出对于我国居民来说已经同食品、住房、衣着等日常消费同等重要。鉴于老百姓希望通过教育改变个人身份的愿望,以及人们“再穷也不能穷教育”的热情,教育消费支出成为近几年来少有的消费热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始终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我国居民教育消费支出无论是相对数还是绝对数都有大幅度的攀升。  相似文献   

6.
中国城乡居民信息消费的半参数估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中国1993-2008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中国城镇和农村居民信息消费的半参数模型,对信息消费的恩格尔曲线、总消费支出和价格指数对信息消费支出份额的边际影响进行了非参数估计,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比较中国城乡居民信息消费的差异性。实证结果表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仅对农村信息消费支出有显著影响,而居民受教育水平、居民总消费支出以及价格水平均对城乡居民信息消费支出有显著影响;居民总消费支出和价格水平变量对城乡居民信息消费支出的边际影响均存在一个极大值水平;价格水平对农村居民信息消费支出的负效应要大于总消费支出对信息消费支出的正效用,而城镇居民信息消费中没有表现出这一特征。通过控制价格水平、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等方式,可以缩小城乡居民信息消费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大丰城镇居民饮食消费正由原来的饱餐型向营养型、新鲜型、简便型转变。大丰居民的食品消费一向以米面为主,随着收入的不断增加,居民在食品方面更讲究多样化和营养化,由主食化向副食化转移的趋势非常明显。大丰市统计局城调队抽样调查资料表明:1997年大丰城镇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1860元,比1991年增长1.62倍,在居民食品消费中,人均主食支出185.5元,比1991年增长1.57倍;人均副食支出1090.l元,比1991年增长1.69倍。其比重的变化,1997年主食的比重为10%,副食的比重占到58.58%,与1991年相比显变化不大,但动物性食品以及奶…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CGSS《中国城乡居民生活综合调查》2006年的家庭微观调查数据分析了我国城乡家庭消费支出的分布特征,按有无社会保障把城乡家庭分别分为两组,利用分位数回归方法分别研究了不同消费层次上,社会保障对城乡家庭消费的影响,并利用反事实分析与分位数分解方法对这两组家庭消费差异进行研究。主要结论有:有社会保障家庭人均消费要高于无社会保障家庭人均消费,消费收入弹性呈“几”字型,有社会保障和无社会保障家庭的消费差异主要是由于收入、地产财富等差异造成的。最后,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我国城镇居民生活消费水平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我国各地区恩格尔系数水平更多地受到居民食品消费结构状况的影响,因而在利用其对地区间居民生活消费水平进行衡量时存在一定的缺陷。为此,文章采用中国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支出的历年统计数据资料,从实证的角度出发,对我国各地区居民生活消费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一个明显表现,就是居民的收入大幅度增加.在居民日常消费开支中,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支出所占比例越来越小,居民手头可支配的用于发展和提高自身能力,休闲,娱乐等方面消费的资金比例不断增大.社会余暇时间大幅度增加,城市居民如何有益于身心健康地度过余暇时间将会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1.
十九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在发表一篇关于萨克森王国生产和消费情况的研究报告中,根据统计资料分析对消费结构的变化规律作了以下归纳: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用于食品消费支出占全部生活费支出的比重逐渐减少,因此,一个国家居民越贫困,在其收入或支出中用于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重就越大,这一规律被称之为恩格尔定律.恩格尔系数则是根据恩格尔定律得出的结构相对数.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支出/全部生活费支出这几年来,我国经济理论界对恩格尔定律能否在中国应用,能否运用恩格尔系数来研究城市人民生活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进行了大量的论证和分析.有些同志通过研究我国城市居民的消费结构的时序变化,认为我国的恩格尔系数居高不下,有悖于经济发展一般规律,从而否定恩格尔系数和恩格尔定律在我国的应用,笔者认为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其原因就在于测量恩格尔系数的方法欠准确,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1997年昆山市经济稳步发展,全市城镇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消费领域不断拓宽,消费热点不断涌现,消费水平继续提高。据城镇住户调查资料反映,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224.8元,比上年增长3.5%,人均消费性支出5998.9元,比上年增长4.l%,全年消费呈现出的热点和趋势如下:——食品消费趋向营养化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对食品方面的要求越来越讲究,吃讲营养已成为当代居民的时尚。1997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2843.3元,比上年增加110.3元,增长4.0%,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即恩格尔系数)为47.4%,一…  相似文献   

13.
进入新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小康生活的实现,表明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极大的提高,居民的生活消费支出结构得到改善,物质生活消费支出所占的比重逐步下降,精神文化生活日趋重要,人均文教娱乐支出增多.居民家庭消费结构中吃穿用等生存资料的比例大幅度下降,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与交通通讯等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的比例快速上升.……  相似文献   

14.
经济信息     
算算我们的消费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表明,1996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919元,在现阶段我国城乡居民商品消费支出中,食品支出的份额比重仍居首位。人均食品消费支出1905元,恩格尔系数达到48.6%,上半年的恩格尔系数为49.8%,突破了保持多年的50%,比上年有所下降,食品消费比例的下降,标志着人们生活质量有所提高。去年城镇居民用于食品的支出比上年同期增长11%,副食品支出增长较快,主食基本持平。预测今年有83.38%的消费者家庭将增加对食品类消费支出。  相似文献   

15.
一、各项消费支出稳定增长内蒙古城镇居民在收入水平提高的同时,各项消费支出全面增长。1993-2000年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年消费支出由1585元增加到3928元,2000年是1993年的2.5倍,年均增长量为335元。其中食品支出由693元增加到1353元,2000年是1993年的近2倍,年均增长量为94元;衣着支出由292元增加到561元,2000年是1993年的近2倍,年均增长量为38元;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由147元增加到289元,  相似文献   

16.
李春风等 《统计研究》2014,31(12):32-40
本文以住房双重属性为基础,从理论上分析发现房价上涨对消费的影响会因居民对住房属性的不同侧重产生差异,若侧重其投资品属性,最终影响会是挤出效应,抑制消费。本文根据不同类型居民的消费差异以及住房属性的不同侧重,构建动态面板模型以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房价上涨存在明显挤出效应,地区性差异明显,进一步研究还发现挤出效应影响的广泛性,不仅直接挤出消费支出,还可作用于消费的其余影响因素间接抑制消费。因此,要减缓这种挤出效应,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政府部门不仅要注重住房的消费品属性,合理调控房价上涨幅度,而且还须出台系列相关措施,例如缩小收入差距、降低消费支出不确定性和努力摆脱土地财政。  相似文献   

17.
文章基于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1997-2013年的面板数据模型,实证检验不同来源收入对农村居民分项消费支出的影响.研究发现:家庭经营纯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对各分项消费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且工资性收入的消费释放效应整体上优于家庭经营纯收入.同时,转移性收入对各分项消费支出的刺激效果更为明显,财产性收入对部分发展型、享受型消费的拉动效应突出.  相似文献   

18.
文章采用1992~2005年东部11个省市城乡居民12类食品消费教据,基于线性近似几乎理想的需求系统(LA/AIDS),通过比较实证分析了东部城乡居民粮食和动物性食品消费结构以及其消费行为对食品需求的影响.结果表明,东部城乡居民粮食和肉类消费支出份额较大,奶类支山份额较小;粮食支出和自价格弹性绝对值较小,而奶类和水产品支出和自价格弹性绝时值较大;家庭特征变量对居民食品消费的影响比较显著.最后,文章提出相关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经济增长和市场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城市居民未来支出的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加。原来由政府提供的就业、住房、医疗、养老、子女教育等保障相继转变为由城市居民自己承担部分或全部费用。在预期支出增加的情况下,消费心理发生了变化,呈现出即期消费乏力,消费倾向下降。随着各项改革的逐步到  相似文献   

20.
从转型期农村社会保障的地区差距、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地区差距不断扩大的现象入手,通过建立Panel Data数量关系模型,深入分析了农村社会保障对居民消费支出影响的地区差异。研究表明:转型期农村社会保障对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程度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东部地区受影响程度最大,西部地区最小,但影响效应都是正向的;不同区域农村居民收入公平性、城市化进程、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也不同,因此提出要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村社会保障,提高中西部贫困农村地区消费支出和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