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全球价值链的分析框架中,位于价值链两端的生产性服务业对促进产业沿全球价值链攀升,实现产业升级有着重要作用.文章在分析浙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GVC下促进产业升级的浙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一般路径和拓展路径进行了讨论.文章认为,现阶段浙江生产性服务业在嵌入全球价值链促进产业升级的路径选择上应遵循全球价值链运作机制,以“有效承接国际生产性服务业转移”作为其一般发展路径的基础上,进一步走出“以产业自主成长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拓展之路.  相似文献   

2.
我国区际产业转移的识别与检验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文章尝试运用波士顿矩阵和区位商方法识别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需要进行产业转移的具体行业,并对识别结果进行了检验.研究表明,该识别方法具有有效性,且目前我国的区际产业转移本质上是全国范围内价值链模式的产业转移.即处于价值链低端的产业正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价值链高端的产业仍向东部集中.与西部地区相比,中部地区更适合作为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  相似文献   

3.
国际分工地位是国际贸易获利的基础.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发展导致了以增加值对进出口的重新衡量.以出口不同产业的增加值占比、上、下游参与度和Koopman的GVC分工地位指数不能反映一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增值能力,也不能涵盖一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全部内容.考虑以上两个因素重新测算我国的国际分工地位发现:我国的国际分工地位有一定的提高但不是趋势性上升,呈现波动性.以增加值标准重新测算我国制造业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发现,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与我国的比较优势基本上吻合,全球价值链中比较优势并没有明显升级.  相似文献   

4.
杨蕙馨  张红霞 《统计研究》2020,37(10):66-78
基于增加值和最终产品的生产分解模型,本文对我国制造业前向与后向产业关联下的全球价值链嵌入进行测度,实证分析全球价值链嵌入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机理,并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吸收能力与技术差距两个重要情境因素的调节作用,同时,运用双重差分、工具变量法以及GMM动态面板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以控制潜在的内生性问题。研究发现:①我国制造业通过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国际间知识溢出效应促进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②吸收能力能够强化这一正向影响关系;③技术差距在后向全球价值链嵌入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关系中呈倒U 型调节作用,而在前向全球价值链嵌入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关系中呈正向调节作用。本文推动了网络嵌入理论和知识溢出理论从组织网络向全球价值链领域的繁衍,丰富了全球价值链嵌入领域的研究成果,同时为我国制造业企业在参与国际分工过程中利用全球价值链嵌入实现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文章在全球价值链升级与重构的大背景下,利用中国与东盟国家的面板数据构建固定效应模型,根据GVC生产分解模型构建全球价值链地位综合衡量指标,实证研究中国与东盟国家双向投资对双方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双向投资提升了其在全球价值链的相对位置和生产活动所能获得增加值的能力,对双方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提升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中国与东盟国家应该继续积极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分工由全球性向区域性转移的大趋势,构建同时符合双方实际需要的供应链和价值链体系,从而更好地推动全产业链的功能升级。  相似文献   

6.
在现有的全球价值链升级理论研究中,我国学者运用全球价值链理论对我国纺织服装企业、电子信息产业等制造业的升级途径进行细致的实证研究,但是对于制造业中基于某一具体产品的细分产业方面的升级研究并不多见。本文基于全球价值链的研究框架,在对中国PCB(印制线路板)产业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制造业产业升级的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建立反映数字贸易依托部门的国际投入产出表,将数字化分工、传统分工以及融合分工价值链纳入到统一的生产分解模型,直观地测算出全球数字价值链增加值。研究发现:全球数字价值链增加值呈现稳定上升趋势,占全球价值链的比重显著提高,全球数字价值链分工格局具有典型的聚集效应和阶梯分布特征,中、美、德等国家在全球数字价值链中获利能力较强,高技术制造业部门是全球数字分工中增加值最为集中的部门;最终需求变化是驱动全球数字价值链增加值演变的重要因素,但在产业影响层面差异较大;全球数字价值链在一定程度上缓冲了新冠疫情对全球分工体系的冲击,起到了全球分工体系调整“稳定器”的作用。本文的研究为研判全球数字价值链分配格局,分析数字经济下全球分工新格局趋势提供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探析数字经济如何影响我国各省内、国内与全球价值链协同发展,对于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基于世界投入产出表、中国多区域投入产出表构建嵌入式世界投入产出表,并以此为基础对数字经济规模及价值链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研究发现,数字经济促进了各省份省内价值链、国内价值链与全球价值链协同发展,价值链关联度和生产技术水平是该影响的中介变量。在异质性方面,服务业数字产业化以及制造业产业数字化促进各省份协同参与三重价值链的作用更显著,数字经济对各省份价值链后向耦合协调度的促进作用大于前向耦合协调度,在东中部省份以及农业采选业服务业中的促进作用更显著。我国应抓住经济发展新机遇,借助数字经济优势促进各省份协同嵌入省内价值链、国内价值链和全球价值链以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  相似文献   

9.
文章基于2000—2017年工业行业相关数据,运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考察我国工业各行业融合、技术转移对其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并进一步运用Bootstrap中介分析法检验技术转移在各行业融合与协同创新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产业融合、技术转移的技术引进、技术购买对协同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产业融合对技术转移的技术引进和技术购买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外商直接投资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技术转移在产业融合与协同创新绩效间起到中介作用,技术购买起着正向作用,外商直接投资起着负向作用。  相似文献   

10.
融入全球价值链对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岚 《统计研究》2014,31(5):17-23
本文基于附加值贸易框架,测度了中国制造业各行业的国际分工地位,并探讨了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对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地位经历了先下降后上升的“V”型发展轨迹。融入全球价值链的模式不同,导致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对我国不同技术层次行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存在差异。中国低技术制造业在融入全球价值链的同时实现了国际分工地位的提升;而对于中高技术行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 “锁定”效应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中西部地区2000-2011年的面板数据,运用经典计量和空间计量方法,实证分析区际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在分析该问题时具有较好效果,区际产业转移对中西部各省经济增长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分析还发现,区际产业转移、外商直接投资与创新强度对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有明显促进作用,而人力资本因素作用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全球价值链的研究视角考察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进程,利用商务部《境外投资企业(机构)名录》构建了既包含国内企业又有国际化企业的数据集.利用多项LOGIT模型重点考察了全要素生产率以及多国嵌入性等变量对中国企业选择不同价值链治理模式开展国际化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中,全要素生产率以及多国嵌入性对于企业重构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选择的预测概率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文章利用2001—2018年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实证分析全球价值链嵌入位置距离对中国与贸易伙伴之间经济周期联动的影响、传递渠道及空间效应。研究发现,中国与其他经济体在全球价值链中嵌入位置距离越远,经济周期联动程度越高。在克服内生性问题后结果仍然稳健,并且不受度量方法和样本选择的影响。就传递渠道而言,各经济体主要通过贸易与直接投资渠道传递外部冲击。基于空间相关性视角,全球价值链嵌入位置距离对经济周期联动的影响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在增强中国与贸易伙伴经济周期联动的同时,降低了中国与该贸易伙伴相邻经济体的经济周期联动程度。  相似文献   

14.
中西部承接区域产业转移的竞争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借鉴了物理学中势差的概念与原理,用两区域产业转移模型,从经济势差、产业势差、成本势差、交易成本势差、技术势差五个方面对我国中西部欠发达省级区域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基于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采用历年年鉴的数据测算出各欠发达区域的承接产业转移竞争力的评分结果,并且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了结果检验。  相似文献   

15.
文章运用结构模型解析法分析了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中各影响因素,明确了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层次结构关系,并对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层次结构进行了分析,以期能够促进绿色食品产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军 《统计与决策》2007,(10):119-121
国际分工的深化和演进为跨国公司进行基于其核心能力的企业重构创造了市场范围和便利条件,促进了全球价值链的形成,也为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机会和条件。本文在对国际分工演进和全球价值链的形成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在全球价值链框架下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内涵与路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产业转移的演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 产业转移是指产业由于资源供给、市场需求或竞争优势的变化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是产业在空间上移动的现象.国际产业转移,是指产业在不同国家之间的移动,通过资本的国际流动和国际投资实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和国际产业竞争的加剧,发达国家在全球范围内以产业国际转移为手段进行产业调整.产业转移对不发达国家和区域来说能够弥补资金的不足,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对发达国家和区域来说可以通过产业转移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产业转移有利于缓解产业趋同现象,可以形成对资源的替代作用,减少资源产业布局中的指向性.  相似文献   

18.
文章利用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省际面板数据,探讨了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的规模经济效应、马歇尔外部性、相关产业集聚外部性与雅各布斯外部性.结果发现在省际水平上,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具有较强的内部规模经济效应与雅各布斯外部性,直觉上应当在高新产业中袁现较为显著的马歇尔外部性与相关产业集聚效应并不显著,表明从省际水平看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还没有形成集群的协作优势,进一步的产业结构研究显示,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受国际产业布局影响大,产业价值链缺乏区域根植性是导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当前集聚效应特征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钱方明 《浙江统计》2011,(11):23-24,29
节能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近年来我国区域间产业竞争的重点领域之一,其具有涉及面广、专业性强等特征。区域节能产业形成与发展涉及地方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三方面市场主体。从价值链角度探讨区域节能产业发展的路径与机制,并分析了制约其发展的地方政府政策偏好等四个因素,从而得出:在国内节能市场快速扩张的背景下,区域节能产业发展时应加强国内价值链的构建,促进区域分工与协作,提升我国节能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文章采用2008~2010年我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对影响我国金融产业集聚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首先采用聚类分析对我国金融产业区域发展现状进行了探析,其次,我们建立了金融集聚指数与经济基础、对外开放、人力资本、金融创新、投资因素之间关系的模型,利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金融集聚指数进行了度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