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基于2006—2019年中国27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刻画了物流业FDI空间格局的演化特征,并运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从时间和空间双维度探讨各省份物流业FDI驱动因素的作用力。结果表明:2006—2019年,各省份物流业FDI规模明显提升,空间分布具有鲜明的梯度特征,且差异逐渐扩大;物流业FDI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大部分省份位于High-High集聚区域和Low-Low集聚区域,表现出空间上的"马太效应";物流业FDI多维驱动因素表现出明显的时空非平稳性特征,各因素在不同时点和地区对物流业FDI的作用方向和强度波动性较大。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旅游碳排放强度为指标,运用泰尔指数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研究我国省域旅游碳排放的时空格局、区域差异与演变特征.结果表明:2003-2012年我国旅游碳排放强度整体呈降低趋势;中部地区旅游碳排放强度高于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泰尔指数分析结果表明旅游碳排放的区域差异逐渐缩小,区域内部差异是引起整体差异的主要原因;我国旅游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性,高碳排放强度地区主要集聚在西北地区,低碳排放强度地区集中分布在长三角及其周边地区.  相似文献   

3.
基于1978—2016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经典非参数DEA-Malmquist指数测算中国整体及各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基础数据,并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变化特征、空间分布及收敛性进行比较分析与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979—2016年间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经历了从波动增长到平稳增长的转变,年均增长率为3.4%,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得益于农业技术进步。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还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且表现出东部、东北、中部、西部依次递减的趋势。通过收敛性检验的数据结果发现不仅在全国整体而且在四大地区内均存在明显的σ收敛和β收敛。  相似文献   

4.
基于中国要素份额时变和要素禀赋存在空间差异的经济事实,以新古典生产函数为基础,构建包含时间因素和空间因素的时空异质弹性生产函数模型,并对不同省份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动态演进趋势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在要素产出弹性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要素产出弹性存在较为明显的时空差异性,现阶段大多数省份资本和劳动力产出弹性逐渐稳定在0.6和0.4左右;在全要素生产率测度方面,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以1992年为时间节点,前后呈现出不同的波动特征,1992年之后波动幅度开始减小。  相似文献   

5.
文章采用泰尔指数法对我国研发投入要素的区域差异进行了研究,并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时空跃迁法对我国研发投入要素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研发经费和研发人员的区域差异具有不同的发展态势,区域间差异是导致地区总差异的主要因素,区域内中、东部地区差异最大;我国研发投入要素在空间上呈现集聚特征,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并且这种集聚趋势在不断增强;我国研发投入在空间分布上呈现"集聚"与"分异"并存,且以低-低水平"集聚"为主要时空演化特征;我国研发投入的局部空间结构稳定性较强,具有高度的路径锁定特征。  相似文献   

6.
文章运用超效率EBM模型和GML指数对2006—2020年我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动态测算,并引入版块维度对其区域差异进行考察,研究表明:(1)我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主要受益于技术进步,掣肘于技术效率变化、纯技术效率变化和规模效率变化。(2)我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平稳向上;从省域看,以2015年为界分为动荡期与平稳增长期;从地理版块和城市群版块看,无明显变化节点,但不同地理版块的生产率受区域资源及地带影响,城市群版块的生产率受产业结构及行业转移影响。(3)从空间集聚特征看,地理版块不存在空间集聚性;而城市群版块在2009—2020年高质量集聚区较少。  相似文献   

7.
采用生长曲线模型和产出增长率法综合判断了中国旅游产业所处发展阶段,并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重心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分析了中国旅游产业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力。结果表明:中国旅游业目前正处在产业生命周期中的成长阶段,旅游重心空间位置相对比较稳定;中国旅游产业在空间上呈现正自相关关系,表现出一定的空间集聚分布特征,且空间集聚程度逐渐提高。局部空间格局演化特征明显,HH集聚区呈现出随中国旅游重心轨迹向中西部扩散的发展态势,LH集聚区空间分布分散,且趋于中西部集中,LL集聚区分布在西部地区,且空间范围呈不断缩小趋势,HL集聚区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地区且分布范围最广;中国省域单元旅游空间结构较为稳定,空间集聚存在较高路径依赖,不同类型空间之间存在一定的转移惰性,较少发生跃迁;资源驱动、市场驱动、交通驱动、创新驱动是影响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其影响程度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  相似文献   

8.
文章利用EG指数对我国2003~2010年14个细分服务行业的空间地理集聚程度进行了测算,运用门限回归模型就服务业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表明:我国服务业整体集聚结构较差,各行业的集聚程度有所不同;不管是个体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门限回归模型都表明,我国服务业集聚主要是推进了服务业的技术进步从而促进了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门限回归模型还表明服务业空间集聚对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门限效应,其影响主要是正向影响的边际效应将逐步减弱,服务业空间集聚应该有一个最佳规模.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中国经济空间格局的演变,城市群和中心城市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从城市群中心—外围城市研究视角,选取2003—2019年18个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探究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的区域差异、分布动态和收敛性,对于形成优势互补的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格局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研究发现:从典型事实来看,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存在着外围城市向中心城市、向国家级城市群中心城市集聚的趋势特征;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更为显著,但在中心城市集聚优势不明显;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优势并不明显,但在中心城市协同集聚优势明显。从分布动态来看,城市群中心—外围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差距存在扩大的趋势特征。从收敛性来看,无论是全国所有城市群还是国家级、区域性、地区性城市群都存在显著的空间条件收敛。  相似文献   

10.
随着国际经济形势和经济理论的发展,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更能科学的反映当前环境资源刚性约束下的区域经济发展质量.文章首先利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估算出2003-2012年间我国省际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后利用空间面板计量方法侧重研究了表征技术进步的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反映技术效率的经济发展水平及产业结构对我国省际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本地区的产业结构和自主创新对省际GT-FP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而技术引进和经济发展水平对其影响作用却不显著,甚至于相邻地区的技术引进对省际GTFP有显著的消极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1.
文章基于区域创新理论,利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对2003-2012年中国31个省际区域的农业创新产出进行了空间集聚研究.选取农业专利授权数据作为衡量农业创新产出的指标,分析了中国省际区域农业创新产出的分布情况;指出了中国省际区域农业创新产出的非随机分布和空间依赖;进一步研究了各省域农业创新产出的空间相关模式.  相似文献   

12.
中国马铃薯种植的时空布局演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基于中国21个区域的相关数据,利用区位基尼系数、产业集中率、区位熵指数和空间自相关指数,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系统刻画了1993-2015年中国马铃薯种植的时空布局演化与分异性特征,并揭示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中国马铃薯种植的时空布局的地理集聚度呈现稳步增强的趋势;具有明显的地域梯度特征;产区间的专业化程度差异明显;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特征;呈现明显的非均衡空间分布特征.影响中国马铃薯种植的时空布局的形成机制日益复杂化和多元化,主要有自然资源禀赋、技术进步、非农产业水平、政府政策与根植性.  相似文献   

13.
使用知识资本模型引入跨区域知识溢出的空间计量变量,研究省际知识溢出对各省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将研究对象由公司或企业视角转换到区域视角,分析中国省域间知识溢出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利用Christensen定义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度量区域的全要素生产率,并以此为因变量,描述每个区域将实际资本与劳动力转化为产出的效率。解释变量为区域内部与外部的知识资本,其中外部知识资本反映了区域间知识溢出效应的贡献。研究中使用1998—2012年31个省份数据,区域知识资本的度量由专利指标构成。通过考虑区域间的个体异质性和区域相邻导致的空间自相关,使用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分析知识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知识资本对区域间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存在显著影响,同时从一个新的空间维度分析了地理接近带来的知识溢出效应的增加。  相似文献   

14.
孙畅 《统计与决策》2017,(10):135-138
文章基于2004-2015年长江经济带省级面板数据,采用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测算了长江经济带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并通过建立计量模型从绝对趋同、俱乐部趋同、条件趋同三个方面对长江经济带服务业TFP进行β趋同检验,分析其空间差异和变动趋势.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服务业TFP总体呈下降趋势,表现为粗放型增长方式,技术效率是TFP增长的主要源泉;长江经济带服务业TFP区域差异性特征显著,但增长呈现出长期收敛趋势.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选择长江经济带1998~2013年市域人均GDP为主要研究指标,综合运用变异系数、首位度以及ESDA空间相关分析方法对长江经济带经济空间演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市域经济表现出较强的空间正相关性,市域经济整体集聚现象显著,由不断增强向缩小趋势进行发展.热点区域的整体分布格局变化幅度较小,较稳定的聚集在长三角地区,主要是在南北方向上微弱变化.经济重心分布范围主要集中在29.9646°N~30.1077°N,113.7712°E~114.6731°E之间变动,经历了先向东再向西方向移动轨迹.标准差椭圆总体变化幅度较小,涵盖了经济热点区,主要呈现出西南-东北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6.
文章基于DEA的经济生态效率模型,测度了2003-2012年中国区域经济的超效率生态效率值,对全要素生产率指数进行了分解,并使用面板模型对影响经济生态效率要素的产出弹性、替代弹性参数进行了估计,核算出产出弹性有效的临界点,最终得出:十年间中国区域经济生态效率值存在动态的漂移变迁过程,高生态效率值地区存在着从西部向东部区域的转移倾向;技术进步在生态效率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其所带来的产出弹性不断提升,但由于环境治理效率的低下,客观上制约了生态效率提升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文章采用Malmquist指数对2001~2010年我国金融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和分析,并利用三阶段DEA (数据包络分析)针对2010年我国金融业效率进行了测算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金融业发展呈现出显著的区域性特征,2001~2010年期间金融业全要素生产率处于增长阶段,全要素生产率的改善受技术效率的提升和技术进步的共同影响,技术效率的提升受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影响,且规模效率是主要影响因素.各地区金融业效率存在较大差异,金融效率的区域特征明显,且绝大部分省市金融效率远远低于技术前沿面.  相似文献   

18.
文章基于2013年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以《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为依据,通过构建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测算了全国的文化产业的综合发展实力,并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分析了我国文化产业综合实力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论表明:我国各省市自治区文化产业综合发展实力与地区经济实力显著相关;文化产业综合水平呈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且地域邻接性强,有着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文化产业集聚趋势明显,但大部分省份处于低水平集聚,产业集聚水平还处于劣势;统计意义显著的高高集聚区、低高集聚区和低低集聚区分别分布于东部沿海、中部和西部,空间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9.
文章基于2000—2019年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探索性空间分析工具以及空间计量模型,考察我国城市绿色创新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第一,研究期内,排名靠前的城市绿色创新水平均衡发展,排名靠后的城市则存在发展短板问题。城市绿色创新水平呈波动上升态势,空间分布格局再现“胡焕庸线”和“绿色创新马赛克”,呈“四核两带多点”的分布特征。第二,城市绿色创新表现出很强的空间依赖性,空间关联程度逐年提升。东部沿海城市多位于高值集聚区域,中西部城市多位于低值集聚区域和异质性区域。第三,环境规制与城市绿色创新存在“U”型曲线关系。财政科技支出、人力资本和外商直接投资对本地和周边城市绿色创新水平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此外,城市绿色创新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20.
文章运用Malmquist指数方法,考察了2004-2009年湖北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趋势,通过Malmquist指数的分解,分析了湖北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内在动力.结果表明,湖北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是由技术进步推动的,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的共同作用使湖北农业资源配置效率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作用不明显.通过分析,认为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效率是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同时针对湖北省农业主产区的区域地理特征,提出了应走农业规模化生产的道路以提高规模效率,最终促进湖北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