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通过对中国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实证分析,发现在测度农产品等初级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时,出现产业内贸易水平放大效应的可能性最大,需要通过计算分国别加权产业内贸易指数来进一步认识产业内贸易的水平和原因,以免生产误导甚至是错误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程婷  陈媛 《统计与决策》2015,(1):144-147
文章在双边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模型基础上,将产品内国际分工程度以及国际直接投资引入分析框架,然后选取了四个解释变量,重点研究产品内分工程度和美国对华直接投资额对中美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魏浩 《统计研究》2014,31(12):54-60
本文构建一个分析进口商品技术结构的新框架,对中国进口商品技术结构、各类进口商品在中国市场上的比较优势变化进行了分析,并把中国与8个发达国家、8个发展中国家的进口商品技术结构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2000-2010年期间,中国进口商品的技术结构高度整体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的态势,近年来,中国进口技术结构高度增长相对较快,目前,中等技术工业制成品是我国第一大进口商品;不同类型国家向中国出口的商品结构不同,发达国家向中国主要出口中高技术工业制成品,发展中国家向中国主要出口初级产品和金属类制成品;发达国家垄断了中国中高技术工业制成品进口,高技术工业制成品在中国市场上的比较优势增加速度较快,日本高技术工业制成品的比较优势水平较低、进口规模较大,美国、德国、法国的比较优势水平较高、进口规模较小。增加从西方发达国家进口高技术工业制成品是中国今后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4.
自中韩两国建交以来,两国保持良好的经贸合作关系。具体表现为:两国在货物贸易领域的规模和增速都突飞猛进、进出口结构不断优化、贸易发展的联系紧密。基于显性比较优势理论和贸易结构分析方法,利用1992—2017年中韩货物贸易细化行业分类到SITC四分位数据,分析中韩两国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和在对方市场的出口比较竞争优势,得到如下结论: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韩两国在各自优势产业的出口比较优势在世界市场上均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与此同时,中韩两国之间的货物贸易往来也不断拓宽和深入,两国货物贸易的差异性较大、贸易互补性较强;从不同时间阶段来看,中国和韩国在出口产品的结构上都有所调整和优化,两国产品比较优势的变化随着本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国际分工地位的调整而变化,中韩两国在产品市场上的竞争日趋激烈;双方产业的互补和中国丰富的资源禀赋为中韩两国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5.
文章用Basto和Cabral (2007)贸易模式的动态新指标,反映中国农产品贸易结构和贸易方向的转变.该指标把贸易模式的变化分解成三个不同的方面:增强一国原有专业化的产业间贸易、弱化一国原有专业化(专业化转变)的边际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研究发现,农产品贸易仍然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但其内部各行业间专业化发生了较大转变,专业化转变是产业间贸易量增加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文章基于国际贸易网络视角,充分考虑贸易的“第三方效应”,构建国家贸易依赖新计算方法,并对中美1995—2018年的贸易依赖进行统计测度。结果表明:中美非对称性贸易相互依赖在2010年发生逆转,中国成为双边贸易中的优势方;其背后的原因是两国在全球贸易依赖网络中的地位发生转变,中国的入度中心性已在2008年超越美国,成为新的网络中心;两国各技术类别产业的贸易相互依赖也已发生逆转,但中国中高技术产业对美国的贸易依赖依然较高。  相似文献   

7.
中日、中美贸易的变动:产业间还是产业内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众所周知,中日、中美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自上世纪70年代恢复邦交正常化以来,中国同两国的进出口贸易飞速增长。特别是从1990年到2003年,中日贸易总额从165·99亿美元增至1355·7亿美元,扩大了8·17倍;中美贸易总额从117·67亿美元增至1263·3亿美元,扩大了10·74倍。2003年中国同两国的贸易额分别占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15·7%和14·8%(见表1),两者合计已达到中国当年贸易总额的1/3。表12003年同中国进出口贸易排在前五位的国家排序(国地区别)(亿总美值元)(同%比)(占%比)占比变化1日本1355·731·115·7-0·72美国126…  相似文献   

8.
格鲁贝尔和洛伊德开创了产业内贸易理论,并得出产业内贸易测度方法:G—L指数法,公式为:GLIITi=1—|Xi-Mi|/(Xi+Mi)×100%。其中,Xi和Mi分别代表i产业的出口额和进口额,GLIITi为i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其经济含义为:在某产业中,相对于该产业的贸易总量,出口在多大程度上为进口抵消。GLIITi值在0—1之间,其值越高表示产业内贸易比重越高。通过比较中德工业制成品,结果存在以下四种情况: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增加人力资本水平和知识资本两种要素条件下,扩展了Lucas内生增长模型,应用分行业面板单位根和协整技术研究了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各种投入要素与产出的关系及其贡献度.研究表明:劳动力投入、固定资产、人力资本水平、知识资本等要素与高技术行业产出之间存在面板协整关系;整个制造业研发的投入对于高技术产业有很高的溢出效应;我国高技术产业以人力资本、知识资本两种要素密集型为主;技术水平对于高技术产业产出的贡献率最高,而劳动力对于高技术产业产出的贡献微乎其微.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选取产业贸易竞争指数与产业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从科学性、可行性角度出发,动态分析中国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竞争态势.对各类产业产品参与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做出判断,据此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我国1982-2015年贸易结构的相关统计数据为研究样本,对我国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联动关系进行考察.结果显示:我国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存在弱联动效应;相对于初级产品贸易,服务贸易与工业制成品贸易相互之间具有显著联动关系,彼此的波动贡献度达40%以上;相对于旅游服务贸易和新兴服务贸易,货物贸易对运输服务贸易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对其波动的贡献度达到了60%以上,而三部门服务贸易对货物贸易的推动作用较小,其中影响最大的新兴服务贸易对货物贸易波动的贡献度也仅在2%以内.  相似文献   

12.
雷京  赖明勇 《统计研究》2000,17(5):15-22
工业制成品出口作为中国出口的主体 ,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与初级产品出口相比 ,工业制成品出口无论在贸易获利上 ,还是在带动国内产业的发展等方面都具有显著优势。实践研究表明 ,大力促进工业制成品出口是发展中国家提升本国的产业结构、迅速实现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额从 1978年的 45 2 9亿美元发展至 1997年的 15 87 7亿美元 ,提高近 3 3倍 ,占总出口额的比例也由 46 5 %上升至86 8%。这种数量上的巨大增长是否能说明它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力呢 ?对这一问题的解答不仅需要深入的定性分析 ,更需要直…  相似文献   

13.
文章用Basto和Cabral (2007)贸易模式的动态新指标,反映中国农产品贸易结构和贸易方向的转变.研究发现,农产品贸易仍然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但其内部各行业间专业化发生了较大转变,专业化转变是产业间贸易量增加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中日产业内贸易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徐美光  王卫 《浙江统计》2009,(8):21-22,37
近年来,中日贸易往来频繁,交流领域拓展。根据G—L指数的测度可得中日两国产业内贸易比重正呈逐年上升趋势,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并存发展。通过对中日产业内贸易结构的分析,可知这种产业内贸易是一种高级形态的垂直型贸易。建议采取加大技术投入、提高制造业整体水平等措施促进中日产业内贸易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文章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蔬菜出口8强国家蔬菜出口竞争力进行了动态测算,运用因子分析法对蔬菜出口8强国家进行了综合比较,采用贸易引力模型探讨了中国和其他国家间蔬菜出口量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表明,中国蔬菜出口呈现增长趋势,蔬菜出口优势较强,蔬菜产业竞争力进入全球第一方阵;出口对象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总收入对中国蔬菜产业的贸易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双边贸易国间的距离对蔬菜出口具有逆向影响.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UNComtrade数据为基础,利用改进的CMS模型考察金融危机前后2003-2008年和2009-2014年两个时期内进口需求、竞争效应、结构效应对中、英两国工业制成品贸易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从总体上看,进口国进口需求的增加以及出口国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提高导致中英工业制成品双边贸易增长,但进口需求结构与出口产品结构的互补性是减弱的.对于不同的工业制成品来说,推动中英贸易增长的因素略有差异,主要集中在进口需求扩大的规模效应和出口竞争效应上.  相似文献   

17.
为了克服传统的基于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的非对称性缺陷,本文基于对称性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构建了对称性相对贸易优势指数,根据该指数确定了金砖国家各自的优势产业和劣势产业,进而确定金砖国家相互间具有高贸易增长潜力的行业。为了进一步准确地衡量金砖国家间的贸易竞争和互补状况,本文基于对称性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构建了“对称性贸易互补性指数”和“对称性贸易竞争性指数”,利用这两个指数从细分的产业层面研究确定了金砖国家内部任意两国之间竞争(或互补)的广度和深度。最后根据实证研究结论提出了深化金砖国家合作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祝树金  陈艳  谢锐 《统计研究》2009,26(4):25-32
 基于按SITC REV.2 3位数分类的中印两国的出口产品数据,本文分析两国出口贸易结构的变化,计算两国贸易竞争力、贸易互补性、相似性指数以及出口贸易的技术复杂度,探讨了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中印两国的出口贸易结构都在不断优化,技术水平在不断上升,但中国出口贸易技术结构改善程度远高于印度。中印在出口贸易结构、贸易品的技术层次方面存在差异,两国之间并不构成完全的贸易竞争,而是存在明显上升的互补性趋势。因此中印之间建立自由贸易区,有利于扩大双方的贸易和投资规模,发挥优势互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水平提升,达到“双赢”的局面。  相似文献   

19.
文章借助UNCTAD数据库2008—2019年数字服务贸易数据,分析我国数字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测算包括中国在内的主要经济体在数字服务贸易行业的RCA指数和CA指数,并从国家层面和行业层面重点分析了我国数字服务贸易的竞争力情况。研究发现:我国数字服务贸易不仅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在个别行业也落后于同为新兴国家的印度和巴西。中国需要不断加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研发投入以及数字技术与服务贸易的融合,以提升数字服务贸易行业的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20.
要素价格与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基于ISIC的跨国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江静  路瑶 《统计研究》2010,27(8):56-65
 基于ISIC两位数分类的分析表明,中国制造业对于OECD国家相对实际竞争力水平具有明显的行业差异。纺织服装、造纸等低技术产业竞争力较强,中低技术、中高技术行业的相对实际竞争力较低。生产要素的价格变动对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具有较大的影响,2000-2008年中国与27个OECD国家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原材料购进价格的相对提高对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明显带有行业差异性,低技术产业以及高技术产业这两大类产业竞争力受原材料价格提高影响更为明显,而中低和中高技术产业则几乎不受影响;能源相对价格的提高对除了炼焦和精炼石油制品以外的其他几乎所有行业竞争力带来负面影响;劳动力相对价格的提高也大大降低了中国产业的竞争力,低技术产业受其影响最为明显。从长期来看,技术能力的提高才是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提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