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股权分置改革解决了我国资本市场上长期存在的流通股与非流通股利益割裂的问题.有利于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然而现实却显示,改革的效果并没有理论预期的那么乐观.一个简单的数理模型证明,股权分置改革的边际效应受到股权集中度和控股股东性质的影响.当股权比较分散,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较低,或者控股股东为与上市公司利益关系密切的企业集团时,股权分置改革的边际效应较弱,对投资者利益保护改善的程度较低.基于我国国有上市公司样本数据的结果方程模型检验也证实了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我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利润最大化为目标,通过建立模型研究了在我国股权分置改革前后,控股股东的融资方式和融资行为决策的变化,研完发现对于兼具股权融资和负债融资条件上市公司来说,股权分置改革后对股权融资的偏好有所下降,而且非国有控股类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程度下降更大;此外股权分置改革后,兼具股权融资和负债融资条件的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得到优化,即资产负债率与净资产回报率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得到增强,而且非国有控股类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与净资产回报率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要高于国有控股类上市公司.  相似文献   

3.
文章基于股权分置改革背景,选择2007~2010年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为样本,旨在揭示股权激励实施后的效果.研究发现:第一,股权激励的实施缓解了代理成本,提升了企业业绩,股权激励实施后的公司业绩要好于实施前;第二,决定股权激励效果好坏的重要影响因素除了股权激励强度之外,还包括企业性质和资本结构;第三,不考虑其它影响因素,国有企业实施股权激励效果要好于非国有企业;第四,资产负债率低的企业实施股权激励将有利于减轻代理成本.上述研究发现为理解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机制的改善、资本市场改革提供了一个有益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作为中国资本市场一项重大的制度性调整,上市公司的股权分置改革已接近尾声,为验证股权分置改革实施后对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的影响,本文以2006年底前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发现股改改善了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5.
股权集中是法律对投资者利益保护不足的一种替代机制,但在股权集中的同时,存在控股股东利用控制权的优势掠夺外部投资者的利益。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经验分析,得出股权集中度、法人控股、制衡的股权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投资者利益保护;最后提出保护我国投资者利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优序融资理论在西方国家得到了普遍验证,而在我国上市公司表现出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文章利用Logit模型,通过对深市2006年57家A股上市公司增发股票的实证研究,得出企业增发股票的影响因素。即:企业的资本结构、盈利能力、增长能力均影响着其是否增发股票,从而实现股权融资.并做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我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利润最大化为目标,通过建立模型研究了在我国股权分置改革前后,控股股东的"隧道效应"行为偏好水平的变化,研究发现当持股比例小于某一临界值时,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才会选择"隧道效应"行为;上市公司利润水平越高,"隧道效应"行为越严重,公司治理越好,"隧道效应"行为越轻;股权分置改革后,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对"隧道效应"行为的偏好程度降低;此外控股股东的"隧道效应"行为会损害上市公司中小股东利益、降低上市公司的银行信贷融资能力.  相似文献   

8.
资本结币勾与产品市场竞争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以2002~2005年中国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研究了在不同股权特征公司中,资本结构对产品市场竞争影响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资本结构与其产品市场竞争力呈负相关关系;然而股权特征不同的上市公司,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其资本结构对产品市场竞争力有显著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2006~2010年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方案引致的财务绩效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比股权激励实施前后两年的变化比较,发现股权激励刺激了公司利润的增长,但这种增长在实施股权激励当年达到顶峰,此后逐年下降。与可比公司的比较可以发现以下现象:实施股价激励的公司在盈利指标增长性指标均优于可比上市公司,财务的稳健性也要好于可比公司。回归分析表明,股权激励后财务绩效的增长与终极控制权、股权偏离度呈显著的正相关,这说明股权激励上市公司管理者与控股股东的利益趋向一致。  相似文献   

10.
内部治理、外部环境与股权激励关系的实证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2005~2008年中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数据,使用Logistic离散因变量模型和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股权激励行为和激励水平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股权激励行为与激励水平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分别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2)股权激励行为与高管年度薪酬和公司规模显著正相关,与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和经营风险显著负相关,与其他因素不相关;(3)股权激励水平与经营风险和公司成长性显著正相关,与股权集中度和公司规模显著负相关,与其他因素不相关。  相似文献   

11.
文章运用沪深两市2008年与控股股东发生经营性关联交易销售和采购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采用多元回归方法,从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两方面对控股股东经营性关联交易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发现: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和股权集中度分别与控股股东经营性关联交易规模成正U型关系;股权制衡度与控股股东经营性关联交易无关;独立董事比例在监督和制约关联交易方面作用不显著;监事会在遏制控股股东关联交易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现金股利政策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通过阐述股利政策的股权结构理论,结合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特点,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和二次函数非线性回归两种实证分析方法,考察2001-2003年间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现金股利政策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现金股利存在"U型"关系,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现金股利成反比,上市公司存在控股股东利用现金股利政策转移现金的现象,股本规模及股权相对集中度对现金股利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3.
薪酬激励与股权激励是中国上市公司中最主要的两种管理层激励方式,而能否为股东创创造价值则是判断管理层激励是否有效的一般标准.文章以2006年沪、深两市所有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修正后的托宾Q值作为衡量企业价值的指标,着重考察了薪酬激励和股权激励对企业价值的贡献.结果发现:前者对提升企业价值能够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后者则无益于公司市场价值的增加.这意味着中国上市公司当前的管理层激励主要依靠提高管理层的薪酬而得以实现,而管理层持股需要继续得到监管政策的支持.  相似文献   

14.
文章在代理理论框架下,以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在充分考虑管理层持股、股权集中度在不同治理效应基础上,对股权结构与企业投资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5.
股权分置改革的背景和试点上市公司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我国股权分置改革的制度背景,并以2005年我国A股市场第一、二批股权分置改革的46家上市公司作样本进行统计分析,考察这些公司的总体特征.研究发现,这些公司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治理结构完善,长期偿债能力和短期偿债能力强,公司营运效率高,现金流量比率高,主营业务突出,公司具有较好的成长性.公司涉及较多的行业,含盖了不同性质的控股股东.  相似文献   

16.
张宪 《统计与决策》2016,(21):166-168
文章以股权激励对上市公司绩效的作用机理为指导,以2013年中小企业板中采用股权激励计划的54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借助事件研究法探讨了股权激励对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显示:短期内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无明显影响;但长期内对公司绩效有激励作用,而且股权激励强度越大,激励效果越明显.  相似文献   

17.
李如胜 《统计与决策》2008,39(9):139-141
由于我国上市公司中还存在着国家股一股独大、股权集中度较高甚至大股东侵害小股东等现象。这些不同于发达国家的股权结构特征必然会影响我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决策。因而,必须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融资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强资本市场的建设和完善,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文章比较了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2006年至2008年的股权集中度、制衡度、企业绩效以及股权结构如何影响企业绩效,研究发现,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进行,股权因素已经逐步影响企业绩效,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低,股权越分散,股权制衡度越高,企业绩效越好;但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中的股权因素的构成因子和它们的比重是不同的,因而对企业的绩效的影响也有显著不同。  相似文献   

19.
基于模糊实物期权的公司股权价值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提出了将模糊集理论运用于B-S定价模型用来评价公司股权价值。由于市场和技术环境的不确定性,B-S模型中的一些输入参数往往不能很准确。因此,采用梯形模糊数来估计预期股权现金流现值和股权资本成本,建立了模糊实物期权定价模型,并应用案例验证该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股权激励方法主要以净利润、主营业务收入、净资产收益率等财务指标作为评价标准,上述方法的主要缺陷在于缺乏资本成本意识,没能将资本的机会成本从利润中扣除。经济增加值股权激励方法是一种全新的方法,应用这种方法有助于引导企业逐步树立起资本成本意识和价值创造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