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3 毫秒
1.
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反思并在重新审视人类与自然关系脉络基础上所建构的新型文明形态.先天自然资源不足、环境承载能力有限等问题束缚着我国调结构、促改革的发展步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我国环境问题,审时度势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观点、新思想,在实践中不断凝聚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内核,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主动改造自然界、人与自然应和谐共处;以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为源脉,继承了古人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重视均衡、改造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以西方优秀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为借鉴,合理借鉴了"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共同体建设"等理念,既是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2.
当今世界,生态文明理念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的主流思想.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生态文明理论及其建设实践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追求人、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和谐发展与共处.这一理论的提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明现,推动着当代中国构建社会主...  相似文献   

3.
中国商品住宅的空置现象存在严重的不合理性,其中隐藏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问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从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资源的社会性等环保法理念出发,对不合理空置现象进行了评述分析,提出立法建议,希望借助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法的力量,从根源上治理中国商品住宅不合理空置问题。  相似文献   

4.
自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战略构想以来,中央积极部署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拥护和响应。对于如何贯彻落实中央的生态建设方针,实现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合理保护和利用,一个关键性的要素就是要提升社会公民的生态文明建设自觉,并上升为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通过对当下中国公民生态文明建设践行情况的分析,得出我国公民存在着责任认知不足、履责能力不强以及生态行为失序等诸多责任缺失问题的结论,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推进。为此,提出在理念层面、行为层面、立法层面以及制度层面等四个维度加强公民生态责任建设,这对于构建生态型的"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实现“美丽中国”愿景的迫切要求,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建设事业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因此我们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统筹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根本方法,以创新生态文明理念为先导,以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为保障,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积极主张环境是发展的"生命线";生态也是生产力;人是自然中多种角色的复合体。同时生态文明以生态自然观为理论基础,实现了对"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超越,是对自然权利的一种理性回归。因而,生态文明使发展理念有了质上的提高,成就了对传统发展理念的突破和创新。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中,人民群众在享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丰硕成果的同时,正遭受到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的严峻挑战。当前保护自然环境和保持生态平衡,既是人类面临的重要伦理道德问题,也是我国必须正视的重大现实课题,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积极吸收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天人合一的生态和谐理念、珍爱生命的生态人文精神、物人平等的生态伦理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价值取向等深刻的生态伦理思想,为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借鉴。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关于人类来自于自然又依存于自然、人与自然具有相互影响与和谐统一关系的思想,强调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为人类社会延续提供了重要物质保障的论述,关于人既属于自然界又是自然界长期演进的产物、人类必须尊重自然、绝不能凌驾于自然界之上的观点,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指导。当代中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下,积极顺应当今世界发展潮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指引,吸收借鉴我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的积极成分,在新时代的历史境遇中采取切实可行的科学路径,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是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完善生态环境立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根本保障;二是倡导生态环境民主、提高民众参与意识,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巨大合力;三是提升政府生态服务能力、推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基础;四是优化国土资源开发、有效利用自然资源,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基本前提;五是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借鉴学习,为共建人类生态命运共同体创造重要条件,真正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8.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中,非常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做出许多指示,形成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体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产生是多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其所遵循的理论逻辑和现实依据主要体现在: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传承和弘扬了中国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反思和吸收了西方生态理论成果的合理成分,丰富和创新了历届中共领导人的生态保护理念,理性回应了中国当前的生态环境现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价值,为应对世界性生态危机,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发挥积极作用;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法治思想和生态文明思想立足"新时代"和"百年变局"的历史方位,深刻回答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是内涵深刻、逻辑严密、理念科学、视野宏大的理论体系.首先,习近平法治思想和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构建具有自足性:在理论创新层面,汲取以"儒释道"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精髓并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观和法治观;在问题应对层面,破解当下"四大赤字"危机并提出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发展观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为核心的中国方案;在全球视野层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并提出未来全球伦理观.其次,习近平法治思想和生态文明思想的功能表达具有互助性:二者互为价值观指引、互为方法论支撑,并共同助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最后,在形式理性层面,环境法典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治理思路,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稳步推进;在实质理性层面,环境法典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运用体系性、系统性、整体性方法和"生命共同体"理念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环境法典不仅通过适度法典化的路径实现环境法典形式外观的体系性、结构内容的开放性、逻辑关联的自恰性,还通过"总则+分则"的立法技术支撑实现制度编排的合理性、程序运转的流畅性、法律体系的稳定性.因此,环境法典是最优承载习近平法治思想和生态文明思想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设更加成熟定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实现美丽中国的伟大实践.从纵向和横向双重视角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以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为理论基石,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为文化积淀,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思想为理论传承,以西方马克思主义生态批判理论为理论镜鉴.深入研究并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理论逻辑,对于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理论基础,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我国缺乏专门的资源安全立法,现有的自然资源保护及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不能满足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国家资源安全的需要,因此,必须全面构建和完善国家资源安全法律保障体系。资源安全法律保障体系应当以宪法为核心,在资源安全基本法总领之下,规制资源的保育、开发、利用、贸易和管理的全过程,形成一个综合性的法律体系,也就是说,这一体系应当以宪法为核心,在资源安全基本法之下具体派生出:保护自然资源系统的法律、合理开发战略性资源的法律、适度消费与高效利用资源的法律、利用国际资源市场并规避贸易风险的法律、资源安全管理的法律。  相似文献   

12.
无居民海岛物权制度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无居民海岛作为一类具有综合价值的自然资源越来越为社会所重视。无居民海岛作为—个专门、独立的资源类型,其物权既不同于传统民法上不动产物权也不同于其他自然资源物权,必须从明确无居民海岛的归属关系和使用关系人手,构建无居民海岛物权体系;通过修订《物权法》和对无居民海岛进行特别立法完善无居民海岛物权制度,以提高其使用效率和效益,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相似文献   

13.
亚里士多德于公元前326年完成的伟著《政治学》中完整的阐释了实现法治的具体路径,他强调依法治国的法律必须是良法,提倡法律的神圣权威以及法治优于人治的社会观念对西方法治思想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亚氏法治思想体系的解读,认为当前中国法治建设中培育市民社会是实现法治的社会文化基础,而良法的确立也必须是在本土资源自然演进的基础上实现的.  相似文献   

14.
青海省特别是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与我国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三江源生态环境的恶化不断地拷问着青海的地方环境立法。由于青海是一个资源大省,对资源的地方性保护立法同样不可或缺。本文通过对青海环境与资源的地方立法现状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立法建议,旨在为青海省的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论述了中国环境资源与环境污染现状。通过与西方国家进行比较 ,分析了影响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资源制约因素。结果表明 ,中国是一个人均资源不足、环境污染严重、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中国不能按欧美人均消费标准规划未来的发展 ,而必须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发展道路。依靠科技开源节流 ,加强环境资源保护的立法、执法 ,采取环境治理、降低能耗、清洁生产的对策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6.
历经40年的大量环境立法,促成了我国环境法律制度体系框架的生成。然而,当前部门利益主导的分散式环境立法,造成环境资源保护立法碎片化。为探究环境法体系化路径,借助实证分析和比较考察的方法,根据环境法规范的属性特征和环境法的生成演进历程,明确污染控制法、自然资源法和循环再利用法为环境法领域的主要范围。在此基础上,反思我国环境法立法体系的样态,检视与评价我国环境立法体系的实然构成,以找寻我国环境立法体系化进程中的结构性难题。参考域外环境立法模式与体系化趋势,为我国环境立法体系化的方向提供指引,认为环境法的体系化是一项阶段性的立法工程。具体而言,近期先以现行的污染控制法、自然资源法、循环再利用法为基础,理顺和完善相关环境法律规范;中期环境立法规划是制定环境法总则,最大限度地统合相关环境法律规范;最后以环境法的法典化作为终极环境立法目标,遵从社会的实际需要,循序渐进地完善环境法体系,以解决当前环境立法的重叠、冲突等不协调问题。  相似文献   

17.
英国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为西欧重要的油气资源国和生产国。本文对英国石油天然气资源进行了概述,阐述了英国石油天然气监管的立法及其特点,探讨了英国石油天然气监管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并指出了英国石油天然气监管法律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中国自然资源经济学研究综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国内外自然资源经济学研究进行了综述,重点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自然资源经济学研究在我国的发展,主要集中在自然资源价值评估、自然资源产权制度、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等研究领域,并在总结我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国外资源经济学研究的进展,对我国自然资源经济学研究做出了基本展望。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从德国环境法典草案的夭折,到环境立法体制的重构,再到新环境行政法体系构成的分析,总结对中国环境法立法有益的经验与启示。中国环境的立法,可借鉴德国环境行政法体系的构成和立法技术,更应学习德国环境立法与行政治理有机结合的法治模式。在此前提下,建立以环境基本法为统率,以自然资源与能源法为主、环境污染防治法为辅的中国环境行政法体系。  相似文献   

20.
《石油天然气法》是石油天然气行业的基本运营规则,新时期制定我国《石油天然气法》具有重要意义。制定《石油天然气法》应遵循科学发展原则、体制创新原则、普遍性和特殊性结合原则、法制统一原则。基于我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混合经营的现状以及历来的立法传统,为了追求内在法律精神的统一,促进石油天然气行业的协调发展,我国《石油天然气法》应采取全行业统一立法模式。从法的表现形式而言,我国《石油天然气法》应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其法律条款力求详尽而具有可操作性。从调整的重点内容而言,我国《石油天然气法》应对行业发展战略、监管体制、从业主体资格、企业社会责任、海外投资开发、储备机制、法律责任等加以详细界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