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文静 《统计与决策》2012,(14):127-130
文章运用VECM模型研究发现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存在明显的纵向和横向非对称性。纵向非对称性表现为:不同方向和不同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对消费有非对称性影响,并且长期内消费和投资的非对称性均显著,短期内投资的非对称效果明显,消费的非对称性效果不明显。横向非对称性表现为金融机构贷款投资余额数据对各地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有明显区别,西部地区效果最差、东部地区其次,中部地区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
非对称性实现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是央行调控宏观经济的普遍策略,本文基于非对称性福利损失函数,首次通过逆推实现央行时变非对称性偏好调控模式估计。结果表明,央行在调控通胀和通胀波动目标上表现出较强的政策取向,同时,存在厌恶通胀和规避经济收缩的时变非对称性偏好,由此也使得央行具有较强的动机维护实际通胀低于通胀目标以及实际经济增速高于经济增长目标。特别是,央行在厌恶通胀和规避经济衰退上的非对称性偏好呈现出较强的此消彼长关系。此外,近年来央行厌恶通胀的非对称性偏好持续走强,而规避经济收缩的非对称性偏好却逆向变弱,表明我国货币政策具有较强的治理通胀偏好,但维持经济增速高于增速目标的政策取向却有所减弱。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消费作为经济活动的重要环节,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具有消费和投资双重属性的房地产,通过其对消费的挤占作用和财富效应,对居民的消费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利用1998~2007年29个省(市)的相关数据建立面板模型分析消费习惯、收入、房价等因素对消费的影响。结果表明,收入是影响消费最主要的因素,消费习惯,房价,房价收入比以及它们所产生的综合效应也会对居民的消费行为产生显著影响且在不同消费水平地区影响差异不同。  相似文献   

4.
对中国GDP增长率建立以可预期到的货币冲击、未预期到的正向货币冲击和未预期到的负向货币冲击滞后三期为转移变量的LSTAR模型,拟合效果良好,分析不同类型的货币冲击对产出的非线性和非对称性影响,给出可预期到的货币冲击、未预期到的正向货币冲击和未预期到的负向货币冲击的阀值,分别为20.03%、2%和1.58%,说明不同类型的货币冲击对产出呈现不同的非对称性影响,强弱机制的转换区间存在差异,且负向货币冲击的阀值小于正向货币冲击的阀值。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的货币政策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和非对称性特征,且紧缩性货币政策比扩张性货币政策更有效。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房地产价格对货币政策传导以及居民消费决策的双重影响力与日俱增.然而由于房地产市场具有典型的区域性特征,这种影响力可能存在空间差异.因此文章首先采用聚类方法对我国进行科学的区域划分,在此基础上应用VAR模型,结合数值模拟方法测算货币政策冲击下不同区域房价波动对居民消费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货币政策传导中房价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区域异质性.  相似文献   

6.
文章在货币政策传导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实证分析了房价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作用。通过分析可知,房价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房价渠道的传导效率整体而言比较高,由此而知货币政策和房价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选取华东六省一市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因子分析方法研究2012年该7个省市金融发展情况及其差异,并对其金融发展相似性进行聚类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1990—2012年数据,对聚类后的三类地区通过基于VAR模型的协整关系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等建立变量间长期均衡模型,实证研究货币政策在华东地区不同省市效应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三类地区经济增长和货币政策对于区域金融发展均具有明显的区域效应,经济发展和广义货币供应量与金融发展均呈正相关关系。鉴此,提出如下政策建议:正视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实施差别化货币调控政策;优化各区域金融结构差异,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效应等。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中部地区六省为横截面单元,以各省2004年1月至2008年6月的时间序列数据组成综列数据,通过单位根和综列协整检验,检验中部六省工业增加值与工业贷款之间的关系,短期动态调整分析也表明信贷存在发散效应并对各省影响不一致.研究结果表明,中部地区存在货币政策的差异效应.  相似文献   

9.
我国实行的主要是总量调控的货币政策,而忽视了我国中部地区的金融结构差异。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文章从金融结构差异的角度,结合中部六省的金融发展实际状况,分析了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  相似文献   

10.
张娜  吴福象 《统计与决策》2020,(10):109-113
文章基于生命周期理论和持久收入假说,选取了2002—2016年31个省份数据,构建省级动态面板模型,运用两步System-GMM方法实证研究了全国及不同区域房价波动对城镇居民总消费、住房消费和非住房消费的影响。结果表明:全国层面城镇居民消费具有较强粘性,房价波动对居民消费主要表现为挤出效应,财富效应源于对未来房价理性预期;对于总消费,东部房价波动存在持续挤出效应,中、西部当期房价波动存在财富效应;对于住房消费,东部主要表现为预期驱动,中部住房消费受房价波动影响弱于东部,西部住房消费仍属收入和财富现象。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指示变量,利用基于可变参数的状态空间模型和卡尔曼波分析就货币政策对我国东、中、西部经济的区域影响效应进行初评研究的结果显示:我国货币政策效应存在显著的区域不对称性差异,货币政策对东部经济增长的效应最大,中部次之,西部最弱:货币供给对东、中、西部经就是增长的贡献率呈先增加后下降的变动趋势;货币供应量对西部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率最大,中部次之,东部最小.  相似文献   

12.
运用QVAR模型和内嵌宏观审慎工具的DSGE模型,阐释了宏观审慎调控对房价波动的作用机制、政策效率以及与货币政策的协调。研究表明,宏观审慎政策通过规范居民住房融资行为,削弱了抵押品渠道所产生的金融加速器效应,从而实现了稳定房价波动和改善居民福利状况的调控目标。当存在供给侧价格黏性时,货币政策对房价波动作出反应有助于提升宏观审慎调控效果。因此,为实现宏观经济与金融体系的稳定,货币当局应采用盯住房价波动的货币政策来配合宏观审慎调控,充分发挥政策组合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3.
深入解析货币政策、股票价格与房价三者之间关系,有助于更好协调政策、经济增长与两类市场平稳发展。据此,本文基于价格超调理论,讨论了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价格和房地产市场价格的动态影响机制。理论研究表明,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在直接抬高房价的同时,还会通过股票市场的超调效应间接影响房价。进一步应用随机波动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TVP-SV-VAR)模型从时变角度测算了货币政策对两类资产价格影响的动态关系。研究发现:第一,短期内货币政策对股价较之房价有超调效应,长期看货币政策通过股票市场间接影响房价。第二,在经济扩张期、经济收缩期以及“新常态”时期三个代表性时点上,股价均对货币政策冲击产生超调现象,且会进一步向房价传导。第三,经济收缩期房价对货币政策的响应幅度要大于经济扩张期的响应幅度;经济“新常态”时期房价对货币政策的冲击响应小于经济“旧常态”时期。第四,股价作为中介效应通常是正向的,即股价对房价具有正向拉动作用。最后,引入传统中介效应检验方法,检验货币政策对房价传导过程的中介效应,结果显示货币政策确实存在以股价为中介向房价传导的作用机制。本文的研究结果为货币当局运用货币政策,协调经济增长和股票市场、...  相似文献   

14.
徐小君 《统计研究》2015,32(10):12-20
为考察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效应,本文将工资下调刚性与价格下调刚性特征构建于宏观结构模型,并利用中国宏观经济季度数据,采用模拟矩方法对上述结构模型中的参数进行估计,最后利用估计得到的参数对模型进行随机动态模拟分析。模型参数的估计结果表明,我国工资和价格的变动具有明显的下调刚性特征。基于估计得到的参数对模型的动态模拟分析说明,信贷政策、存款准备金率政策以及存贷利差政策都在执行方向和力度上对经济系统产生了不同类型的非对称性效应,并且不同种类的货币政策工具对经济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效果。本文的研究对我国中央银行根据经济状况选择恰当的货币政策工具,以及确定政策工具在数量上的执行力度都有着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章运用面板数据模型(panel-data Model)分析了直辖市、东中西部三大产业的就业结构对区域收入差异的影响,不同区域的就业结构对区域的收入差异影响不同,针对不同区域情况,提出了协调发展产业,调整产业就业结构,促使区域差异缩小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冯阳  钟世和  吴艳 《统计与决策》2008,(11):106-108
文章利用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带1989~2004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协整分析后发现,我国货币政策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具体表现在:(1)信贷额对经济增长的效果呈现由东向西递减现象,东部地区明显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又高于西部地区;(2)基础货币投放量对经济增长和金融机构信贷影响不大;(3)货币政策在东部地区的效果大于西部地区。并据此,特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7.
人口集聚会引起房价上涨,但不同类型的城市由于集聚人口的教育程度不同,房价上涨也具有不同的效应。首先建立人口流动理论模型分析人口集聚对房价上涨的影响,然后通过建立房价、人口集聚、房地产投资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PVAR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论表明,一类城市人口集聚对房价上涨具有正效应,二类城市为平效应,三类城市为负效应;三类城市的房价上涨主要是房地产投资和人均收入提高所推动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创新性地运用交互效应动态面板模型重新检验了货币政策对我国295个城市房价的异质性效应及其传导机制。研究发现,货币供给量增长对我国不同城市房价存在显著的异质性效应,货币供给量是加剧我国城市房价结构性分化的主要外部诱因,而利率调整发挥的作用并不明显。机制分析则表明,货币政策冲击主要通过供给侧的土地价格这一传导渠道对房价产生影响。本文研究认为,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尤其是运用数量型工具时应将城市住房价格考虑在内,政府应切实推动土地市场改革,才有可能真正解决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结构性分化难题。  相似文献   

19.
赵颖岚  刘凯 《统计与决策》2017,(13):148-152
文章使用了马尔科夫机制转换回归模型和向量自回归模型(MSIH(2)-VAR(2),考察了影子银行的非对称性宏观经济效应.实证结果表明:影子银行在“经济下行”区制比“经济上行”区制更明显地正向影响经济增长;影子银行的外生冲击对经济增长的短期影响比长期影响大;在不同区制和面临影子银行的外生冲击时,影子银行都正向影响货币供应量,且都不显著影响物价水平;在宏观经济不同区制转换的过程中,影子银行波动可以作为宏观经济波动的先行指标.  相似文献   

20.
我国股市财富效应的非对称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基于生命周期消费模型,利用门限协整、惯性-门限协整及DOLS模型,考察了我国股市财富效应的非对称性特征.研究发现,在股市下跌阶段,人们迅速调整其消费,因而实际消费与目标消费间误差调整的收敛速度比较快;相反,在股市上涨阶段,由于我国股市在长期上更多地体现出挤出效应,说明人们没有将从股市中获得的收益进行消费,而是由于非理性躁动的投机动机而将获得的收益用于股市的再投资,从而在短期内进一步推动股市的继续上涨,并使得实际消费与长期均衡消费之间的差距保持一定的持续性,最终导致误差调整的非对称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