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部地区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动因及其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摘  要:西部农村外出劳动力的回流,是当代中国农村人口流动的一个令人瞩目的社会现象。本文通过对影响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的“推-拉”因素的分析,探讨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的原因;并根据重庆市实地凋研数据资料,以家庭为分析单位,利用Probit模型回归分析了个人特征、家庭因素及利农政策对回流发生的影响大小。最后,提出现阶段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工业化过程中,劳动者的劳动方式在时间与空间两方面发生变化是产业结构转换的原动力.加快我国农村劳动力人口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是实现我国产业结构转换进而实现工业化的重要环节,因此,对我国农村劳动的转移进行研究具有尤为突出的现实意义.通过对劳动力转移时间维度的分析,探讨了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与速度的因素.在建立一个更加符合实际的劳动力转移模型之后,运用新古典主义和结构主义的分析方法,考察了全国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得以建立的最主要的障碍——户籍制度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我国省级截面数据实证探究我国工业化水平与“离土不离乡”型农村劳动力转移分布密度的关系,经过数据的筛选和严格的诊断检验,并且在对计量模型进行修正的基础上,我们得出结论:我国“离土不离乡”型农村劳动力转移分布密度和工业化水平成正向相关的关系,工业化水平越高的地区,其“离土不离乡”型农村劳动力转移密度越高,反之,工业化水平越低,“离土不离乡”型农村劳动力转移密度越低.从实证的角度支持了关于“城市化和工业化是造成我国‘离土不离乡’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的猜想和假设.  相似文献   

4.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既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如何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作,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课题。本文试图对呼市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制约因素、社会效果进行分析,探索加快我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路和对策,供宏观决策和微观指导参考。  相似文献   

5.
笔者认为,目前,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缓慢是造成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社会发展滞后的主要因素。只有减少农民的数量,实现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化、农民生活市民化,才是最终解决“三农”问题之道。农村劳动力转移缓慢的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实施的以城市发展为中心的发展战略。为了实现劳动力的合理转移,需要在发展思路和发展政策上做出调整。我们认为,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重要的是需要对阻碍农村发展的一些制度性因素进行变革。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改革户籍管理制度目前,我国在户籍管理制度上已经开…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需求进行二元Logistic模型检验,发现女性、已婚、群众、转移时间长、目前工作状况不好,以及能对未来家庭生活有所改善等因素可以促进农村劳动力进行转移培训。对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力度,切实提高培训质量,推行培训与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结合。  相似文献   

7.
社会保障视域下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由于现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导致农村人口自由流动成本过高,阻碍了劳动力自由转移,进而影响了农民增收。基于1990—2006年数据,运用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村社会保障——劳动力转移——农民增收”三者之间的内在机理及相互关系。研究表明: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下一期农民增收具有正向影响,而对当期收入增长无显著性影响;由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不但没有发挥其经济推动器的作用,还通过影响劳动力转移的效率,进而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故要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全覆盖,以提高社会保障统筹层次;加大农民工的培训力度,搞好农民工就业服务;要逐步建立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以消除农村劳动力流动过程中存在的社保方面的障碍,促进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8.
从西部农村劳动力个体转移决策的角度,对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Logit回归,研究可知,劳动力自身素质、外部客观条件和个体偏好是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西部农村家庭收入是影响劳动力转移决策最主要的原因.通过建立收入敏感指数、家庭经济压力指数、个人能力指数和农业生产劳动力需求指数及其阀值对西部农村劳动力进行类型分析,结果表明,西部农村转移劳动力中存在76.93%的非理性转移,未转移劳动力中存在64.3%的未转移富余劳动力.  相似文献   

9.
东北三省是中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和粮食产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关系到东北三省的工业发展和全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因此,本文利用实地调研数据,主要对影响东北三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了促进东北三省农村劳动力合理转移的一些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是进行农村劳动力的有序流动,要想科学地引导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必须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趋势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本文利用马尔可夫链(Markov chain)建立了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趋势模型,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达到稳定状态的年限及其极限概率做出定量预测,对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决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明确提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转移,从农业以外的产业中获得效益,是提高农民收入、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重要途径。本文依据对全省15个县600户农户中近年来劳动力情况抽样调查资料,就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农民工素质低的问题,省委、省政府又提出“绿色通道”培训计划,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全年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达到了近年来的最好水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已成为我省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但是,目前农村劳动力侍转移的规模依然较大.转移任务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3.
“十一五”期间,随着国家一系列扩大内需政策措施及针对农民工的各种增加就业措施的实施,农民就业机会增多,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进一步增加。据对全省158个县(市、区)1.37万户农村住户抽样调查,2010年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占农村从业劳动力总数的37.5%。比2005年提高了8.9个百分点。据此推算,全省4915万农村劳动力中实现转移的人数约1843万人,比2005年增加483.2万人,增长35.5%,年均增长6.3%。调查显示,“十一五”期间,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出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14.
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是我国"三农问题"的了一系列政策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些政策的效果究竟如何?文章选用考虑剩余劳动力存在的Bruno-生产函数来对我国农业劳动力的剩余状况进行动态分析.通过测算近30年来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变化趋势,检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农业政策的实施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成效.  相似文献   

15.
2008年,全国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三农”工作,统筹城乡和谐发展,营造各项支农惠农强农政策环境,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大对农业补贴力度,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最低生活补助保障机制,加上农业生产气候条件适宜等因素的支持和推动,使农民人均纯收入持续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时间序列以及第二次农业普查资料,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的基本特点,并对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浙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流量、存量及动力机制实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大量历史统计数据对浙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阶段性特征和地域差异进行考察,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存量进行测算,对影响浙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力机制进行实证。进而寻找促进农村劳动力顺利转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理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破解"三农"问题和实现城乡统筹战略目标的关键.文章基于城乡统筹发展视角,利用重庆直辖以来的数据,将推-拉模式和"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结合,针对"推"和"拉"的因素分别建立模型定量分析重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农村人均耕地减少和农业生产现代化的提高是影响重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推力",而城市较高的收入和现代化水平是影响重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拉力".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转移农村劳动力,实现农村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实现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课题。把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放在世界的范围内来比较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转移模式目前,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在社会总劳动力中的比重很小,一般在10%以下,有的国家不到3%。而在工业化的初期,这些国家农业劳动力在社会总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虽然较高,但并未像现在发展中国家那样存在大规模的富…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 ,由于多种因素 ,二、三产业 ,特别是乡镇企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吸收程度相对放慢 ,同时由于农村新生劳动力的不断涌现 ,使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依然严峻。如何拓宽就业渠道 ,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 ,是下个世纪农村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利用有关资料 ,对萧山市 1990年~ 1999年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特征进行分析 ,并据此提出相应建议。一、转移的现状1.1990年~ 1999年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变动。从这十年的情况看 :全市农村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农村就业结构由原来的单一向多元化发展。统计资料表明 ,1999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